语文的创新教育要加强学科间的融合(网友来稿)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浙江省海盐县元通中心小学 杨忠敏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 《标准》中明确地指出:提倡跨学科教学,与其他课程相融合。这是因为要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生仅靠语文教材内容和传统教学方法,已远远不够。而需要各学科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思维方式、知识背景等方面相互渗透,再通过有创新地教学才能达到培养目标。那么,怎样把各学科渗透到语文中去呢?笔者就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把音乐融入语文。

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对于净化孩子的心灵,陶冶性情,自然地形成良好完美的性格具有不可低估的功能。爱因斯坦就是在音乐中发展了自己的理想和梦想。罗曼•罗兰也是在音乐的海洋中发展了他的思维,获取了创作的源泉。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从下面几个方面运用音乐辅助教学。

1、恰当运用名曲,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生天性好玩、易动,课间常做一些运动量较大的活动,上课后一时难以安静下来。这时我设计“请你欣赏”的环节,让学生听一些节奏明快、优美动听、刺激性不强的音乐,如小提琴曲、钢琴曲、长笛曲等。这样不但起转移兴奋,镇静安抚的作用,而且能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美育教育。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的脑神经易疲劳,有意注意能力较低,20几分钟的学习注意力已很难集中。这时我又让学生听一些节奏缓慢、匀称而庄严能给人以舒适安宁感的乐曲,如舒曼的《梦幻曲》、门德尔松的《春之声》等,同时让学生或默读课文、或做巩固练习。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效果较理想。

2、运用音乐,启发想象。

音乐也是一门富于幻想的学科。利用音乐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海底世界》一课中,在进入拓展练习环节时,我要求学生以《海底见闻》为题写一则短文。同时,我是这样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象的:边放课文录音,边放一曲有海浪、海鸟、海底动物叫声的自然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这样他们仿佛置身于茫茫大海中,看到了五彩斑斓的景色,摸到了形状各异的矿石,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之后,再让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想写下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借助音乐知识,辅助朗读教学。

朗读与唱歌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有轻、重、缓、急之分。在教“出息”、“价钱”、“讲究”等轻声词的读法时,发现学生读不准,不管老师怎样讲解、示范,效果都不好。后来我突然想起轻声词的读法与附点音符的唱法相似,都是前音读得重且拖得长,后音轻而短促。于是,我就先在黑板上写下“3. 2”教学生唱准,然后再在“3”音下面写上“价”字,在“2”音下写上“钱”字。让学生照唱法读一读,果然学生轻而易举地学会了。最后老师再总结附点音符的唱法与轻声词的读法之间的相似之处。学生一听恍然大悟,轻松地掌握了轻声词的读法。

二、把美术融入语文

绘画对孩子的最大好处是可以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美术则可把课文中平淡的语言描述化为形象生动的图形,学生在这过程中既理解了课文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和想象能力。

1、以图激趣。即在授课时将一幅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挂图展示出来,或在上课时根据授课内容,边讲边作一些简笔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在导入新课时,就用投影显示圆明园被毁灭后残垣断壁、破损不堪的景象,再通过声情并茂的谈话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圆明园曾经是一座建筑宏伟、收藏着无数珍奇异宝的皇家园林,却在8天之内化为一片灰烬。到底谁是罪魁祸首呢?此时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状态下进行学习,效果极佳。

2、以图诱说。图画的直观性在帮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在看图说话、作文、编故事时可以应用。如指导二年级的看图编故事《小鸭子得救了》时,通过电脑显示画面,再引导学生观察,展开合理想象,诱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3、以图导思。教材中的插图除了画面上能看出的意思,往往还包含着深刻的“弦外音”。教学时,引导学生借助画面深入思考,配合文章重点段的描述,以领悟文章中心。如《丰碑》一文的教学,文中插图可与第七自然段文字结合教学,用投影显示画面、文字,然后指导学生透过军需处长的神态、动作、衣着等深入剖析,联系上下文描写,体会天气之“冷”及军需处长为了革命,勇于牺牲的精神。

4、以图促写。即让学生在作画中学写,在读文中学画。例如学生在学习美术第五册《玩具》一课时,语文教师可同美术教师联系,在学习画玩具后布置学生为自己美丽的玩具配上一篇小作文,题为《我喜欢的玩具》。又如在学习《美丽的公鸡》一文后,教师可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画笔,画画“我心中最美丽的公鸡”,看谁画得最美(外表、姿态、行为------)。

三、把自然学科融入语文。

清华大学教授吴文虎说过: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实践环节不够,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不强。而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对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是少之又少。在教学中对“是什么”讲的多而“为什么”讲的少,这种教学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如引入小实验这一方法,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又可以培养他们合作、协同的精神。

在教《赵州桥》这课时,学生在预习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50多米长的桥,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怎么支撑的起那么长的桥面呢?如不做成拱形可以吗?”为体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问题意识”,我指导学生做了一个小实验。先让学生准备一张长方形的画纸和两块小木块,之后让学生把小木块放在两边,再把画纸平铺其上,然后把橡皮放在纸中间,当放到两块时纸便完全陷下去了。第二次,让学生把两木块稍移近固定住,再把画纸弯曲呈拱形,两头分别顶在木块上,然后将两块橡皮放在顶部,纸不会凹陷,放三块橡皮仍不会凹陷。实验后,我让学生根据所提问题组织讨论,并说说从中懂得了什么?学生很快便得出了结论:拱形桥比平面桥能承受更大的重量。学生虽不懂其中的力学原理,但已为他们的继续学习设置了悬念,也培养了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

四、把数学融入语文。

数学是一门逻辑严密,用数字和形状来说明事物的科学。其实语文与数学也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许多课文正是借助数字或形状的描摹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获取知识,产生情感而得到教育的。

在教《飞夺泸定桥》这课中,为让学生理解这个“飞”的意思,我让学生抓住课文中“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沪定桥还有120公里”这句话进行理解。让学生算算红四团战士白天每小时要走几公里?又让学生抓住“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到晚上7点离沪定桥学有55公里”这句话,再算算红四团战士夜里每小时还要走多少公里路?学生通过计算得出战士们白天每小时要走6公里多,夜里每小时也要走5公里多,而他们是在“有敌人阻击,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天又下起雨来,又要翻山越岭”的情况下走的。再和我们平时走大路每小时也只能走2、3公里的情况相比较,使学生懂得了“飞”的含义,理解了红军战士那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同时也获取了一种新的读书方法。

五、把作文教学与各学科融合起来

长期以来,在作文教学中怎样让学生走出“假、大、空”现象,写出有个性、有童趣、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是每个语文教师一直渴望解决的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认识到把作文教学与各学科融合是一项值的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如在音乐课中,让学生记一记自己是怎样学习歌曲、舞蹈和当时的心情。在美术课中写一写自己是怎样画出一幅幅优美的图画的,及看到自己画的感受。常识课中自己怎样做实验,发现什么,心情怎样等都是难得的题材。如我班有一位学生以《生活与劳动》课中的题材写了一篇题为《采茶叶》、《蚯蚓》、《养蚕》等作文写得比较精彩。究其成功的原因是学生能写出童心、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情。在学科融合中学生能放飞想象、开拓视野、打破作文的框框,现出童心、说出真话,这样才有佳作的出现。

我想,具有创新的课堂应是:教师民主平等、学生个性飞扬、教材融会贯通,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才可能形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作者邮箱: t117-o61@hyedu.net

资料提供者: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课件下载
·小学语文视频下载
·小学语文备课中心
·小学语文试题下载
·小学语文教案下载
·小学数学试题下载
·小学数学课件下载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