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喜雨》和《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宜秀区杨桥镇中心学校 江小琴 设计理念: 1、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通过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欣赏不同形态的雨,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揭题,读题 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这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注释,试着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同桌可以互相交流) 2、指名说说读古诗有什么要求。自由练读。 3、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字正腔圆。 4、默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读后交流:相同的地方:都是写雨的。不同的地方:①作者、朝代不同(简要介绍作者) ②字数、句数不一样(简要介绍五言律诗、七言绝句) ③下雨的时间不同(白天、黑夜) ④雨不同。 四、走进《春夜喜雨》,体会杜甫的“喜”雨 1、诗人杜甫为什么喜欢这场春雨?从哪里可以看出他的喜欢? 2、自由读,结合注释思考,讨论。 3、交流讨论:围绕以下几点 ①知时节:说明雨下得及时。简介诗人当时情况。(指导读出欣喜之情) ②“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a.出示朱自清《春》的片断,教师配乐读,体会“润”字。 b.同样是表现春雨的轻轻,悄悄,杜甫只用了几个字?(10个)如果让你圈出两个字,你圈哪两个字?(潜、润)(指导用换字的方法体会“潜”的精妙) ③、花重锦官城 找出描写花的句子。这句里哪个字给你留下深刻印象?(重、湿、红等)你仿佛看到了……(出示图片)体会“湿”和“重”。 4、整合读《春夜喜雨》。 五、走进《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体会苏轼的“醉雨” 1、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雨?(大雨、急雨)从哪儿体会到的? 2、交流讨论: ①“白雨跳珠乱入船” a.斟酌“跳珠” b.斟酌“乱” ②“黑云翻墨未遮山” (1)你仿佛看到了—— (2)(出示黑云翻滚的图片)吟诵 (3)师生对读,体会雨的大、急。 ③“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雨来得匆匆,去呢?谁来读? (2)你能想象得出水如天是怎样的画面吗?(生说,读) (3)出示图片引导读,想象,再读。 3、此时此刻,诗人仅仅是因酒而醉吗?(雨、景)回读全诗。 4、简介诗人此时处境。历史上无数诗人在失意或悲伤的时候,总会借酒消愁,吟诗抒怀。(出示其他不同情怀的雨的诗句)指导读。 5、经历了如此大的挫折,而诗中却不见愁情,这是怎样的陶醉啊!齐读全诗。 六、整体回读,背诵两首古诗 七、作业布置 “比”出美丽 “读”出味道 —评江小琴老师执教的《春夜喜雨》和《望湖楼醉书》 安徽安庆 王亚敏 尊敬的何主任、老师们: 大家好! 空灵的雨带给两位老师教学灵感,也给我们带来思考。 上午两节课我们徜徉在古诗文里,沉醉在“雨”中。如果说方卫斌老师的课如一汪沐浴灵府的深潭,那么江小琴老师的课则如一条明亮欢快的小溪。深自有深的“精”,浅自有浅的“妙”。 两位老师都聚焦“雨”,方老师视野开阔,以“一样的雨,不同的情”为主线,精选三种不同情怀的“雨”来读,读出了古诗的韵味、情味、意味;江老师紧抓“雨”意象,选择两种不同形态的“雨”、两种不同的情怀“雨”对比参读,读出了古诗的画面、情感、趣味。 江老师的课,我们可以借鉴的是: 一、 对比参读,比较异同,“比”出美丽 (1)同一意象的两首古诗的对比。(主要意象)教师深谙《春夜喜雨》和《望湖楼醉书》的异同,初读环节,安排默读,整体感知。学生在静心默读中思考、发现。尽管学生说得不够全,教师可以话锋一转:“等我们学完这首诗后,我们一定会发现更多。”这样,教学就进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结课时教师再次将两首的主要意象——“雨”作比较。 (2)古诗与现代文的对比。如在品读“润”字时,巧妙地引入朱自清《春》中描写春雨片段,意义有三:其一,丰富了学生对春雨的细、密、润物无声的感知;其二,感受古诗文语言的凝炼。其三,现代与古典的完美结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二、抓住诗眼,重构意象,“品”出滋味 现实教学中学生读的量很多,但他们始终进不了诗境,诗情出不来。原因在于教师缺乏“品”古诗的策略。 江教师教学时,抓住了“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诗眼,如《春》中的“喜”,《望湖楼醉书》中的“醉”,分别以“因什么而‘喜’?”“因什么而‘醉’?”这样的主问题,引领学生细品慢赏,不仅品出了诗歌的画面、情感,还品出古诗语言的精妙。 策略有: (1)“虚心涵泳”。“涵泳”就是让学生视古诗如水,视心如鱼,沉浸其间,游弋其间。比如:教学起始阶段的默读,以及后来入情入境的诵读。 (2)“替换、比较”。就是将古诗词中某些词语替换成和它意思相近的词语,并加以比较,从而领悟原诗用词的精当与巧妙。如“跳珠”换成“珍珠”,此外可将“潜”字可替换成“落”。 (3)“联想触发”。就是把平面的文字“还原”成生动可感的画面,从古诗中“读出画面”,引导学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积累相连结,从古诗中读出所熟悉的生活或情感体验,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生活情节或人物形象。如:“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上水如天”的想象品读:教师范读,学生闭眼想象。水如天,是怎样的画面呀?你的眼前除了水如天,还看到了什么?此外,教师在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时,教学如果再前走一步:绵绵春雨滋润着万物,听着这雨声,杜甫可能会想到:种子——小麦——小花、小草——……是呀,一想到这些,他怎能不喜上眉梢呢? 三、注重诵读,读有策略,“读”出味道 古诗教学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诵读。如何诵读?江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策略有: (1)读出对仗 教师关注了古诗的特点,对仗整齐。教学《望湖楼醉书》时,和学生对对子,在此过程中教师有意安排由两个字对,到四字对,再到一句对,速度越来越快,在对对子中学生不仅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而且感受到“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来势汹汹。可谓读中见情趣,读中见意象。 (2)读出画面、情感 教师在教学时,结合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让他们品诗,并将“品悟”和“诵读”有机地融合,难得可贵。如:“春雨是怎样来的,读出轻轻、悄悄。”“把你看到的画面读出来。”等这样点拨指导,润物无声。 (3)读出意境 如:结课时男女生对读,女生读《春夜喜雨》,读出了春雨阴柔之美,男生读《望湖楼醉书》,读出了“夏雨”阳刚之美。 (4)创境引读 如:教学“黑云翻墨未遮山”时,教师创设语言情境:云就像墨水瓶打翻了——漫漫墨云,就像一支浩浩荡荡的军队来了—— (5)读出“回环” 比如:教师在教《望湖楼醉书》时将“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引入,与《望湖楼醉书》对比读、一叹三唱地读,既有撼人心魄的力量,又有回环复沓之美。 四、拓展延伸,适时有度,“拓”出新天地 (1)知人论世。将诗歌创作背景、作者作适时、简洁、高效地介绍,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又点燃了他们去了解其人其诗的热情。 (2)多姿多彩的“雨”。将含有“雨”的古诗句引入,不仅让学生感受诗人笔下“雨”多姿多彩、有声有色、有情有趣,而且会激发他们对古诗中“雨”的向往与探索。 (3)意味深长的“诗句”。如:“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的引入与《望湖楼醉书》,对比强烈。故地重游,不见当年的“跳珠”,诗语,乃心语。物是人非之感油然而生。 (4)优美的现代文。《春》片段的引入,为经典注入新的活力。 值得商榷:1、《春夜喜雨》扣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喜”, 如果紧抓“盼雨喜——听雨喜——看雨喜——想雨喜”这条线来教学则更清晰、明快。2、教学可以采取先“扶”后“放”的原则;3、把握教学的节奏。课因“时”而“变”,课因“境”而“变”,这也是一位拥有智慧的教师所具备的良好素养。 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学生一生的文化向往。再次感谢活动的发起人——敬爱的何主任,感谢做课的教师! 即兴作诗一首: 宜城朝雨浥轻尘, 高琦腾腾诗意浓。 劝君都来读经典, 腹有诗书自从容。 — —与大家共勉 资料提供者:
|
·小学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