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教学设计——七夕咏叹调:千载悠悠话乞巧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者简介】 黄慧敏,女,1978年12月出生,小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曾获“漳州市十佳辅导员”、“漳州市团队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参加省级辅导员基本功比赛获一等奖。创造“灵动、入情”人课合一的诗意课堂是她的教育理想。积极投身课改,近年来有《在语境中揣摩字词的情味》、《积累•感悟•表达》在《福建教育》、《漳州课改》发表;《春天的发现》课例获得省级二等奖,《“一线五结合”的快乐作文》、《感悟语言的“动”与“静”》分别获得全国语文论文教学比赛一、二等奖。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第六册29课《乞巧》 【教材分析】《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它想象丰富、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教学目标】 1、会写“乞”等四个生字。 2、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将古诗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在荡漾激情的字里行间中感受汉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开神话的面纱 1、课件出示:浩瀚的夜空…… 配乐讲述,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板书:乞巧 师提示学生注意字音变调。 生齐读。 二、品读涵咏,渐入古诗意境 【一读】──读准确 自由读古诗。 读后学生评议是否字正腔圆。 【二读】——读得有节奏 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合理停顿。 师生合作读出节奏 【三读】——读出味道 〈一〉整体感知 检查预习:谈谈收获和疑问 〈二〉月下同吟——“七夕今宵看碧霄” (1)理解宵——霄 通过“望文——联系诗句,生义——体会意思。”感受这两个字的意思。 课件出示:宵——霄 从篆书到楷体,让学生对比部首 把这两个字放回诗句中再细细品味。 齐读:七夕今宵看碧霄 (2)引读 〈三〉走进神话意境——“牵牛织女渡河桥” 课件放大两颗星,简介牵牛星和织女星 齐读:牵牛织女渡河桥。 (1)利用插图,配乐慢慢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 (2)借助故事体会“渡河桥” (3)了解“鹊桥”这个意象。 (4)把感受带进诗句读。(个别指导→齐读) (5) 课件出示诗词剪辑——历代诗人吟咏“牵牛织女”的诗句: 课件逐句出示: 引读,让学生读出相应诗句。 〈四〉吟咏千古乞巧一寸心——“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齐读这两行诗: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让学生说说地上的人们在做什么:向织女乞巧 (2)课件打出:资料袋的内容 动笔圈圈画画学一学资料袋,和同桌交流。 (3)图文结合想象诗句所描述的画面。 课件出示:唐朝、宋朝乞巧画面 交流:你从诗中仿佛看到了什么? (4)有感情地读诗句(个别指导→齐读) 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表达方式 激发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5)女孩子们向织女乞求什么?让学生填填《乞巧歌》 再打出民间的一首《乞巧歌》。 (6)交流:如果这些愿望都能实现,我们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小结:对幸福的向往是历朝历代人们共有的情感,人类永恒的情感!七夕——乞巧节 〈五〉咏叹经典 (1)小结诵读: 师:……仰望清朗的夜空—— 生:七夕今宵看碧霄 师:……茫茫的银河—— 生:牵牛织女渡河桥 师:……仰起了头—— 生:家家乞巧望秋月 师:……织出了多少美好的心愿—— 生:穿尽红丝几万条。 (2)生配乐朗诵。 (3)小结:泱泱中华,悠悠千年,那历史的长河里沉淀了多少我们祖祖辈辈传下的经典啊! (4)配乐背诵后简介诗人林杰 三、写字 坐端正、仔细看、认真听,示范书写四个字 学生写字 四、余音缭绕 课件:星空 拓展、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 乞巧 鹊桥 智巧 幸福 【设计说明】 本设计意在抓住古诗文的韵味和情味,引导学生走进与乞巧相关的一个家喻户晓神话传说“牵牛织女渡河桥”,体会它千古传颂的魅力,然后一步一步深入人们的内心,感受七夕乞巧节的盛况,品味对幸福的向往之情。在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创设各种情境,使品读层层递进,让学生和作者的心灵得到碰撞。尊重学生的自主体验,渗透古诗学法,倡导个性化教学,并将古诗置于文化背景之下,诗画互为补充,在体验感悟、入境动情的品茗中感受汉语言的魅力。 【课文】 乞巧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资料提供者:
|
·小学语文课件下载
| |||
『 ![]() ![]() ![]() ![]() | ||||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