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者简介: 林巧玲,1975年12月出生,1993年毕业于漳州龙溪师范,小学高级教师,现任教于漳浦县实验小学,2007年漳浦县送教下乡百位名师之一。 在她的课堂上,孩子们感受的是亲切、自然、平和,如涓涓细流滋润心田。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5课《清平乐•村居》 二、教材分析: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笔下的一首著名的词作,这首词以简炼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上阙第一句,作者只用了淡淡一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第二句形象地再现了一对白发翁媪和谐温暖的幸福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 具有一家的典型意义。 下阙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闲居江西上饶农村时写的。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的农村生活,因而更会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想象画面,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 难点: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五、教学准备: 1、教前准备:课件、词卡。 2、学前准备:预习课文,搜集有关辛弃疾的资料。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读懂诗题诗文 1、研读课题,铺垫渲染; (1)情境导入,提示课题; (2)读题解题,简介作者; 由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辛弃疾的资料。 2、整体诵读,疏通文意 1、反复诵读,读准读音; ○1指导读准,相机正音:乐(yuè)、醉(zuì)、媚(mèi)、翁媪(wēng ǎo)、剥(bāo) ○2指导读出节奏 2、交流词意,学生质疑 ○1自读课文,自悟词意,全班交流 ○2学生质疑,相机解疑 (二)读懂诗文意境 1、想象画面,体味诗意 一、想象画面,指导练笔 你最喜欢哪一句,把它扩写成一段话。 1、同桌交流,互相补充 2、分步解读,感受“醉”“喜” (1)交流画面,再悟诗情。 根据学生描述出示相应画面,引导学生感悟“村居” (2)深入解读,感受“醉”“喜” 通过自读自悟,重点理解“醉”“喜”:因什么而“醉”,而“喜”。 指导读好“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两句。 (三)读懂诗人意图 1、回顾课前预热,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懂得和谐的村居正是诗人所向往的生活。 2、齐读《清平乐.村居》 八、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醉 喜 安居乐业 九、设计说明: 如何让学生享受到徜徉诗海的愉悦呢?在备课过程中,我把“教”与“学”融全在一起思考,得出了一点看法,小结为“三读懂”“三读出”“三招展”。 理解层面——“三读懂”:读懂诗题诗文,读懂时化背景,读懂诗人际遇; 诵读层面——“三读出”:读出诗文节奏,读出诗文意境,读出诗人情感; 拓展层面——“三拓展”:把诗文读宽,把诗文读深,把诗文读美。 十、课文: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资料提供者:
|
| |||
『 ![]() ![]() ![]() ![]() | ||||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