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的力量》教学反思3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反思 手机版


王春芳

2008年11月26日,在市《积极人格视野下残障学生人格发展》课题组内,我上了一节语文课《梦想的力量》。主要研究如何在语文学科中渗透自信人格。总体来说,这堂课上得比较顺利,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体现了自信人格在语文学科中的渗透,有一定的借鉴参考价值。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教学意图: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这是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的情绪,从而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一种教学法。众所周知,语文教学一个很重要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那么在教学时创设一定的情境显得尤为重要。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李吉林大力倡导“情境教学法”。她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让教师、学生、教材的情感有机地融合起来,把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的训练统一在情境中,让学生在设置的情境中有感而发,从而有力地促进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这节课,我首先用一段与梦想有关的精彩直观的图片引入课题,既能自然的导入新课,又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积极体验,产生学习的兴趣。

在讨论主人公梦想产生的原因时,我播放一段视频,具体介绍非洲的情况,让学生直观感受,一方面加深了对课文词句的理解,一方面使学生产生共鸣,帮助学生用同感去感受主人公的精神。

在感悟延伸环节,我也是通过播放毕业生的图片,用身边的例子,告诉学生梦想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引导他们建立自己对未来的信心,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2、感悟文本,树立信心

信心就是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料一定能够实现的心理,一种积极、肯定又切合实际的自我评价叫自信。本文的主人公正是具有一种为了梦想而坚持不懈的精神。语文课教学向来讲究文以载道,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各种积极因素,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本文所包含的中心思想,对学生自信人格的渗透是非常有利的。其中主要体现在文章的4——13小节,在本堂语文课中,就将通过老师与学生的讲读,深入的了解瑞恩实现梦想的过程,体会主人公实现梦想的艰辛,感受主人公为梦想而坚持不懈的精神。

3、加强朗读,培养信心

“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是当今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主流。语文课堂的朗读指导历来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是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是学习成果的检验标准之一。但是,由于我校学生的特殊性,很大一部分同学由于长期以来朗读基础差,产生自卑心理,不愿朗读或者声音很轻等情况。普遍没有良好的朗读习惯,基础薄弱,水平参差不齐,要达到以上标准难度很大。所以,我试图通过鼓励学生朗读,采用指名读、齐读、分小组读等形式,让学生多参与朗读活动,体会朗读的乐趣,朗读的成功,逐步建立信心。

4、以人为本,关注差异

我班学生认知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环节中所要达到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对于文章中心的理解,A、B类学生要求能全面把握,并能适当联系自己。而C类学生则只要知道主人公具有什么精神就可以了。朗读评价时,注重用激励性的语言施行个性化的评价,淡化对学生的统一评价。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足够的动力源泉,让其体味到属于自己的成功,体验收获,体验自信,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学语文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当然,还有许多需要探讨和改进的地方:

1、朗读评价要细化。对学生朗读后的点评,教师只是注重结果,或简单地用“好”“不错”等比较含糊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是毫无作用的,也是形同虚设的。应当针对学生朗读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价,比如点评出好在哪里,欠缺在哪里,这样对学生提高朗读水平是真正有帮助的。

2、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要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就要让学生与文章的主人公产生同感,在情感上保持一致。所以,在讲读过程中,应尽可能多的让学生联系自己,进行比较,寻找反差,从而体会主人公的高尚品德。

3、课堂生成的引导。在最后一个环节,让同学们自己说说梦想,大家的积极性非常高,气氛也很热烈。在学生即兴表达的时候,比较关注什么梦想,而对于为什么有这样的梦想,怎样去实现这样的梦想就没有着重去引导,因此显得深度不够,比较肤浅。如果能继续引导学生联系实际,那么学生的体会将会更加深刻,教学效果会更突出。

在以后的语文课教学中,我将会继续钻研,力图上出更加有实效的课,让学生从中得益。

资料提供者:



·语文课件下载
·数学课件下载
·小学语文视频
·中学语文视频
·语文试题下载
·数学试题下载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