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朵杏花》(苏教版四年级第八册)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这篇文章是写杏花吗?(不是,是以杏花串联全文,写人写事。) 2、文中写的是谁?(竺可桢)他是赫赫有名的科学家,我们也要以他科学认真的态度来学习课文。 二、整体感知 1、文章写了几次看杏花?(两次) 2、标出文章的段落层次。 3、质疑:为什么要两次看杏花?第一次看到没有?为什么要看第二次呢? 三、学习第一次看杏花 1、第一朵杏花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到的? 感情读第一句。 2、“院墙旁一株杏树泛出淡淡的粉红”告诉我们什么?(指导理解作者对杏花的赞美,朗读。) 3、“爷爷,您又看花啦?”“又”字说明了什么? “天真、仰起脸”是提示语,写出了孩子的神态和动作。 师生分角色读竺可桢和孩子的对话,指导语气。 3、为什么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教给孩子观察的方法) 4、小结板书:第一次看杏花 没记录 用“先……,再……,然后……”说段意。这就是文章的层次。 5、学习提示语 提示语在后 用句号 回答或提问比较快,期望得到回答。 提示语在中间 用逗号 话说到一半,要停顿一下。 提示语在前 用冒号 有一定准备时。 提示语的作用:有助于描写人的动作、心情、神态。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二次看杏花 1、第二次看是什么时候?什么情景?划出,指导朗读。 2、第6节是怎样描绘春天的美景的?(排比句) 想象:春风吹来,柳树、小草、河水、花苞怎样? 3、自由读7-10节,思考:听到什么?怎么做的? 交流、引读,指导语气,同桌分角色读。 4、当听到肯定回答时,有句话描写了竺可桢爷爷的心情,是哪句?(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此时他的心情无比激动,他是怎么做的呢?(先去看杏花,确认,然后做记录。) 小结:观察有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这需要科学的态度。 5、用“先……再……然后……”说说本段内容。 6、总结两次观察的不同表现: 这就是科学家和一班人不一样的品质,他们具有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研究精神。(板书) 1、 齐读,朗读点评。 2、 用饱满、敬佩的语气来读,欣赏竺可桢爷爷的科学态度。 三、总结收获,练习。 1、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1)竺可桢的科学态度和研究精神。 (2)提示语的用法。 (3)概括段意的方法。(先……再……然后……) 2、练习(略) 练习摘要: (1)用ABB词语结构填空。 ( )脸 ( )皮肤 ( )心情 ( )牙齿 (2)照样子把句子写简洁。 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出一片淡淡的粉红。 杏树泛出粉红。 (3)从课外书中摘录2-3句排比句。 (4)把句子写具体。 春风吹绿了柳梢,柳梢( )。 春风吹皱了河水,河水( )。 (5)围绕妈妈带我到公园去看花或者看动物的情景,写一篇短文,用上所学的提示语。 教学反思: 《第一朵杏花》是一堂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的课。扎实、朴实、平实又不失生动。在课堂中,注重情境的再现与阅读的感悟巧妙结合,注重文本的示范与迁移的训练巧妙结合,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巧妙结合,该讲处讲深讲透,易懂处以读代讲,课堂上既有精心的指导又有学生充分的练习,有张有弛,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有收获。 资料提供者:
|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