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和运河(苏教版三年级第六册)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及课文内容。 3、收集关于长城和运河的有关资料,了解它们的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长城和运河的的特点。 2、抓重点词句反复品读,图文结合并借助相关的补充资料深入感受“奇异景象”。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1、 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工程,她们蔚为壮观,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 她们的名字吗? (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 2、 生齐读课题。 3、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 (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说说)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 各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句,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其意思。 (3)思考:作者是以什么方式看长城的,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来看?看到的长城和运河分别是什么样的?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 蜿蜒 嘉峪关 谱写 不朽 创造奇迹 天堂 杭州 绸带 (2)指名说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 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 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地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儿。 谱写: 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 不朽: 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创造: 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 奇异的景象。 天堂: 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3)结合自己的读书理解说说作者的观察点及看到的长城和运河分别是什么样的? 三、精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部分内容。 2、比较句子: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3、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自由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 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看插图或动画体会理解,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 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 6、“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7、 “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8、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 (突出中心) 9、指导朗读:(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 (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 (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 (敬佩并自豪地) 10、 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 生评议。 11、指名读, 生评议。 12、齐读。 五、布置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 (不朽) 二、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 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这句话是把比成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 (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 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句话读懂了什么?“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 4、 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5、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6、 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 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 2、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3、师总结:今天,我们乘着作者驾驶的飞机俯瞰了祖国的两大奇迹。祖国的奇迹还有许多,如那一座座长江大桥、一幢幢高楼大厦、赶超世界水平的人造地球卫星、令世人瞩目的三峡工程等。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去创造新的奇迹。 四、布置作业 板书: 长城 和 运河 6700千米 1747千米 像巨龙 像绸带 连绵起伏 银光闪闪 曲折蜿蜒 伸向天边 人间奇迹 古代劳动人民创造 资料提供者:
|
·小学语文课件下载
| |||
『 ![]() ![]() ![]() ![]() | ||||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