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一、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 等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2、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能力训练目标 

     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德育教育目标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教学重点  

1、学习积累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理解分析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定义、作用、必要性、以及从师的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尊师重教、虚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三、教学难点  

  理解分析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定义、作用、必要性、以及从师的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尊师重教、虚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1.本文的教学目的;2.作者介绍、解题;3.有关词的读音、单音词和双音词、古今异义、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4.分段;5.意动用法。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远古,教师有着较高的地位,“天地君亲师”可以一见;现在,教师的地位也一直在提高,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然而在一段历史时期,尊师重教的风气一直不是很浓,教师甚至有“臭老九”之称,仅在道士、和尚等闲杂人士之上,教师地位之低,从师风尚不浓,可想而知。尤其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当时的情况正如韩愈的盟友柳宗元所言:“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骂,指目牵引,而增于言辞。愈以是和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可见作者作《师说》是由于现实的原因,现实“耻学于师”的严重性,更能看出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难能可贵。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著名的文章《师说》。(板书题目)-

二、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四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也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之首。 

三、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论”相比,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四、指导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借助提示、注释、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读懂课文。学生自学、质疑,老师点拨指正。 

1、读准下列一字多音或形近字的读音: 

    句读dòu—读书dú    或不焉fǒu—不能bù      经传zhuàn—传道chuán        聃dān—冉rǎn 

 2、找出课文中合成的双音词: 

  学者   句读   百工  六艺 

3、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传授)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4、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  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如:句读之不知。今义: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众人  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许多人。  

 所以  古义:特指代词“所”+介词“以”,相当于“用来……的”。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不必  古义:不一定。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5、词类活用 : 

吾师道也(名词“师”用作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从师。下文“则耻师焉”“师道之不得”同此)  

或师焉(名词“师”用作动词,从师学习)  

不耻相师(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学习)  

吾从而师之(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耻”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孔子师郯子(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惑”活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后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6、重要句式: 

1) 判断句:  

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②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2) 被动句:  

①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3)宾语前置句:  

①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4)介宾短语后置句:  

① 而耻学于师。② 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 师不必贤于弟子。  

5)省略句:  

①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② (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③ (人)问之,(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④ (士大夫)则群居而笑之。  

6)固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7、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 

道: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③道相似也(道德学问)        ④余嘉其能行古道(道路) 

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贤:①其贤不及孔子(才能)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高明) 

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②吾从而师之(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③吾师道也(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 

惑: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难问题)②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知: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识别,动词)②可知矣(知道,了解) 

文言虚词 

之  

① 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  如“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如“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 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连接定语与中心词,相当于“的”。  如“ 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如“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  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 如“ 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作动词,“到”、“往” 。 如“吾欲之南海”  

其 

①  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  如“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 如“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 如“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②  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 如“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 如“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五、布置作业 

      1、结合注释理解词句,读懂课文。 

      2、书面作业:“练习”二—四题。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

一、诵读探讨 

  1、请同学们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齐读一遍课文。和学生探讨朗读的感受。 

     课堂情况预测:有的学生读的速度太快,机械呆板;有的学生读的速度太慢,陌生生 硬;有的学生读的速度适中,没有感情。 

    问题解决:语感不强,可以通过多读,注意字音、句读、重读、节奏等加以解决。 

 2、重在解决学生诵读的感情。以文章的第一段为例子: 

  【提示】结合文章的内容,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让学生揣摩本段应该如何朗读,并说出其依据是什么。 

   课堂情况预测: 

  ①说教的语气――文章是写给韩愈的门生李蟠的。(请学生以说教的语气范读,师生共同点评) 

  ②忧虑的语气――文章是为了抨击时人耻学于师的时弊的,仅仅只是借写给李蟠为名。(请学生以忧虑的语气范读) 

  ③谦虚的语气――文章虽然师针砭时弊,但是作者也必须身体力行,乐从师也。(请学生以谦虚的语气范读) 

  ④冷静的语气――世间从师之风日下,众人皆醉我独醒,作者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从师”问题的严重性与迫切性,因而应该冷静、客观、庄重。(学生读) 

3、教师总结:我们应该允许持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身份的人用不同的口气演绎出不同的心情。但是老师更赞同第②④ 种人的意见。从文章中感受到的是一种刻骨的担忧和清晰的冷静。(然后教师范读第一段) 

4、让学生以以上对诵读的理解,再次自由朗读全文。 

二、文章研析 

 【提示】讲一件真实的故事。吉林油田高中有一位叫××的数学老师,他辅导的学生多次在 各种数学竞赛中获奖。有一回,一个获奖学生的家长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应该感谢我儿子,没有他你就不会出名。”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对这位家长的观点作何评价? 

 【观点甲】我认为这位家长的观点是正确的!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就是靠毛泽东才名扬天下的,没有老师照样可以自学成才。 

 【观点乙】我不赞成那位家长的意见,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辛勤培养,没有老师,就没有当代文明; 没有老师,人类只能处在刀耕火种的原始蒙昧时期。 

 【点评】两个人的观点都偏激、片面。一个彻底否定了教师的作用,一个又无限夸大了教师的作用。看来,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唯物辩证法的教育。但现在还不是结论的时候,赶快打住,转入课文,而后再从课文生发开去展开讨论。 

 【提示】同学们的发言说明了对教师的作用有不同的看法。现在我们先研读《师说》的第一自然段,看看韩愈 对这个问题有何高见,然后再请同学们深入讨论。 

 【活动】学生看书。可圈点课文,可轻声议论,可作沉思状。 

 【提问】请同学们考虑,韩愈的观点是什么?你怎么看? 

 【明确】韩愈认为老师的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这个认识应该说是对的,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教师的 本质特征。 

 【提问】那个时候,老师传的什么道?授的什么业? 

 【明确】传的是儒家之道,讲授的是六艺经传。 

 【提问】非常好,儒家的鼻祖是谁? 

 【明确】孔子。 

 【提问】儒家之道是谁提炼总结出来的? 

 【明确】也是孔子。 

 【提问】后人学习孔子的发明,这说明师生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明确】应该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提问】如果说,现在的老师的作用仍然是“传道、授业、解惑”,这种说法对不对呢? 

 【明确】也对也不对。具体说现在的老师还是在做“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所不同的是“道”的含义、“业”的内容都发生了变化。韩愈所说的“道”指的是儒家之道。 

 【提问】儒家之道的核心是什么? 

 【明确】“仁”,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孟子也说过“杀身成仁”,“仁”是 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境界。 

 【提问】现在的“道”指的是什么? 

 【明确】是爱国主义教育吧?是所有的思想品德教育。 

 【提问】既然当代教师仍旧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那么老师的作用就不是可有可无的吧? 

 【明确】普通的学生需要老师的培养,天才的学生靠自学就可以成才。 

 【提问】有些人不是学而知之,而是生而知之? 

 【明确】不是,他不需要向别人学习,可以完全凭借自己的能力掌握知识。但韩愈在《师说》中开篇就说:“古之学者必有师。”我认为今之学者也一定有老师,天才的出现同样离不开老师,他与常人不同之处只是智商高些罢了。当然不能否认自学成才的事实。比如法布尔…… 

 【提问】初读《师说》时,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从文章内容,论证方法,语言风格,精辟语句等,说理由。) 

 【教师总结】给我感受最深的是文章里面饱含文化底蕴和哲理的精辟语句,联系本文的一些精辟语句在生活中的再现与应用。 

三、精辟语句鉴赏: 

 【活动】请学生提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说出理由。(自圆其说即可) 

课堂情况预测举例:  

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明确】这句话是韩愈先生对“教师”职业的定义独到的见解。在传道、受业、解惑三者当中,传道是核心。所谓“道”,就是道理,在当时特指儒家的思想。在佛、老盛行的唐代,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以明道”,表现出反映社会现实的积极进取精神。所谓“业”是指儒家的经典,是“道”的载体,受业是传道的手段。所谓“惑”,即指在“受业”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问,所以老师具体的任务就是“解惑”。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明确】这句话是韩愈先生对从师必要性清醒的认识。正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惑”,人要想不断进步,就得不断学习,从毫不知之到有所领悟,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从而提升自我修养。 

③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明确】这句话是韩愈对择师的态度和标准的超世俗的看法。“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是人之常情,但是“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尤其需要勇气。尤其在当时那样一个“耻相师”的浮躁社会,人们往往以世袭的官位来衡量自己的地位,而忽视了人的文化素养的提升,更不要说从师了。韩愈提出“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推出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这一观点直接指向了士大夫阶层的门第观念,具有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辩证思想。 

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 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明确】这句话是对“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尖锐批判。 “师道之不传久矣”, 古今殊变。不仅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之圣者犹且从师而问之,但是今之众人才智不及他们,反倒耻学于师。择师教子,自身却“耻师焉”,故“小学而大遗”。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但是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则往往相互饥笑。是故“圣益圣,愚益愚”。这句话不仅对当时的人能醍醐灌顶,对今天也有醒世之作用。君不见……(例举社会此类现象。) 

强调:三组对比,针砭时弊: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众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 

    ⑤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明确】这是句至理名言。正像“人”字各有长短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但是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优点,所以聪明的人往往会从身边的人哪里不断取长补短,从而不断完善自我。 

⑥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明确】这句话是韩愈对自己观点的总结,既是对前面有关从师学习态度的申述,也是对师生关系、师道关系的新的概括。这一思想表现了一种动态观,用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将老师和学生之间那条人为的固定的界限取消了,并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了挑战。这种闪光的思想,被后世许多教育家引申发挥,对教育理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联系当今教育实际谈:如教师素质,学习态度,自主学习等) 

 【教师总结】(穿插对文章结构的分析)我最喜欢的就是一个字:“必”(全文精神和作者观点的浓缩,一字引领全文,一字囊括乾坤。个中奥妙,我们共同探讨。)。和学生一起探讨原因:  

①“必”者须也,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必须有什么? 

 【明确】必有师。 

②何为“师”?文章里面列举了的几类人,是不是都是作者要说的“师”? 

 【明确】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定义与作用)其重点在于“传道”。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如文章所言“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但是“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③为什么“必”有师? 

 【明确】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从师的必要性) 

④文章所说的那些人“必有师”?这个道理那些人明白? 

 【明确】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⑤时人的从师的情况又如何? 

 【明确】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择师教子                                     于其身耻师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族----群聚而笑                               

⑥这样导致了怎样的一个结果? 

 【明确】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⑦“古”所指代的时间是什么? 

 【明确】 “古”应该是先秦时期,两汉之前。 

⑧由此观之,是否只是“古之学者必有师”? 

 【明确】否。古之学者必有师,今之世人也必有师。(回到话题。) 

四、本文有关“教师”的见解,其进步性、局限性表现在哪里? 

  见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进步性: 

指出教师不仅是教学生写字、断句的,更是“传道受业解惑”的; 

减轻了教师的神秘性、权威性和封建专制性,对自古以来的“师道尊严”提出了挑战。 

扩大的教师的范围,在现代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信息激增,每个都可以从他人那里接受信息,进行学习。 

  局限性: 

把教师“传道”的内容专于儒家思想,无论是在哪个时代,都是不合理的。 

五、作业 

找出文章的论证方法:如下定义,作结论,做比较,举例子以及引证法。 

 
资料提供者:何佳佳

·小学语文课件下载
·小学语文视频下载
·小学语文备课中心
·小学语文试题下载
·小学语文教案下载
·小学数学试题下载
·小学数学课件下载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