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与运用(七)(西师版三年级第六册教学设计)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了解扩句与缩句,体会写具体与简洁的不同作用。 2.通过诵读,结合现实生活,理解名言警句中的道理,感受它的精练之美和哲理之美。 3.通过理解词语“痛快”的意思,理解笑话内容,学会正确理解词语,运用词语。 4通过口语交流,了解自己喜欢的人,并养成认真聆听的好习惯。 5在习作中培养书面语表达能力,要求通顺并用上好词佳句,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6.尝试在阅读过程中运用已学的读书方法阅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扩句与缩句的例子。 学生:广泛搜集名人名言。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请学生自由地练读每组句子,注意其中的异同。 2.想想说说:你在读句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3.互相讨论,全班交流理解扩句(具体)与缩句(简洁)的不同作用。 4.教师扩充例句加深了解。 二、语海拾贝 1.教师简略介绍“但丁、歌德、雷锋、爱因斯坦”的伟大成就和动人事迹。 2.师:他们不但在品质上崇高无私、事业上的造诣也是登峰造极,有些方面我们后人都难以企及,而且还总结出了不少闪烁着哲理光芒的句子,至今仍在历史长河中熠熠闪光。 请大家自读句子,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你自己的体会。 3.师:你们对这些名言有什么样的理解与体会?请选一句来说,并说说你是通过什么方法体会到的? 4.用各种方式读这些名人名言,试着背诵。 5.师:你们搜集了哪些名言,对自己有什么启发?请大家在组内交流交流,看谁说的最有道理。 6.选几人朗读搜集的名言。 三、开心一刻 1.自由读,准备讲给大家听。 2.抽学生上台讲笑话。 3.师问:你认为这个笑话什么地方好笑? 4.关于学习方面,你们还知道那些笑话?说出来听一听,让大家分享你的快乐。 5.教师对学生说的笑话作一小结,然后问:笑话不但能让我们开怀一笑有个好心情。好的笑话还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书上的笑话启示了我们什么?(词语要首先理解才能合理运用,否则就会闹笑话) 四、口语交际 1 激趣引入。 孩子们,你们想当小记者吗?今天我们就能实现这个梦想。想知道我们的任务吗?那就是了解你最喜欢的人。 从本单元的课文中,我们认识了鲁迅、袁隆平、基恩、里根、小泽征尔这样一个个可爱可敬的人。他们热爱知识,追求真理,有责任感,不迷信权威,是我们好榜样,值得我们学习的除了这些伟人,在生活中,你还喜欢什么样的人?(让学生畅所欲言) 那就去了解了解他们吧。 2现场交流。 先请组内同学互相说说你喜欢的人是谁?你为什么喜欢他(她)?你主要就那一方面的内容采访的?怎么采访的? 小组汇报交流情况。 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评价要点:条理是否清楚;态度是否大方;重点是否突出;表达是否流畅;是否很有礼貌。(学生有别的意见,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而且注意多赞扬,多肯定交流中好的方面) 评价中要注意让学生倾听别人的发言,养成认真聆听的好习惯。 五、习作百花园 1激发兴趣,增强习作信心。 同学们交流得热火朝天,看来美好的品质在生活中广泛存在;有一些同学在采访过程中表现相当出色,他们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收获和喜悦。今天的习作内容就是在其中选择一方面的内容来写。 2构思写作。 3评改完善。 运用修改符号,自读自改。对比改前和改后的作文,体会修改的好处。 师生合作,当面评改,以点带面。教师重在指导作文修改的方向和方法。如:语句是否通顺;条理是否清楚;内容是否具体;文中是否用上了积累的好词佳句等。 学习老师的方法,分小组,学生互评互改。 4互相赏读,体验成功。 小组内赏读,评出优秀篇目。(教师要让学生带着欣赏的态度,饱含感情去读,饱含感情去听) 小组推荐篇目面向全班赏读,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加习作的信心和兴趣,并让学生学会欣赏别人,分享别人的成功,在欣赏中学会取长补短。 把优秀篇目汇编成《班级优秀作文选》。 六、自主阅读园地 1.师:你们知道陈景润吗?(教师简要介绍“哥德巴赫猜想”的巨大影响及其重要作用。)师:可你们知道吗,他原来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教师。他是如何从一个教师成为一名数学家的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明星上的一粒微尘》,读懂了课文,你就会明白。 2.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触,请用边读边批注的方式再次阅读短文。(复习本单元用批注学习的方法) 3.引导学生结合短文交流读后感悟。 可从两方面引导:陈景润不惧权威,求真求实的态度; 华罗庚知错就改,惜才爱才的美德。 4.联系实际说一说这两方面品质的难能可贵,再次体会两位数学家伟大的人格魅力。 七、综合运用,课外延伸 让学生根据本次积累与运用的内容,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自己办一份手抄报。 资料提供者:
|
·小学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