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网友来稿)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以大观小 以小窥大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在自主阅读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与提高。本课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在阅读实践中自渎、精思、感悟、鉴赏、吸纳的学习过程。 二、 设计思路 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吗?叶老反对,他说:“语文教师把讲解作为主要任务的,不乏其人。”“教课之本质,并非教师讲一篇课文给学生听。”那么,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呢?根据叶老的观点,我私下认为,无非是引导学生练习探索做人的本领。因此,教师的本位是导而不是讲。导者,就是多方设法,但不是设计教学程序。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必须破陈旧、落后、繁琐、低效的语文教学方法、模式,使语文课成为学生爱上、学生会上、学生越学越聪明的一门课程。如果说认知解决了“会不会”的问题,那么情感就解决了“愿不愿”的问题。如果你解决了他愿不愿的问题,何愁他学不会。这样一来,老师解放了,学生解放了!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主导下,又根据六年级学生已积累一定的自学能力,《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的教学设计,我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研究性学习,自主读书是最重要的。当教师创设好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规定的情境,入境而入情,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憎,甚至能收到震撼心灵、影响一生的教育效果。通过加强默读、自渎自悟和加强朗读,培养语感,把理解语言和体会思想感情结合起来,使学生凭借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体会到丰富的思想感情,并在感悟语言的基础上,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从整体上提高语文素养。文章读通了读透了,这时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也会水到渠成。写本课教案时,我没有精心设计我怎么教,而是花了许多心思在“我怎么让学生主动来学”上,注重课堂的动态生成。因为这样的课堂才有无法预约的精彩,所以我的教案也只有那么几个板块,再也没有在上课该说哪一句话上斟酌衡量废时间了。 (一)、以大观小:在大问题背景下,进行小专题研究。 本课教学一开始,我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大问题背景:“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伯父的哪一个音容笑貌?”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开放的要求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和自信,也给了学生一个自主感受、自主发挥的思维空间,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理解挖掘蕴涵在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信息。而后进行的朗读交流活动,学生通过展示独特感悟将个人的发现有效地实现了与别人的共享,在这里,问题是多解而不可确定的,答案也便是丰富而绝不雷同的。追根溯源,正是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了一个“一问多解”的大问题中,才使学生“发现了一千个哈姆雷特。”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组合研究小组,自主选择小专题,或研究上下文,或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查阅当时的时代背景资料。由于研究专题是学生自主确立的,研究切入口又小,所以学生容易触摸,从而最大限度地去挖掘相关信息,并积极地对采集来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重组创造,将研究逐步引向深入。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只有在“大问题”的定向中,“鸟”才能在茫茫的天空中不失“飞”的方向,“鱼”才能在浩瀚的大海中找到“跃”的目标。 (二)、以小窥大:在小专题中,体验大语文学习。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认为它确实突破了传统的就语言文字讲语言文字的教学模式,而是以此为辐射点开拓学生的视野。如在研究伯父救护车夫之后的神情动作时,我要求学生圈点出一个最受触动的神情、动作,当让学生们再读上文中的句子、联系当时的社会推想一下,伯父在当时的情况下会想些什么时,我适当到位的点拨,在课文的前后句段之间,在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生活积累之间架起了彩虹,给学生的小问题研究打开了广阔的认知天地。于是乎,学生会从天气的阴冷谈到车夫的可怜,从一个车夫的穷困读到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再引申到严重的社会问题……更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生活积累也会被激活,同学们会联系影视中的镜头想象创造,众说纷纭,诉说这个车夫可能经历的种种痛苦与磨难,真正读懂了伯父的叹息,一个令人敬仰的伯父自然而然地展现在同学们眼前。纵观上述过程,学生的认识由肤浅到深刻、由感性到理性,最终带来了质的变化,原本一句零散的句子因为有了大语文观念的支撑也有了神采。 三、 教学过程 (一)、朗读重点句导入。 投影出示重点句:“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老师通过有感情地指导朗读,让学生建立起对课文的情感认知联系。 (二)、提炼研究主题。 1、 出示一个填空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泪珠一滴一滴地掉下来,往事一点一点地浮上心头,此时此刻,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伯父——————的一个音容笑貌。 (生自由阅读有关伯父生前的小故事,圈画重点词句。) 2、找到你认为印象最深的一处音容笑貌了吗?那怎么读出你的理解呢?先练习一下吧。 (朗读指导略) 3、刚才,大家都用自己的朗读表达了自己的理解,很好。那从伯父这些音容笑貌中你又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伯父呢? (师出示研究主题:你觉得这是一个————的伯父。) (三)、小组研读。 1、提出研读要求。①这个问题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重点研究的。接下来大家按兴趣自由组合小组,可重点选择伯父的一处音容笑貌,联系上下文及当时的时代背景来深入研究。老师在这里还为大家准备了一个资料库,在研究过程中需要的话可自由上来查阅。②把你的感受写在句子旁边。③小组成员之间交流一下。 2、小组研读。 (四)、交流反馈。 1、现在我们进行集体交流,你们小组研究什么?有什么收获?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当地点拨: A:请大家圈出一个最让你触动的神情或动作,再仔细读读上文中的句子,联系当时的社会推想一下,伯父在当时的情况下会想些什么?和你的同学议论一下吧。 B:是呀,课文中的车夫经历了这么多的痛苦与磨难,可仅仅是这些吗?请同学们闭上眼,联系影视中的镜头想象一下,你仿佛又看到这个车夫在经历什么痛苦与磨难? C:同学们了解得还真多,在这样不公平的社会里,过着悲惨生活的只是黄包车夫吗?伯父“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他还在叹什么? D:同学们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伯父的神情,谈得如此深入,真让老师感动。还有研究伯父动作的吗? E:同学们紧扣伯父的神情动作想象得入情入理,伯父想得可真多呀。从中你感觉到了一个怎么样的伯父?(在这个句子旁加上批注。) 同学们对伯父品质的不同归纳可能有以下几种: 一个善良的伯父; 一个希望下一代幸福生活的伯父; 一个一心替劳苦大众着想的伯父; 一个忧国忧民、爱憎分明的伯父; (五)、回读重点段。 1、同学们,就是这样一位对黑暗的旧社会十分憎恨,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的伯父,就是这样一位对下一代特别慈祥的伯父,逝世了。他过早地离开了我们,那时他才56岁。从此,周晔再也见不到伯父的面了,见不到他的慈祥的面容了,她怎能不万分悲痛!(又一次出示投影片上的一段话,师动情地范读。)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2、同学们,请你们再一次读这一段话,用你们的心去体会。 (六)、扩展阅读。 鲁迅先生一生写了许多小说、散文等名著,同学们课外可阅读由鲁迅先生在百忙中翻译的童话《表》和《小约翰》,另外也可看看《鲁迅散文集》及《鲁迅小说集》……它将使我们更加了解这位文学巨匠。 (七)、学会运用。 1、学到这儿,我突然想到,还有一个词没讲,就是“饱经风霜”,请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 2、学生练写。 3、交流反馈。 各位老师: 我说的课文是《十里长街送总理》。作者以凝练如诗般的语言描述了1976年1月11日,首都百万群众自发云集长安街,哭别总理灵车的动人场面,抒发了人民群众沉痛哀悼、深切怀念总理的强烈感情。全文虽仅600余字,却字字有情,句句含情,读之令人情不能已,哀恸欲绝。 评:开首即直入主题,分析教材,简洁、明了。但除了课文内容、中心及文章的语言表现特色以外,还应揭示文章的结构,说说课文由几段组成,每一段都讲了什么。因为这里说的不是整篇课文,而是其中的一段。不如此,就难以评价说课者教学内容取舍的恰当与否,也无法将说的内容放到整体的背景上去思考评析。 我计划安排两课时进行本文的教学。下面就第一教时的教学分教材理解、教学目标和教学程序三部分谈谈自己的设想,至于教法、学法都渗透在教学程序的各个层面之中。 先谈的是我对教材第一段的理解。文章开篇的景语描写,不仅是自然景象的真实写照,更烘托了人们当时的悲痛的心境,好似“天人同哀”。接着,用“挤满”极言人之多,用三个“都”强调人心齐。最后又由“面”到点,推出三个典型性的特写镜头。特别是“焦急、耐心”一对反义词,有力地表现了人们对总理的无比深厚感情。 评:在对整篇教材作了剖析以后,现在又接着解剖所说课时的教学内容,很好。但由于上面说教材时没有说清课文分几段,所以这里突然说“先谈的是教材第一段的理解”,听者会感到惘然。如果能在上面“我计划安排两课时进行本文的教学”这句话之后,加上“现在说的是第一课时,这课时准备教学课文的第一段”,听者就会清楚得多了。(但前面自然还得对课文分几段,每段讲什么作出交代) 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以下五个教学目标: 评:应说清“大纲要求”是什么样的要求;“学生实际”是个什么样的实际。如果太笼统了,“根据大纲要求……学生实际”之类的话就没什么实际意义了,说了,其实也等于没有说,这是希望引起注意的。 1.学会第一段的生字新词。 2.理解句子里含义深刻的词语,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细读课文第一段,体会“等灵车”时的感人场面,激发学生热爱并缅怀周总理的思想感情。 4.学习用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的方法,归纳第一段段意。 5.指导感情朗读。 评:严格地讲,教学目标不能和教材理解、教学程序并列地单独作一块内容,教学目标是教材理解中的一部分。就像教学重点、难点隶属于教材理解一样,所以实际上本说课稿,只有教材理解和教学程序两块内容,这从总体上看,似过于简略了。 其中体会悲痛心情,指导感情朗读是本课时的重难点。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我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评:用“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我这样设计教学过程”这样一句话,将说课由说教材转入说教学过程,转得十分自然、简洁,这反映了说课者良好的说课功底和自如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第一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点,我以充满激情的导语,借助画像,哀乐等手段努力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意境,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这样做,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而后安排揭题、审题,用“课题扩充法”说课文主要内容,学生掌握快捷准确。 评:先分析学情,再说根据这个学情打算怎样教,接着说这样教的好处,如此一步步,逻辑严密,是科学的说深思路之一。 第二步,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紧接着,我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并让学生思考课文记叙了长安街上的哪几个场面,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这样一环紧扣一环,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全文的情感基调,更好地把握了课文内容,也帮助理清了文章脉络。 评:“紧接着”这个词用得好,把第一个教学环节与第二个教学环节紧紧联在一起了。但教学过程只交代了范读课文和让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两个内容,后面的学生书面练习,练习后的反馈、交流,最后的分好段落(这些内容在教案中都有),都没说。这就使得教学过程残缺不全。试想,如果按说课中的第二步内容来评析这个教学环节,那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教学效果呢? 第三步,品析赏读,学习第一段。 先安排自学,自学后的检查反馈分两步走:先检查字词,突出“槐”的声,“妻”的形,而词义较浅显,不做逐个讲解,力求省时高效。再是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分层,切实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加强发散求异的思维训练。 第二环节在学生进入情境后,我紧扣语言文字,抓住关键词句,让学生自由鉴赏、品析朗读,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阅读,不仅可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主体作用,而且在说、读的过程中发展了思维,提高了表达、朗读等各种能力。教学时,我始终牵握“爱戴、怀念”情感线,做到“拎一点,带全面”,第一层抓2、3两句体会人多,第4句体会人悲痛。第二层还通过练习题____的____,____地等待周总理灵车的到来,引导学生推敲“焦急和耐心”。重点扶学“老奶奶”一句,放手自学写“青年夫妇”和“少先队员”两句,最后抠挖“……”延伸为“万众一心”,这样的设计,能很好地体现语言文字训练的梯度和层次。 需要指出的是,指导感情朗读,要在学生懂得怎样读的基础上,再入情入境地读,具体实施时我注意形式多变,或评或读,或指读或练读,或齐读或配乐读,在读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寓教于情的感受中。 古人云:“感人心者,先莫乎于情”。这是一篇情感型课文,我在教学中,始终通过充沛的情感,用生动的语言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使作者、教者、学生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 第三个环节是指导学生用“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的”方法归纳第一段段意,落实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此处还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散思维,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议论解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最后一步,对照板书,课堂总结。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牵引学生回顾第一段的学习全过程,总结归纳学法,为下文的学习作迁移准备。 总之,我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力求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情感熏陶的有机结合,既突出重点,又突破了难点,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目标。 评:先分析学情,再说根据这个学情打算怎样教,接着说这样教的好处,如此一步步,逻辑严密,是科学的说课思路之一。 这一段教学过程说的内容比一、二两个教学环节具体,在陈述“怎样教”的时候,还能结合说说为什么这样教的理由和好处,使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使说课与课堂教学也统一了起来。但我们将说课和与教案对照起来,也发现了下列一些问题: 1.教案中的课堂教学是按“自学”“反馈自学情况”、“学习第一层”、“学习第二层”、“概括第一段大意”这样的五步进行的,思路清晰,符合教材的思路和学生的学路。说课稿则将课文第一段的教学分成一、二、三三个教学环节进行。这样处理,不但与教案不统一,而且听了也不像教案那样让人清楚、明了,换句话,也就是说,本来清楚、明了的教学过程,反而被说得有些糊涂了。 2.漏掉了许多重要的内容。如学法的归纳、电教媒体的运用、生动的课堂讨论、相机的板书等等,这样也就使得说课中的课堂教学变得干巴巴的,无法客观地反映课堂教学的真实状态,同时也让人无法认识到某些教学过程,原本所具有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如教案中的概括第一段大意,是分三步走的,很有层次感和艺术性,而说课时仅只用了“指导学生用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的方法归纳第一段段意”一句话。如果我们不看教案,光凭说课中的这一句话,就无法分辨出包含在这个训练过程中的设计者的独特匠心。 车老师的课上得十分精彩,以上说课的总体思路也没有什么大不当的地方。《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情感型的课文,车老师紧紧抓住这个特点处理教材,在说课中也注意突出和体现了这一特点,并且说课的语言平实、口齿清楚、功底扎实。如果要说有什么不足的话,除了上面的说及的一些以外,主要是说课的内容还欠全面一些,说理也是这样。再还有,由于教学过程也是采用客观介绍的方式,所以,教学过程这部分也说得尚不够具体和清楚,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说课的整体效果。◆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真实,具体地叙述了1976年1月首都人民群众聚集长安街向周总理告别的感人情景。第二课时要学的第二、三段是课文抒发感情的焦点。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以下方面:1、读中体会人民群众怀念、爱戴总理的思想感情,并体会随着时间迁移这种感情的升级;2、通过读表现这种思想感情;3、抓“不约而同”、“慈祥”的教学,通过各种手段加深对这两个词的理解,并为第三课时这两个词的造句作铺垫。 (二)说教法学法 在语文教学中,要讲究训练的科学性,体现训练的层次性。我设计以读为突破口开展训练。如何读好,读出感情,如何激发全体同学读的积极性,是本文教学成功的关键。为了读好,我采用了以下手段:1、通过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到当年万人泪下的十里长街;2、品味重点词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主要是让学生品味“不约而同”、“牵动”这两个词的意思,并注意教学方法的变化。组织学生从意思、表现、程度等方面讨论不约而同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当时在场,想说些什么?”从而懂得“牵动”这一词语的丰富内涵;3、加强读的具体指导,我们不赞成纯技巧的朗读指导,但是我们认为建立在文章内容基础上的朗读技巧的指导还是必要的。注意读的层次变化,从自由读到指名读,加强读的评价,再齐读,再指导。在反复朗读中,引导感悟,激发情感。 加强学法指导。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通过圈划,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通过读,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删、换词句加强比较朗读,促进体悟;引导学生归纳一段的学法,造成迁移。 (三)说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通过复习第一段内容,带领学生逐渐进入情境。 2、学习第二段 (1)放录像,看灵车到来时的情景。 (2)自由轻声读第二节,用“--”划出写灵车到来的句子,用“”划出人们的表现。 (这一题目旨在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为进一步读讲作准备) (3)思考:人们的心情怎样?从哪里看出来? (4)品词句,入意境 通过讨论“不约而同”的意思、表现、程度,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采用小组学习法,互相启发,激发学习积极性。 (5)质疑:为什么都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根据学生的已有认识水平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辨证地思考问题。 (6)读,表现对周总理的敬爱之情,读出失去总理的悲痛。 读中加强评价。 (7)学习第3节 a、望着灵车,人们想到了什么呢? 先自由读,然后师生接读。 b、比较句子,品味感情。 把第一句的两个“多少”换成“很多”,体会看到周总理的自豪、幸福,并读出这种感情。 c、理解“慈祥”的意思。 为了帮助理解,挂出周总理像,讨论慈祥的含义。 d、激发学生想象周总理的光辉形象。 (学生对周总理的事迹有一定了解,引导他们回忆,有助于更好地入情入境。) e、练习朗读,指导背诵。 3、学习第三段 (1)总结学法,即理思路→品词句→读出感情 (教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点,而且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2)理思路,找出写人们心情的句子和人们表现的句子。 (3)品味“牵动” 此时此刻,如果你在场的话,你想说些什么? (通过激发学生想象,理解“牵动”的丰富内涵) 比较两句句子 删去最后一句的“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和原句比较,体会人们希望周总理的逝世不是现实的心情。 (4)指导朗读,背诵 4、简要小结,完成板书 5、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争取背出来。◆ 一、教学要求 1、体会望灵车、追灵车的感人场面,加深崇敬、爱戴和怀念周总理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理解“慈祥”“不约而同”的意思,为第三课时造句作铺垫。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部分段落。 二、教学重点 从感人的场面,体会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和怀念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次我们讲到等灵车 [打出投影片] 不管是老人、青年,还是小孩都()而()地等待着灵车的到。(板书:焦急、耐心) 提问:说焦急是因为(),说耐心是因为()。 (以旧带新,为学习新课作知识和情感的准备。) 看,灵车终于来了。[放录像] (通过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到当年万人泪下的十里长街。) (二)1、书翻开来,自由轻声读第二节,用直线划出写灵车到来的句子,用曲线划出人们的表现。 [出示卡片]思考:人们的心情怎样? 从哪里看出来的?[打出投影片] [出示卡片]品词句:你是怎么理解“不约而同”的? 四人小组讨论,提示从意思、表现、程度等方面展开讨论,然后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引导学生相互启发,有利于拓宽思路,营造既合作又竞争的学习环境。) 上节课同学们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都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组织教学,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我解决问题,体会发现的愉悦、成功的快乐。) 行动的一致反映了什么? 思想感情的一致:对总理的爱戴,失去了总理的悲痛。 下面我们请个别同学读读这几句,看他能否读出人们当时的心情。 [出示卡片]读出感情 谁来读得更好?适当指点,归纳。 自由练读,齐读。 2、望着灵车,人们想到了什么呢? 自由轻声读下面一节 [打出投影片]填空,接读第二段,教师读句头,学生接读每句剩余部分。 [打出投影片]比较:1、就在这十里长街上,我们的周总理迎送过多少位来自五洲四海的国际友人,陪着毛主席检阅过多少次人民群众。 2、就在这十里长街上,我们的周总理迎送过很多位来自五洲四海的国际友人,陪着毛主席检阅过很多次人民群众。 练读,读出自豪感。 那么,你是怎么理解慈祥的呢? 出示周总理像,帮助学生理解。 周总理日理万机,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看着周总理的灵车,看着周总理的画像,你会想到些什么呢? 请三到四个同学发言。 “然而今天”,再接读这句的剩余部分。 (以情促读,通过比较朗读,想象训练等手段不断加温,帮助学生读好课文。) 体会到什么? (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营造平等、融洽的课堂氛围。) 教师范读,学生练读,齐读。 指导背诵 3、归纳第二段学法,下面我们用这一学法学第三段。 ①读,思:写人们心情的句子 a、牵动(板书) b、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 引导理解“牵动”,如果当时你在场的话,你想说些什么? (设身处地的想象,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读这一句 读第二句,引导学生体会随着车子远去,人们的这种愿望越来越强烈。 读这一句,读好“!”,请几个同学比赛,谁读得好。 (通过开展竞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语感。) 找出体现这种心情的人们的表现。 ②品:人们正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 人们正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 读好第二句 ③读这一段,读出感情 先自由练读,再指名读。 能背吗?请二、三个同学背,并引导学生总结能背出来的原因:读得投入,倾注了情感,就能很快背出来。 (适当的归因,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 (三)简要小结,完成板书 (四)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争取背出来。 板书设计: 12、十里长街送总理 等灵车→望灵车→追灵车 ↑ ↑ ↑ 焦急、耐心不约而同牵动◆ 长安街: 北京市内主要街道之一,通过天安门前的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长安”取“长治久安”之意。 周恩来: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江苏淮安人,字翔宇。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1917年留学日本。 1920—1924年先后去法国和德国勤工俭学。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3月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获得胜利。1927年8月,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周恩来同志和毛泽东等同志一起领导工农红军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周恩来同志为我党全权代表,为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重大贡献。抗日战争期间,长期驻在国民党政府所在地武汉、重庆进行统一战线工作并领导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8月,和毛泽东同志一起去重庆同国民党谈判。1946年底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1947年和毛泽东同志一起转战陕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担任政府总理,曾兼任外交部部长,历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委员会副主席。I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 几十年来,周恩来同志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鞠躬尽瘁,无私地贡献出自己的一切,为党为人民建立了丰功伟绩,赢得了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爱戴和尊敬。◆ 【教学要求】 1.了解首都人民送别周恩来总理灵车的感人场面,加深崇敬、爱戴和怀念周总理的思想感情。 2.学习从课文的内容中体会表达的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学习从课文内容体会思想。 【教具】挂图、投影或录像资料,配乐朗读录音带。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阅读“导读” 了解本组教学内容,明确训练要求:学习本组课文,要在能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训练从内容中体会表达的思想。 二、简介周恩来总理 他是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担任政府总理。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日理万机,鞠躬尽瘁,无私地贡献出自己的一切。他的丰功伟绩和高尚品德,赢得了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衷心爱戴和尊敬。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在北京逝世。首都人民自发地聚集长安街,在十里长街送总理(板书课题)。 三、边观看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录像、投影或挂图,边听配乐朗读的课文,使学生进入情境,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四、学习第一段 (一)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告诉我们什么? 2.从哪些词句看出十里长街送总理的人非常多? 3.等灵车时,人们的神态、动作、心情是怎样的? (二)讨论、交流,并结合进行朗读指导。 (课文第一句既讲了天气阴沉寒冷,又暗示了当时“四人帮”陷害周总理、不准人们悼念周总理的阴暗气氛。讲人多,着重理解第二、三句中的“两旁”“挤满”“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第五至七这三句话,选取老人、青年和儿童的代表,通过对他们的动作、神态、心情的描写,来表现长安街上所有男女老少当时的心情。“焦急而又耐心”是表达人们心情的重点词语。“焦急”,是盼望能早一点看到总理的灵车;“耐心”,是说不管要等多久,也一定要看到总理的灵车。) (三)这一段主要讲的是什么?(灵车到来之前,人们等灵车的情景)这一自然段可以作为第一段。五、学习第二段 (一)接下来,课文该讲什么了?(灵车到来时,人们望灵车、想念周总理的情景)找一找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这个内容的(第二、三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二)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灵车到来时,人们是怎么做的?为什么会这样? 2.人们望着灵车,想到了什么? (三)讨论、交流,并结合进行朗读指导。 (第二自然段四、五两句是讲灵车到来时,人们是怎么做的。“目光随着灵车移动”,是说目光紧随灵车,希望能多看一会儿。第五句是个长句子,具体写出男女老少望灵车的动作、神态。“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说明大家的表现非常一致:不约而同地站直……摘下……眼睁睁地望着……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因为人人都想多看上几眼,生怕擦泪水耽误了望灵车。当时没有人指挥,事先也没商量。大家的表现如此惊人的一致,反映了大家的心情是一样的——对总理的去世感到无比悲痛。) (第三自然段讲人们眼望灵车时想到的——由十里长街送总理,想到十里长街见总理。昔日见总理的幸福,更增添了今天失去总理的悲痛。) (四)朗读第二、三自然段。认识到这两段合起来讲一个意思,可以作为第二段。练习归纳段意。 六、学习第三段 (一)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思考:灵车渐渐远去,人们又是怎么做的?着重抓住以下词句理解:“牵动”,表面上说人们的心跟灵车紧紧相连,随灵车动而动,实际上说人们的心跟总理紧紧连在一起:“……多么希望……希望……”表达了不忍总理离去的思想感情;“……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进一步表达了希望总理去世不是事实,愿总理同人民永在的真挚感情。 (二)指导朗读这一自然段。 七、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学习生字,书写生字新词。 (一)自学生字,用自己认为最有效的方法识记字形。 (二)交流是怎样识记以下生字的。 三点水旁:泣洲 木字旁:槐禾木旁:穆 左右结构:佩拄腮矫躯 上下结构:牵妻 半包围:痕 书写,重点指导“槐”不要丢掉“厶”;“穆”右下是“少”字下面加两撇;“痕”是病字旁,不是广字头;注意“妻”的笔顺,先写上半部,再写下边的“女”。 (三)书写生词和思考练习4的词语。 妻子哭泣牵动 二、归纳怎样从课文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 (一)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如,结合对课文第一句、思考练习第3题(1)来体会。 (二)通过理解人们是怎么做的,体会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说明了什么。如,结合思考练习第3题(2)、(3)、(4)以及思考练习第2题来体会。 (三)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本课适合有感情地朗读,只要学生入情入境,仿佛自己置身于十里长街送总理的人流之中,就一定能读出失去总理的悲痛、对人民的好总理无比崇敬和怀念的思想感情。 三、指导背诵。 (一)先逐个自然段背诵,再背诵全文。 (二)根据“灵车到来之前等灵车”“灵车到来时望灵车、想总理”“灵车缓缓前进人们不忍离去”的线索,抓住句与句的联系和一些重点词句,进行背诵。 (三)可采用个人试背、指名背、全班齐背等方法。 四、作业。 1.书写生字词,带有生字的词语做到能够默写。 2.背诵课文。 3.有条件的,组织观看电影《周恩来》或历史纪实系列片《伟人周恩来》。 4.预习《倔强的小红军》。◆ 资料提供者:
|
·小学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