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观潮、火烧云、四季童话(S版四年级语文第七册教案)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5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想像古诗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望洞庭》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3、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四)作业。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菊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见过菊花吗?谁来说说你所知道的菊花的名称? 2、请你用你喜欢的词语来形容菊花。 3、教师总结,板书课题。 二、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1、朗读古诗。 2、说诗意 (1)、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一丛丛菊花围绕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诗人完全被眼前的菊花吸引,专心致志绕着观赏以至于夕阳西下都不知道。 (2)、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是在百花丛中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凋谢,就没有其它花可观赏了,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 3、反复吟诵,体会诗情 三、作业 1、背诵并默写《菊花》 2、根据诗句的意思,想象所描绘的画面。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风桥夜泊》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三、了解课文大意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四、感受画面 祖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分析课文,丰富认识 1、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2、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诗人愁到什么程度了?又从哪个字可以看得出来?眠是什么意思?那诗人不是睡着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苏州是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的浓浓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4、你愁过吗?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枫桥夜泊》。 2、根据诗句的意思,想象所描绘的画面。 6 观潮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风号浪吼、”等词语。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初读课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四、作业 朗读课文,抄写生字、词语。 附:板书 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 “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 (4)指导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五、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板书设计: 6 观潮 潮来之前 风平浪静 一条白线 潮来之时 白浪翻滚 天下奇观 飞奔而来 潮过之后 风号浪 7 火烧云 教学要求: 1、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能抓住课文中表现叙述顺序的句子了解叙述顺序。 3、学会6个生字:积累11个词语;会用“必须”一词造句;会照样子写“ABB”形式和用某种事物命名的表示色彩的词。 4、背诵课文第4——7节。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简介作者、出示课题。 二、读课题,自学课文。 1.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 2.按“上来了、变化极多、下去了”给课文分段。 三、指名按段读文,并请同学思考问题。 1.人们为什么将一种云称为“火烧云”?课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题意?(第一段第2节) 出示: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2.自由反复朗读这句话,从词入手,请你谈谈你读懂了什么?(同桌讨论) ①从这句话看出火烧云有什么特点?(红) ②“烧”的意思和作用?(“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颜色、速度(动态)、范围以及“火烧云”名字的由来。) ③除了“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特点,这句话中还有哪些词也表现了火烧云的红?(红彤彤、一直、烧、好像……着了火) 3.边朗读边体会这些词的作用。 四、作业 朗读课文,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导学第一段。 1.个别朗读第一节、思考:红红的火烧云的形成需要怎样的条件?你从哪里看出来?(傍晚——晚饭过后;夏季——乘凉) 2.引读: 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大白狗变成——,红公鸡变成——,黑母鸡变成——,小白猪变成了——,老爷爷的胡子变成——。 (1)它们的颜色为什么都变了? (2)出示:“紫檀色”注意“檀”的右下字形。 (3)为什么黑母鸡变成了“紫檀色”?(黑+红=紫,紫檀木就是那样的颜色,看彩图左上角。) (4)出示课后题3:读一读,比一比,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霞光照得动物的颜色都变了。 大白狗变成红的了。 红公鸡变成金的了。 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 像这样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紧密关联的短语或句子连成一串的修辞手法,叫“排比”。 (5)指名一人读第一句,一人读二、三、四句,比较、体会。(突出了地面上的景物在霞光映照下颜色变化的奇妙。) 3.人们对火烧云的出现是什么态度?(“笑盈盈”) 4.请你带着笑意朗读第一段。 二、小结、读文。 六、作业 朗读课文,找出第一段中表示颜色的词语。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第二、三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自学第二段。 (一)出示自学题:(分组学习) 1.小组朗读第二段,找到分别描写颜色和形状变化的小节; 2.小组讨论,完成课后题1/②,用直线划出有关词语; 3.独立完成:把颜色归类,每一类再另外写几种 (二)大组交流: 1.指名小组朗读描写颜色的小节,填空并归类:(出示课后题1/②) 2.四个“一会儿”构成了排比句式,齐读,体会作用。 3.师生配合朗读。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 4.指名小组朗读描写形状的小节。 5.朗读4-6节,体会马、狗、狮子的变化是怎样的过程?清晰(逼真)——模糊(不见了) 6.小组分配朗读,两人读描写形状“清晰”的句子,两人读描写形状“模糊直至不见了”的句子,并圈出描写“清晰”和“模糊”的词语。 七、学习最后一段。 学习词语:恍恍惚惚(由于事物变化快而看不真切、看不清楚。) 文章中哪句话可解释“恍恍惚惚”,齐读。这句话也说明了火烧云变化多。 八、作业 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4-7节 板书设计: 变化(多):红彤彤 金灿灿… 半紫半黄 半灰半白 百合色… 颜色: 葡萄灰 梨黄 茄子紫…… 变化(快):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变化(多):马 狗 狮子(又像这个,又像那个) 形状 变化(快):一会儿 过了两三秒钟 忽然 接着 一转眼 8﹡四季童话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四季的特点的,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3.认识7个生字。 重点难点: 了解课文怎样描写四季的特点,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质疑导入 1.板书课题,读题。 2.读了课题后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二. 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1.童话中四季的主人公是谁?分别做了些什么有趣的事?从这些事中你体会到四季的哪些特点? 2.汇报学习收获。 三. 小组交流,品味语言 1.请同学们选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细细品味,想一想:哪些句子或词语让你印象最深?你是从哪些地方了解到季节的特点的? 2.学生选内容,找句子,圈词语,写感受,感情朗读。 3.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交流,教师点拨。 4.小组内以各种形式品读句子,体会“把景物形象化”的写作奥秘。 四. 全班交流,深华感情 1.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意见。 2.汇报过程中,引导他们边读边想,再通过配乐和图片再现情景的方法,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中,体会感悟文本。 3.用一个词(一句话)概括四季的特点。五. 布置作业 1.摘抄喜欢的词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每人选择课文中的一个部分,组织一次朗读比 语文百花园二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如何区别形声字,能记住它们,正确使用它们。 2.让学生区别带有“静”字的近义词,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使用。 3.熟读诗歌,积累气象谚语、指导写周记。 4.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组词,选词填空,积少成多。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提出学习要求 二. 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落实训练内容 (一)比一比,组成词。 1.个人填空。 2.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3.说出每组词语各自的特点。 4.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 5.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 (二)读句子,选词填空。 1.默读句子,自主填空。 2.学生汇报、交流。 3.找出三个词的相同点和它们在意思或使用上的区别。 三. 积少成多 (一)读读背背 1.自由练习读,指名读,正音。 2.自由读,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大体了解诗句的意思,师生交流。 3.用喜欢的形式读,试背,比一比谁背得好。 4.全班齐背。 四.作业 1、抄写第一、二题的词语、句子。 2、背诵并默写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我的采集本;阅读平台《周记一则》 教学过程: 一. 我的采集本 1.自由练习读,指名读,正音。 2.交流,这些气象谚语的意思,教师及时引导。 3.你还知道哪些气象谚语,说给大家听。 4.布置学生把格言抄在《我的采集本》上。二. 阅读平台《周记一则》 1.自由读文,想想《周记一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师生交流。 3.你知道周记的写法吗? 4.指导周记的格式。 三. 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四.作业 背诵并默写课本中的格言 资料提供者:黄文华
|
·小学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