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契机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德育论文 手机版 | ||||
摘要:语文课不仅要向学生展示祖国语言文字的美,还要利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利用它在无痕育人方面的优势,适时地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这样既能加强了思想教育,又有效地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一个人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洛克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教书同时更应做到育人。《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所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就是除了要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观念外,还要善于把握教材中德育的内容,选好教学时德育的方法,讲究德育时分寸的适度。《新课程标准》的这一目标在很多公开课上的老师会“轻描淡写”一带而过,但真正在这方面寻根问底的课堂并不多,很多老师只是“昙花一现”。 文以载道,入选教材中的画面与选文,本身就蕴含着内涵丰富的德育因素,闪耀着沁人心脾的育人光芒,语文教师应该担负起这一历史使命,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 一、德育教育在学生朗读课文的同时领悟 朗读是语文教学最广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很多语文老师的课堂都会有“千姿百态”的朗读。但如何读,如何才能读好应该值得每一个语文老师深思。因为语文课是读出来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书的重要性。我的认为是每一次要求学生的读,老师都要有一个目标,做到“有的放矢”,不能盲目地读。比如:第一遍,初读是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略知课文大意。第二次甚至第三次和后面的朗读就应让学生思考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这就是对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通过读课文领悟课文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 二、德育教育在师生共同的学习中渗透 如果单是学生的朗读,课文的情感无法在学生中共鸣。我们还应在师生共同的学习中渗透。1、德育教育在重点句中挖掘。每一篇课文都有精妙的句子,这些句子或“画龙点睛”或“一针见血”。他们都需要在师生的学习、揣摩中挖掘文章的含义。如在学《路旁的橡树》一课时,我让学生找中心句的方法理解文章含义。许多同学都很快的找出:“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我抓住时机,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2、德育教育在学生的激烈争论中升华。“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的这句话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师生在学习中,只有通过开展大讨论,大争辩才能使文章的情感得到升华。因为在学生的争辩中,他们的言语代表了他们的思想,他们争辩的结果由老师进行点评,学生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如一位老师在上《穷人》一课时,对文中的“非这样做不可”老师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辩论,学生在你一言我一驳的过程中理解到穷人虽穷但心地同样善良,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启迪。 三、德育教育在课后小练笔和学生生活、学习中巩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篇课文学习结束,对文章的思想理解了还远远不够,关键是看我们付诸于行动没有。如在学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后,我让学生写写我们家乡的变化,这是学生最容易写的,也能有感而发。有的学生写道:“现在家乡环境变美了,有了环卫工人,地面变干净了,周围也种了许多花草树木……”也有的写道:“家乡的河水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家乡河……”这些从学生心底里写出来的,是他们学了课后受到教育后的生活观察、实践。在一年一度的植树节,我们班中队还自发组织本班同学参与到植树活动中。如班上一名叫赵思湖的同学,由于家庭原因(妈妈外出,爸爸无固定收入)使该同学性格有些孤僻,穿戴也比较破旧。好多同学都看不起他,学了《掌声》一文后,同学们的心灵受到熏陶。英子一个有身体残疾的人受到同学们的鼓励都会重新树立自信,班上的赵思湖更应该值得我们关心和帮助。于是在班干的带动下,大家都伸出援手帮助该同学,这名同学思想转变很大,经常看到这名同学的笑容,而且学习也进步了不少。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让我们以陶老的这句话作为我们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向,培育新世纪的合格人才。 联系方式:贵州省遵义县乌江镇中心小学 陈金太 邮编:563104 电话:13158218388 邮箱:363635745@qq.com 资料提供者:陈金太
相关链接:德育论文
|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