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你不能是“板鸭”的制造者!——东西方教育杂谈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我的妻子以她所擅长的行文方式、语言风格,写了一篇题为“我是怎样变成一只小板鸭的”的教育童话,读后让我沉思良久,引发出许多感慨来。 知道吗,刚出蛋壳的时候,我是一只人见人爱的小不点儿,妈妈给我起了个名字——小小鸭。一望无际的芦苇荡,清粼粼的小河,还有绿茸茸的草地,到处是我蹦跳嬉戏的乐园。再过几天,我就要上学了。学校是不是也很好玩呢? 开学第一天,我怀着满心的喜悦跟着妈妈去学校,一路上,妈妈不停地叮嘱我,“到了学校要听老师的话……”才和妈妈挥手道别,一只凶巴巴的老鸭子就挥舞起教鞭,把我赶到了一间摆满书架的屋子里。老鸭子命令我爬上书架,把每一本书从头抄起,不抄满十页,今天的功课就没算做完。我战战兢兢地爬到了一个最矮的书架上。这都是些什么书啊!《鸭子光荣史》《听鸭老师话,跟鸭老师走》《论鸭子的思想品德》……太没趣了!我跳下书架,大声叫:“不抄,不抄!我要回家!这儿不好玩!”老鸭子阴森森地盯着我,拿下一本《乖鸭子的表现》,扔进一只玻璃缸里。书一会儿就变成了一团浆糊,他一把抓过我的细脖子,抄起浆糊就往我嘴里灌,边灌边恶狠狠地说:“不听话?我就让你变成一只小填鸭!” 填了一肚子书糊糊的我紧接着被赶到一扇铁门前,门上高悬一块木牌:“考鸭”室。门里是一间空荡荡的屋子,只在当中摆了张课桌,桌上放了一张白纸,纸上写着一行字:“我要做一只听话的鸭子。”老鸭把我推到桌前,说:“这是你的作文考试题。开始吧!”说完就走了。屋子里静得吓人,我又冷又怕,肚子又胀得难受。忍不住哭了起来:“妈妈,我要妈妈!”突然,屋顶上方开了个小黑洞,一个恶狠狠的声音传了下来:“不许哭!”“啊——”我吓得大叫起来,又赶快捂住嘴,打起精神看我的考试卷:“我要做一只听话的鸭子。什么是听话可爱?听谁的话呢?听话有什么用呢?大人们为什么老是对我说听话呢?”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不知过了多久,门又被推开了,老鸭走了进来。而我面前摆放的白纸上,依旧还只是那一行字。“看来,你这只小鸭子,还挺难管教的嘛!跟我来!”我抽泣着闭上眼,任凭老鸭把我抓了出去。 睁开眼睛,我发觉自己已被悬空吊在了一个大铁钩上,脚下是一大桶黄兮兮的纸糊糊,散发着陈年的腐臭味儿。老鸭瞪着我,说:“下面进行的是‘酱鸭训练’,它一定能让你脱胎换骨。这‘酱’可是用我们鸭子学校历代校长穷毕生精力撰写的《鸭子史》做成的,珍贵无比。小鸭子,想不想尝尝?”我恐惧地一点儿声音都发不出来,只是拼命地摇头。 “那好,告诉我,怎样才算一只听话的鸭子?” “我不知道呵!” “不知道!好!”老鸭话声一落,我便被沉到了“酱桶”里,那粘乎乎、烂呵呵、臭烘烘的“纸酱”直往我嘴里灌,我一点儿气也透不过来了。肚子涨、胸口闷、脑袋疼,我是不是快要死了?千钧一发之际,我突然大叫一声:“我知道啦!听话就是老师说什么我就听什么,老师让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坚决要听老师的话,跟老师走!” “对了!” 猛的,我感觉自己一下子升了起来,我的脚又踏在平实的土地上了。四周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好多鸭子举着鲜花,捧着奖状围在我身边。老鸭上前握住我的手不停称赞,鸭校长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并向我颁发奖状、证书:“祝贺你,你已成为了我校第九千九百九十九名‘板鸭学员’!”可我已经彻底麻木了,心里只有两个字在不停地回响:“听话——听话——” 这大概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一种真实写照吧。 我们的教育传统,历来是以“听话”与否作为评价孩子的一个重要尺度,甚至是唯一尺度,听话的,就是好孩子、好学生;不听话的,就不是好孩子、好学生。我们的学生在家长、教师面前,只需绝对“听话”,而无需“对话”交流。因为差不多在每一个成年人的潜意识中,都或多或少地有这样的看法:儿童是受教育的对象,儿童的一切理应由成人作出决定、安排;并形成一种似乎已深入成年人心的观念:只要儿童学会了听话,那么算是最大的教育成功。这种观念被一代一代的人传了下去。家长喜欢听话、顺从的子女;教师喜欢百依百顺、亦步亦趋跟着走的学生,欣赏鸦雀无声,坐姿划一的课堂氛围。正如鲁迅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予以深刻揭示的:“中国的一般趋势,却只在向驯良之类——‘静’的一方面发展,低眉顺眼,唯唯诺诺,才算是好孩子……而活泼、健康、顽强、挺胸仰面……凡属于‘动’的,那就未免有人摇头了。”按这样的思路及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多半是循规蹈矩、缺乏生气、死读书的书呆子。我不知道我们的家长、教师有没有想过,当我们在强调孩子听话顺从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泯灭了孩子们爱动、好奇、勇敢,甚至冒险的天性,而这些正是现代社会中极需具备的素质,它们是创新的真正源泉。 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家庭,这种传统的接受式教育确实培养了孩子“听话”的习惯,在继承优良传统、掌握知识、规范行为等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这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教育方式,否定了人作为认识主体对客观存在能动认识的巨大潜能,它不仅妨碍了儿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而且扼杀了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更有甚者,这种陈旧观念的后果是以牺牲儿童个性和人格的正常发挥、发展为代价的,是非常不利于各种奇才的培养和成长的。这种教育从丧失儿童的心灵自由开始,以接受束缚告终。儿童虽然拥有了受教育的权力,却没有学习的主动权与自由,他们被“听话”的告诫压制太普遍、太长久了,以至于我们很少看见他们处于自由状态中,他们的个性、志趣、爱好、创新精神几乎被剥夺得一干二净,总是带着身不由己的表情。一个个本来各具潜质的主体,统统被磨练成了一个规格的标准“板鸭”。这样做根本就没有把儿童当作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有活力的人来看待,是对儿童的极端不尊重。 不难看出,“听话”的背后,掩藏着成年人的权威心态,希望能保持自身的权威地位,能够得到子女的尊重。作为子女,作为学生,当然应该尊重家长和教师,反过来说,作为家长,作为教师也应尊重子女或学生。现实的状况是,我们的家长、教师要求受到子女、学生尊重,如果稍微有点不尊重的行为或语言,就感到受不了,可是,当我们一味用“听话”来训诫儿童时,这本身就是对儿童的不尊重,此时,我们有没有想过他们的感受?为什么不换个位置去考虑一下他们那时的感受!殊不知,教育培养儿童的前提是尊重儿童,而尊重儿童的应有之义首先是尊重儿童的心灵、感受、思想、行为以及特点等,缺乏尊重的所谓教育和培养就有可能成为对儿童利益的伤害,也许其恶劣影响是成人永远不能弥合,甚至根本就无从意识到的。更何况尊重是相互的,因为人与人生而平等。但我们的传统观念历来只强调子女尊重家长、学生等重教师,服从管教,而不对家长、教师作出相应的规范,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其实,所有做子女的、做学生的在心里都是尊重师长的,但如果这尊重换来的是不尊重,是对尊严的侵犯,那谁还会相信这种观念及这种观念指导下的教育呢? 有鉴于此,我们应该强烈呼吁:“首先,家长教师不能无视儿童作为独特的生命个体存在的价值而应把孩子当作人,当作同成人一样的人,赋予他们以权利,尊重他们的人格,平等地对待他们;其次家长、教师再也不能用‘听话’这个紧箍咒来束缚孩子,给孩子以自由,没有过分的强制和约束,更多的是鼓励、启发和诱导;第三,尽可能地为孩子心智的自由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正在成长中的人去探索自己的人生道路,让发展中的人挖掘个人潜在的能力,发展自己的兴趣,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并在边做边学的过程中,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 写到这里,不知为什么,我忽然想起了在加拿大留学时所亲身体验到的加拿大教育情景,如果我们也把现今加拿大的学生比作鸭子的话,那么,他们多半是活泼可爱、有的可能有点笨拙但不失机智的“唐老鸭”。而对他们的老师来说,他们不能、也不可能成为“板鸭”的制造者。 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放开中国“鸭子”们的手脚,让“鸭子”们能有自己的思想与个性,能有与家长、教师平等对话的机会。我与众多“鸭子”一道盼望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胡东芳 摘自《福建教育》) 资料提供者: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小学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