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课堂实录 手机版 | ||||
支玉恒:《丰碑》教学实录 课堂实录 丰碑 青岛公开课 第一课时 (师生问好,课前活跃气氛) 师:大家一起说,我们今天上什么课? 生:(齐)丰碑。 师:看我写字。(板书“石”)这是什么字? 生:(齐)石字。 师:组词。 生:(齐)石头..石块.. 师:知道我要写什么字吗? 生:(齐)碑。 师:那么这个碑肯定是用什么做的? 生:(齐)石头。 师:(板书“碑”)先写一个什么字? 生:(齐)白。 师:注意里面有一竖变成撇出来,然后呢? 生:(齐)一横一竖。 师:谁知道碑是什么东西? 生:碑就是用石头做成的,用来纪念有些人的功绩的。 师:如果这个人没有什么功绩,能不能给他搞一个碑? 生:(齐)能。 师:讲得对,用石头做的,上面还要刻上文字,是用来做纪念的。如果是革命烈士的碑就更有纪念意义。另外,碑还有别的功能,记载一些事情。比如西安,有个碑林,那里很多碑,走一天都看不完那么多碑。那上面有些刻的是文字,记录的是一些历史事件,有的纯粹就是书法家的作品,还有的上面刻的是图画。唐朝最有名的一个皇帝唐太宗叫什么? 生:(齐)李世民。 师:对,他一生戎马生涯,骑过八匹马,都是非常好的战马。他去世以后,当然这八匹马也不在了。后人把这八匹马的样子都刻在八块石碑上,叫“八骏碑”,现在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所以说这碑有纪念意义,也有记载的功能,有文字还有图样,知道了吧? 生:(齐)知道了。 师:那么这个碑我再加一个字(板书“丰”)是什么意思? 生:丰碑就是指高大的石碑。 师:你能举一个例子说这个“丰”字有时也当高大讲吗?能组个词吗? 生:丰..丰满。 师:丰满是多而不是高大。说不出来了?比如说革命烈士,周总理,他们为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什么呀?(学生无人应,教师一字一顿地引导,等待)丰、功、伟.. 生:(齐)绩。 师:对了,“丰功”就是大功,伟大的功绩。打开书,在上课前读过课文没有? 生:(齐)读过。 师:你读了几次? 生:五次。 师:你读了几次。 生:不记得了。 师:看来你们都读了好几次了。还想读吗? 生:(齐)想。 师:咱们这回这么读,一起来读,有时我指名读。在大家读了好几次的基础上,这一次我一开始就强调要有感情。注意,一开始就有感情地读是什么意思呢?当然,第一是让你们学会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是通过这种有感情朗读的语调、语气、节奏、速度等,让你去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一般咱们把文章理解了,用情感朗读把它表现出来,我们现在是在预读的基础上,一开始就有感情地读,利用有感情朗读对理解的作用,通过神情和语气,来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感情,作这么一个通过读来学习课文的工作,试验一下好不好? 生:(齐)好。 师:大家一起来读,开始。 生:(齐)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 师:停,冰天雪地是什么样子? 生:寒冷的。 师:恶劣不恶劣? 生:恶劣。 师:你们读得恶劣吗?艰难地行进,你们读得艰难吗?你们要是能把艰难读出来,你们就会根据读时情感,想到冰天雪地的样子了。用读来理解,懂不懂啊? 生:(齐)懂。 师:再重读,开始。(生重读这句) 师:听我怎么读。(范读这句)再重读,像我这样读,看我的手势,开始。 (生读文,师配合手势,并领读至第二句) 师:什么叫大冰坨? 生:被大雪冻成了一个很大的冰块。 师:整个山就是一个大冰块,就是这意思。你想想整座山是这么一个冰块应该怎么读。开始。(生齐 读,师间中领读,读至“向前挺进。”) 师:刚才用的是“前进”,现在用的是什么? 生:(齐)挺进。 师:比前进更怎么样了? 生:(齐)艰难了。 师:但是人更.. 生:坚强了。 师:你们听我读这两个词(读文):“狂风呼啸,大雪纷飞”,(教师读得语调语势粗豪,铿然有力)你们听我这样一读有什么感觉? 生:风太狂了,雪太大了,天气太冷了。 师:哈!一口气说了三“太”!你再把这三个“太”与“挺进”联系起来想一下,你觉得这支队伍怎 样? 生:这支队伍遇到的困难很大,决心也很大。就是刚才说的“更坚强了”。 师:对。再接着往下读。 (生齐读至“残酷的战斗。”) 师:停,下面课文写了几个可能啊?” 生:(齐)四个。 师:四个可能,情况不一样,看我的手势读,我读前面的,你们读四个“可能”。(读文)“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 生:(齐读)“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教师用平直、高扬放慢,再高扬快速加强,平实沉重四种不同手势指导读四个“可能”) 师:对,大家把刚才学的这两段自已再练习一遍然后我们比比谁读得好。 (学生各自读文) 师:下面进行朗读这两段的擂台赛,谁敢第一个走上擂台?好,你先读第一段。 (一生读第一段) 师:我觉得你读得好像挺费劲是不是?你该低的地方没低,所以该高的地方就高不上去了,一开始低一点,再来一次。 (生重读第一段。) 师:谁敢跟他打擂? (一女生重读这段) 师:谁是胜利者? 生:(齐)她。 师:那你就得走下擂台了。(叫男生坐下)谁敢跟她比?读第二段。(一男生读第二段。师纠正读错的地方。) 师:要是按读的语气来说谁读得好? 生:(齐)他。 师:可惜的是有两处错误,那就得走下擂台了。谁再比?(又一男生读二段) 师:谁该下去?(大部分同学说她。) 师:好的,你先坐下,再找一位同学把他读坐下。你没举手你起来,请你推荐一位读得好的。 生:张志帆。 师:好的,你自已举手也很积极,你要是打不下人家去就得..罚款,(众笑)带钱没有? 张志帆:没有。(笑声) 师: 一会儿跟你们老师借一点。开始读吧。(张志帆读第二段) 师:用不用罚款了? 生:(齐)不用了。 师:好了,都坐下。大家知道怎么读了吧? 生:(齐)知道了。 师:谁来读第三到第六自然段?(一女生读文) 师:读得真不错,有没有读得比你还好的? 女生:有。郑作龙。 师:好的,你来读。(郑生重读) 师:两个人都不错。大家读第七段。(生齐读第七段) 师:停,这里写这位老战士死得很安祥,很镇定是不是,慌乱不慌乱? 生:(齐)不慌乱。 师:安祥,死得也安然自在,那么你们读的时候应该快一点还是慢一点? 生:(齐)慢一点。 师:对了,虽然他安然自在地牺牲了,但是我们看到他这样,我们不能安然自在,心情应该沉痛,速度再慢一点,再读,开始。 (生齐读第七段,教师随机带读、领读,并指出词的不同意义。记录不再详述) 师:(问张志帆)你起来,你认为哪个同学读的水平跟你相当? 张志帆:她。 师:好,你也起来,你们两个读这段,一个一句倒换着读,你读一句,把她激发起来;她再读一句,把你也激发起来,两个人相互激发,一个一句好不好,开始。(两生开始轮读课文,期间教师特别指导首尾两句) 师: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齐)好。 师:不错。谁读第八段?好,你来。(一女生读第八段) 师:你想让谁跟你比? 女生:他。 师:好,你起来,你心里先想一下,你点谁跟你比,开始读。(男生读第八段。教师指导将军说的一句话,并让全体读。读完后指另一男生,第二个男生再读此段) 师:下一段谁读?读前先想好对手,读后直接点名。 一生站起来读第九段,之后点另一同学的名,后者重读第九段。 师:下一段。 一生读第十段,之后点名,比读。 师:再下一段。(就这样同学们相互比着读,读至第十二段)大家一起来读第十二段。 (生齐读,教师在本段加强了语气、声调的指导,多次范读、带读,并多次指名读句,亦请全体学生齐读) 师:谁还想比?读过的和被点过名的把手放下。你来。 (一生再读第十二段,之后点名比读。师对后者耳语让她点一同学名) 师:徐同学上前来,你当将军,大家读这段,读到什么动作,你就照做表演,我看你体会没有。开始。 (生齐读),此生根据课文表演将军) 师:演的不错,如果将军不是这样缓缓地敬礼而是一下子很快敬礼,意思一样不一样了? 生:(齐)不一样了。 师:怎么不一样? 生:如果将军缓缓地敬礼,就表达了他非常怀念这位军需处长。 师:那么快点就不能表达出他对军需处长的更深的敬意? 生:我觉得将军这样缓缓地举起右手,表现了他心里非常沉痛。 师:说得多好啊,心情沉痛。这文章写得真好。读倒数第二段。注意声音要激昂一些。开始。(生齐读第十三段,教师指导“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一句) 师:这位军需处长在你心里是什么形象呀?高大不高大? 生:(齐)高大。 师:刚才读得非常好,再读得更好些,看我的手势。开始。 (生齐重读,师配合手势。读至课文最后。在讲课文末段时,教师多次范读,领读,并指个人或全体学读,特别着重体会最后一句,并指导学生读得铿锵有力,详情不录。) 师:我们每一段都读了好几次,你现在心里有什么想法?对这篇课文有什么感觉,有什么体会,或者 有什么问题,都可以说出来。谁有话要说?也可以互相讨论一下。(生各自讨论) 师:好了,先停一下,咱们整整读了一节课,有没有收获? 生:(齐)有。 师:一会儿下课想一想你的收获,再上课把你的收获说出来,现在先休息。下课。 第二课时 师:刚才整整读了一节课,烦不烦? 生:(齐)不烦。 师:有意思是吧?以后你就这样读课文,什么都不用讲,多读几遍,其意自现,明白了吧? 生:(齐)明白了。 师:那我听一听,通过读,你想说点什么吗 生:我感受到军需处长不为自己,专为别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好,看到军需处长的伟大。别人呢? 生:我想问,为什么那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会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师:你先记住你这个问题,一会儿我还请你来回答。这叫问题回家。 生:我想问,为什么军需处长倚靠在树上,但他只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呢? 师:他的衣服哪去了?(学生七嘴八舌争着回答,有些学生说“军需处长没有棉衣”) 师:是啊,他在发棉衣的时候,作为一个军需处长,他完全能给自己发一件,是不是? 生:(齐)是。 师:但棉衣太少了,不够了,他就把棉衣给了谁了? 生:(齐)战士。 师:自己只好穿着什么?(问提此问题的同学) 生:单薄破旧的衣服。 师:还有什么? 生:我想知道将军为什么要给军需处长敬礼? 师:刚才那个同学表演时我问了将军为什么缓缓地举起右手? 生:因为当时将军是十分沉痛的心情。 师:他给军需处长敬礼说明对他怎么样? 生:尊敬他。 师:这还不懂吗?还问我干什么?谁还说? 生:我知道将军为什么愣住了,因为他原来以为军需处长没给战士们发棉衣,就发火了,后来才知道被冻死的是军需处长自己。所以他愣住了。 师:对了。还有什么? 生:我还想知道,丰碑不是指一些高大的石碑吗?为什么又说军需处长是一座丰碑? 师:有意思,你也记住你的问题。一会儿就问你。你要说什么? 生:我通过课文知道了军需处长舍已为人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他为了能让整个军队的战士能穿上棉衣,而把自己的棉衣让给战士,而他却被冻死了,他十分的伟大,所以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 师:还有吗? 生:我想问,在课文第七段的最后一句话,说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身上,为什么要用贴而不是穿? 师:为什么不说“穿”而说“贴”?谁知道? 生:这是因为他身上只有这件单薄的衣服,再没有其他的衣服了,所以会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师:(叫一男生上前)他外面穿着一件运动衣,里面还有一件衬衣,我说他的运动衣紧紧地贴在身上行吗? 生:(齐)不行。 师:把他里面的衣服脱掉,光着膀子只穿这件运动衣,我说贴在身上行吗? 生:(齐)行。 师:好好想想。只穿外衣,是贴在身上吗? 生:(齐)不是。 师:那么能贴在身上的衣服一定怎么样? 生:(齐)单薄。 师:也许非常窄小,已被雪打湿了,就贴在身上,对不对? 生:(齐)对。 师:好了,还有什么? 生:我知道了因为什么将军会向军需处长敬一个庄严的军礼。(师叫刚才提此问的同学注意听)因为军需处长克己奉公,值得敬重,将军为自己有这样一位军需处长而感到自豪和骄傲。所以将军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师:明白了吗? 生:(提问的)明白了。 师:你再说? 生:我知道课文为什么要用“丰碑”这个词语作题目了。 师:等一等,等会讲给他(指刚才问“为什么说军需处长是丰碑”的学生),刚才他提了这个问题了,你再讲一讲? 生:这里是说军需处长死得伟大,是说他的行动像一座丰碑。 师:好,先说这些,一会还会说到这个问题 生:我知道了将军愣住的另一个原因,因为将军知道军需处长是负责军队的给养和装备的负责人,将军心里以为军需处长绝不会没有一件棉衣,他绝不会冻着,可是将军现在看到他只穿着一件单薄破旧的衣服,感到疑惑。 师:所以他就愣住了,先不说了,我想问个问题愿意答吗? 生:(齐)愿意。 师:你认为这篇课文是写谁的? 生:(齐)军需处长。 师:有没有别的意见? 生:还有将军。 师:将军,还有谁? 生:整个队伍。 师:那么究竟是写谁的?又有军需处长又有将军,那么主要写的是谁呢? 生:(齐)军需处长。 师:我有不同意见,我的意见先不说,你们可以保留你们的意见,我们先讨论。大家想一想一开始出 现在课文里的是谁? 生:(齐)红军队伍。 师:红军队伍在前进。一个独立的人物是谁? 生:(齐)将军。 师:将军在干什么? 生:(齐)思索。 师:那我们给第一部分课文起一个小标题,是什么? 生:(齐)将军思索。 师:中间加一个字。 生:(齐)加一个“的”字,将军的思索。(板书“将军的思索”)这是第一部分。将军思索什么?从课文里找出关键的几句话。 生:(读文)“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 师:这句话说了几种情况? 生:(齐)两种。 师:第一种.. 生:(齐)恶劣的环境。 师:第二种.. 生:(齐)残酷的战斗。 师:(齐)接着往下读。 生:(齐)“可能吃不上饭..将军思索着。” 师:将军是不是在想这个? 生:(齐)是。 师:那么这支队伍就只有面临着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吗?他本身怎么样?找一找。 生:本身的装备很差。 师:这支队伍不但什么什么,而且什么什么,还什么什么,所以将军在思索,谁能按这样的内容和方法说话? 生:这支队伍不但装备很差,而且要面对恶劣的环境,还要和凶恶的敌人进行残酷的战斗,所以将军思索着。 师:对不对? 生:(齐)对。 师:谁再能说一遍?更简单更利索的。 生:(齐)这只队伍不但装备很差,而且要跟恶劣的环境做斗争和敌人做残酷的战斗,所以将军思索着。 师:很好,这次不用我说的方法说,用你们自己的,发挥你们的创造力。谁来说? 生:这支队伍装备本来已经很差,还要经受恶劣的环境,做出残酷的战斗,所以将军思索着。 师:对。还有没有?用些新的关联词。 生:这支队伍原先装备已经很差.. 师:哦,现在装备好了。(众笑)是这意思吗?(生摇头)可见这个词不行,你先坐下想一想。谁还说? 生:红军队伍要在恶劣的环境前进,而且要进行残酷的斗争,本来他的装备已经很差了,所以将军思索着。 师:可以,就是稍微有点口罗 口索。 生:(齐)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要在恶劣的环境里进行残酷的战斗,所以将军思索着。 师:非常漂亮,他把恶劣的环境和残酷战斗说在一起了,说“在恶劣的环境里进行残酷的战斗”,既简练又精彩。 生: 这支队伍在恶劣的环境前进,还要用很差的装备和敌人进行残酷的战斗,所以将军思索着。 师: 有点毛病,“用很差的装备进行战斗”,这“装备”可不单指武器,衣服,一些其他行军的东西都叫装备,你如果说用很差的武器和敌人战斗还差不多,说用很差的装备就有点说不过去了,你再想想,谁还说? 生: 红军队伍的装备已经很差了,他们还要在恶劣的环境中和敌人进行残酷的战斗,所以将军思索着。 师: 对。这是课文的第一段,第二段就是谁出来了? 生: (齐)军需处长。 师: 一直写到哪里?读最后一句。开始。 生:(齐)“大雪很快地覆盖..晶莹的丰碑。” 师: (板书“晶莹的丰碑”)最后一段,大家一起来读,开始。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 第一段是写这支队伍领头人的思索,为这支队伍思索,第二段写军需处长,下面最后一段又是写谁? 生:(齐)队伍。 师: 对,写这支队伍的。如果不明白,咱们接着学。你们看看军需处长那一段,你觉得哪一小节最受感动?你能起来读一下,然后把你的理解说出来,最后再做一个小结吗?这叫“一读二讲三结”。自己先做下准备。你感受到哪段对你有触动就读哪段。 (学生各自读文) 生: (读第十二自然段)这一段让我受到感动,将军的职位比军需处长高,可是军需处长这种舍人 为己的.. 师:怎么成“舍人为己”了?(众笑) 生: (接着)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将军,将军怀着沉痛的感动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师: 还有小结呢? 生:.. 师:将军为队伍有这样的部下而感到.. 生: 自豪。 师: 还有内心的无比的崇敬。好的,这就是你的总结了。谁还说? 生: (读第九自然段,师插话,你读得真好!)这一段话使我受到了感触。从这里可以看出将军开始思索着,为自己的队伍担心,又冻僵了一位老战士,他的心情很烦乱。我觉得,从这段话里我认为他是一位十分关心战士的将军,我是从他像一头发怒的豹子看出来的。他看到有人冻死了,就很生气。 师: 你认为将军对他的战士是爱护的是吧? 生: 是。 师: 爱护战士干什么还发那么大脾气? 生:因为他开始以为是军需处长没给这位战士发棉衣,所以很生气。 师: 对,很好。还有吗?没说过的来说。 生: (读第七自然段)我觉得军需处长对这恶劣的环境并没有什么慌张,所以死得安祥、镇定。对部队装备很差,没有棉衣而没有怨言,把自己的棉衣让给战友也无怨言,他自己也觉得没有什么大碍,对此表现得没什么慌张。 师: 所以他表现得十分.. 生: 安祥镇定。 师: 她没说完全的,谁想说站起来就说。 生: 我十分佩服这位军需处长,因为他自己也应该有棉衣穿,可是他却想到战士们比他更需要棉衣,战士们每时每刻都要和敌人斗争。棉衣可能破了,他就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士们,自己却冻僵了,我觉得这段话表达了他勇于献身的精神。 另一生:这一段话赞颂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忘我无私的高尚情操,是一种崇高的品质。 另一生:我还从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看出了军需处长只有一件单薄破旧的衣服,可他不畏惧,依然十分安祥镇定地死去。 另一生: 我非常敬佩这位军需处长,因为他为了整个部队居然可以牺牲自己,而且,我还觉得在这支队伍里还有很多像军需处长这样的好战士,所以胜利是属于这支队伍的。 另一生: 我觉得军需处长十分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军需处长,完全有可能给自己发一件棉衣,而却让给了别的战士,他只有一件单薄破旧的衣服。他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师: 课文上说他像一个晶莹的丰碑,晶莹是什么意思? 生:晶莹的意思就是光亮而透明。 师:什么东西是晶莹的? 生:水晶、钻石、冰、雪、眼泪、玻璃.. 师:对,这些东西光亮而透明,所以说它是晶莹的。课文上说这位军需处长被大雪覆盖以后是晶莹的丰碑,他怎么会晶莹?怎么会光亮透明啊? 生:因为他被冰封住了,所以他也是晶莹的。 师:冰雪是光亮的所以他也是晶莹的,这是从外观上看,是对的,他的内心呢? 生:还有他舍己为人的精神。 师:舍己为人,是不是无私的? 生:(齐)是。(教师板书“无私”) 师:还有什么? 生:我觉得之所以写他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是比喻他舍己为人的精神。 师:我现在问你军需处长光亮不光亮,表现在什么地方。 生:他是光亮的,因为他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师:没说具体,你来说。 生:虽然军需处长外表也是光亮的,可是内心的光辉比他的外表更加.. 师:你说得挺漂亮,但不能用“虽然可是”,这样后半截就转折了,句义就向相反的方向去了。你应该用什么连词? 生:(齐)不但,而且。 师:不能用“虽然,可是”,用“不但而且”。你说一遍。 生:这是因为军需处长内心的光辉比他外表的晶莹更加的..光亮..(说不下去了) 另一生:不但他外表光亮,而且他的内心也像外表那么光亮,永远鼓舞着人们不断地前进。 师:我们还得具体研究一下。刚才说了,他的内心想着别人,这是无私的。他死得那么镇定那么安详, 所以他面临死亡时害怕没有? 生:(齐)无所畏惧。 师:“无所畏惧”可以简单地写成什么?(板书“无畏”)那么我再问一问,军需处长是光亮的大家都 明白了,他是透明的吗? 生:(齐)不是。 师:错了。他的心地透明不透明? 生:(齐)透明。 师:说,怎么透明? 生:因为他心里只想着别人,一点也不为自己着想。 师:他心里有没有阴暗的角落? 生:(齐)没有。 师:他的胸怀是不是能够完全向所有的人敞开? 生:(齐)是。 师:是不是透明? 生:(齐)是。 师:不要理解得太狭窄,“透明”就是从这头能看到那头,不是这个意思。能够敞开胸怀,完全给大 家看,没有一点见不得人的私心杂念,这就是透明的。那么你们想一想,刚才讲丰碑的时候是高大的石碑, 再拿丰碑去比喻军需处长,那么这个丰碑还是指高大的石碑吗?你要特别注意听。(指问丰碑的孩子) 生:(齐)不是。 师:它含有什么意思? 生:(齐)品质。 师:(指着自己的头部)有没有这个? 生:(齐)思想。 师:对。(在“无私”后加“思想”、“精神”)还有什么?他相不相信这只队伍一定能够战胜困难?(生 答相信)那就是说他对革命队伍的胜利有没有坚强的信念? 生:(齐)有。 师:有没有使革命进行到底的这种力量啊? 生:(齐)有。 师:(在板书“无畏”后加“信念、力量”)虽然他牺牲了,但是他身上所含有的力量是能够看出来的, 所以丰碑在这里已经不是它最初的意思了,它的本意是高大的石碑,到了军需处长这里,他是无私的无畏 的,这种思想精神,这种信念,力量使他成为一座丰碑,成为人们的榜样,对不对? 生:(齐)对。 师:战士们受到他的鼓舞没有? 生:(齐)受到了。 师:从哪儿看出来? 生:(齐)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读出来。开始。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我问你们,第一段将军在思索,到了最后,他的思索有没有得到回答? 生:(齐)得到了。 师:怎么回答的? 生:(齐)(读文)“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师:将军思索,“队伍能经受住这样的考验吗?”回答是:“我们是胜利的队伍”,对不对? 生:(齐)对。 师:谁给他作的回答? 生:(齐)脚步声,军需处长。 师:军需处长,还有脚步声,大家再把脚步声读一读,开始。 生:(齐)(读文)“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 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师: (对一个学生)你起来,上课时你提了一个问题,我让你自己思索,就是关于脚步声的,你把 当时提的问题再说一遍。 生:为什么那“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能够.. 师:现在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讲。 师:因为战士有着为别人着想和无私无畏的精神,有抗日革命的坚定的信念,这样的队伍怎会的失败 呢。 师:说明白了没有? 生:.. 师:大致说明白了。这些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是谁发出来的? 生:是红军战士。 师:是这支队伍的红军战士,他们受了什么鼓舞? 生:军需处长。 师:那么步子为什么是沉重的? 生:战士们心情沉重。 师:心情沉重,所以脚步也怎么样啊? 生:(齐)沉重。 师:这些脚步声为什么又是坚定的? 生:因为他们对革命胜利的信念更坚定了。 师:所以脚步也是.. 生:更坚定了。 师:明白了吧,(指另一个同学)你起来,你当时问的问题是为什么把军需处长叫做丰碑是不是?现 在明白没有?讲。 生:这是因为军需处长身上有无私奉献对死亡无所畏惧的精神,他那种精神鼓舞着所有的红军战士。 师:使这些战士用坚定的脚步声回答了将军的什么? 生:(齐)思索。 师:告诉将军什么? 生:我们的队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能把革命进行到底。 师:是一支.. 生:胜利的队伍。 师:你们想想,整篇文章是单单表现军需处长个人的吗? 生:(齐)不是。 师:究竟是表现什么的?大家说吧。 生:(齐)红军战士,红军队伍。 师:作者就是通过这篇文章告诉人们,我们的队伍是无往而不胜的,明白了没有? 生:(齐)明白了。 师:军需处长只是这支队伍里面一个代表。正因为军队里有了这样的人,而且他能鼓舞大家的斗志, 所以这支队伍就是胜利的队伍,明白了吧? 生:(齐)明白了。 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没有了,那就下课吧,下课。 全文板书样式: 将军的思索 晶莹的丰碑—无私思想、精神 无畏—信念、力量 胜利的队伍 简评 一、本课例在读的运用这一点上做了新的尝试和突破。过去我们常说:“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这话没错,但它只强调了理解对读的指导作用;在实际操作中,则只体现了读的表现作用(理解了景色很美,就把它美美地读出来——笔者的《第一场雪》是典型的例子),其实,“读懂课文”这几个已被人人说得烂熟了的字早就明确地指出:课文是“读”懂的,并不是懂了再读!正因为我们过去太注意“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所以才忽略了朗读在理解中的作用。因此讲啊,问啊,讲懂了,问懂了,才去朗读一下,朗读逐渐变成了“理解”之后的一个程序,变成了讲和问的调味品。 本课例一开始初读课文,教师就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整读了一课时;在第二课时中,仍然着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段。教师反复地用自己的范读向学生传递不同语句的不同语感(在课堂上对学生说的是“语气、语调、节奏、速度等),让学生反复体会,跟读、揣摩、领悟。渐渐地,教师的语感变成了学生的语感,不同的语感表达了不同的语言情境和思想内涵。于是,学生在这种朗读的过程中,深刻地领会了文章的内容。这一过程,正好把“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变成了“在有感情朗读的过程中感悟”。这里仅以开头第一小节为例,教师有声有色地读了“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后问学生有什么感觉,这个感觉就是他们从老师的语感中听出来,悟出来的理解。这种“在读中感悟”的例子,在课例中俯拾皆是。 二、在充分地读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读完了就有话要说”,让孩子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鼓励那些属于个性化的独特的体验,有的还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见解。同时,也鼓励学生提出读书中的疑难,而且尽力使这些质疑经过一段读,议论之后,最终由提问的学生本人作答(教师称这为“问题回家”。)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思维、表达的积极性,培育了自信的品质。课例中仅在第二课时开始后,第一次让学生“读完以后说一说”时,就有11 位学生发表了自己读书后的见解(这其间有学生回答教师穿插的问题的发言不计在内),而且每个发言都是自己思考的成果或质疑,没有照搬课文的。这种情况,一方面可以看出前段的朗读确实达到了学生自主理解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读书能力和读书习惯。 三、《丰碑》一课,不少教师都把它作为一篇“写人”的文章来讲,把军需处长作为文章要表现的主要对象。本教例教师对此有自己的认识;这篇课文是“写事”的,表现的对象是这支红军队伍,是说这支队伍是胜利的队伍。写人的文章是表现人性的,或者说是表现某个人的思想,精神品质的;而写事的文章是表现事理的。《丰碑》就是要说红军队伍是不可战胜的这个道理。文中出现的军需处长,只是这个队伍里一个典型代表。他的出现使将军、使战士,也使读者坚定了“拥有这样的干部的队伍必胜”的信念。军需处长的表现和他对战士们的鼓舞回答了文章立意的关键之点,但他并不是文章的主人公。根据这种认识,教师设计了迥异于他人的教学目的过程,可谓独辟蹊径。 资料提供者:
|
·小学语文课件下载
| |||
『 ![]() ![]() ![]() ![]() | ||||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