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杨靖宇》教学设计 (西师版六年级下册)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材简析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悍然发动侵华战争。在其铁蹄之下,祖国山河变得支离破碎,哀魂遍野。在敌我力量极度悬殊的情况下,英雄的中华儿女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积极投入到这场反侵略的战争中。八年抗战,终于让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段抗日战争的悲壮历史距今虽已久远,但作为中国人,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段国耻,更不能忘怀那些为保家卫国而英勇捐躯的抗日英雄们。其中抗日英雄杨靖宇的事迹更是惊天地、泣鬼神。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刻画了一个在敌众我寡,陷入敌人重围,在敌人威逼利诱面前毫不动心;在弹尽粮绝之时,依然英勇顽强痛击敌人,将剩下的最后一粒子弹毅然射向自己而壮烈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人物形象。 该文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故事情节性强,高潮部分(文章的第三部分)扣人心弦,刻画的人物形象十分饱满。尤其是对杨靖宇的语言、行动、神态等细节描写,使其形象栩栩如生,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让人无限崇敬。这样的文章既受学生喜欢,又能使学生受到启迪和熏陶。学习该文时,要加强对学生自读自悟与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说出故事的梗概和体会文章细节描写的作用。难点是说出读细节描写时的感受。 建议本课教学用1课时。 解读与提示 题目:“抗日”——是指中国人民进行的为期八年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民族解放战争事件。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止。杨靖宇(1905~1940),原名马尚德,又名顺德,字骥生,河南确山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在东北工作。“九·一八”事变后,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率领抗联坚持抗日游击战争,被誉为“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深江(今靖宇县)与日本侵略军的战斗中壮烈牺牲。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主要写杨靖宇在1940年2月的一个晚上,带着战士向濛江东边的大森林进发时不幸被叛徒告密而陷入日寇包围。本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起因。 第二部分(2~8段),主要写在五天突围不成,情况危急时,杨靖宇果断作出决定,让大家分开走。阅读该段要注意体会东北抗联抗日条件的艰苦,环境的恶劣,从而体会抗联战士顽强抗日的精神。尤其要注意对杨靖宇的神态、语言、行动的细节描写的体会,以领悟这位英雄人物关心爱护战士的精神和作为军事将领敏锐的观察力以及果断的工作作风。同时还要注意对文中几处比喻的体会,以领会抗联战士突围的几率完全没有。如:“但敌人层层包围着,密密匝匝如铁桶一般”,说明抗联战士要想突围几乎没有可能;“拉网”,这一战术说明日寇像撒渔网打鱼一样来搜索杨靖宇以及他率领的抗联战士;“篦梳”,本是一种梳头的工具,其齿十分密,齿间可细到0.1毫米的间隔,连极细的头发也漏不过它的梳理。“篦梳”战术这一形象的比喻,说明抗联战士要避过日寇的搜索可能性几乎为零。这段内容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注意情感朗读的训练。匣子枪,又名驳壳枪,有的地区叫盒子枪、盒子炮。手枪的一种,外有木盒,射击时可把木盒移装在枪后,作为托柄。能连续射击,射程比普通手枪远。屯,村庄的意思。 第三部分(9~11段)主要写把与敌人正面交锋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杨靖宇,在安排妥当同行战友后,只身一人与敌人周旋,在23日凌晨不幸被敌人坐探发现,他在敌人威逼利诱前毫不动摇,在不幸负伤,只剩下最后一粒子弹时毅然射向自己而壮烈牺牲。学习这部分内容,叫学生自主勾出细节描写,体会后再交流对杨靖宇动作、神态、语言的细节描写的感受,进一步领会杨靖宇关心爱护战士远胜过自己,英勇顽强、坚贞不屈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在此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朗读训练,注意读出杨靖宇的英雄气概。 第四部分(12~13段)主要写杨靖宇虽然倒下了,但他大无畏的精神却激励着优秀的中华儿女奔向抗日前线。可通过读以及抓住日寇解剖杨靖宇身体时所呈现的情景描写,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杨靖宇的崇敬之情。 资料提供者:
|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