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西师版五年级下册)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通过创设学习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勒画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在自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合作,开展活动,展示学习成果,获得更深的体验。通过课后搜集辛词,吟诵辛词的活动,拓展学习的时空,实现“大语文”教学理念。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读通——与文本对话 课前: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的一颗巨钻,她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宋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由背诵。 1、语言导入:课前,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诗词。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板书课题) 2、谁来读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说,如这首词的词牌名,黄沙道是哪里,整个题目的意思,对作者的了解等) 相机介绍黄沙岭及作者。 3、下面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这首词,教师范读。) 4、请同学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练读,教师巡视指导) 5、师激励学生读:“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是你们琅琅的读书声。想不想展示你们美妙的声音?”(生:想) 6、为了展示你们最佳的读书效果,老师给你们一点友情支援好吗?请看屏幕---- (出示:出示这首词,已划好了节奏。) 7、指名配乐朗读,相机评价。 8、男女生比赛读。(读前互相鼓鼓劲儿) [点评:由于不是第一次接触“词”这种文体,教师可通过点拨,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巩固已知。学生步入六年级,已经养成了课前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因此,教师可放心地让学生自主交流,发挥其学习的自主性。] 二、读懂——与作者对话 过渡:读通词是学好古词的序幕,读懂词,读出词里所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词的正式开始。词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品味一下吧! (一)品读上阕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自读自悟,走到辛弃疾的身边去,做他的同行者,调动起你所有的感觉器官,欣赏这美丽的夜景。 2、交流: A: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B:闻到的:稻花香 体会丰收的景象。 C: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说丰年 D: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静谧。 3、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 4、感情朗读,前一句读出“幽”,后一句读出“喜”。 5、多媒体煽情。(画面、音乐) 明亮的月光,惊醒的鹊儿,微微的凉风,鸣叫的蝉儿,清新的稻花香,这一切多么的美好,让我们一起置身于这么美好宁静的夜晚,感受着清风明月,轻轻地吟一吟吧——齐读上阕。 6、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点评:“词”的教学重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在关键处给予巧妙引导,充分把握词的基本内容,然后通过品读悟情,媒体煽情,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词的美好的意境之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与词产生共鸣。] (二)品读下阕 过渡: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自己读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也可以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如果讨论还不能理解的,请准备质疑。 1、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学生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3、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 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悄然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怎样? 就是这个时候,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想像作者在看到旧时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作者的喜悦。 指名读,比赛读。 5、多媒体煽情。(画面、音乐) 这就是生活的乐趣。在山野中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很难体会得到的。让我们再一起来体会体会——齐读下阕。 6、大家知道辛弃疾的号是什么吗?(稼轩)“稼”就是种植庄稼的意思,他一直很看重农事,关心农民忧乐,这首词就很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让我们再来读全词,体会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时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读出词独有的韵味。 [点评: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教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去感受和体验词的优美意境,体会词人的心境。又通过美丽的画面和音乐,创设出其乐融融的学习情境。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精彩纷呈地想象,兴致勃勃地描述,声情并茂地朗读。这样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趣,也丰富了文本的内容。这不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境界吗?] 三、读透——与时空对话 1、同学们,学词的最高境界是读透它。读透就是要求我们在读词时,一边读一边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做到词图合一,身临其境。 2、这首词为我们展示了两个美好的画面(点击画面和文字),让我们再一起来感受感受,愿这美好的境界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齐读全文。 3、一首美妙的词我们已经学完了,为自己设计一份作业来证明你已经读懂这首词了? 学生交流(学生有的说想学习其它田园诗和辛弃疾的其它词,有的说想把这美景画下来,有的说想给它配上曲子唱一唱,还有的说配上意境画,写一篇散文……) 4、师总结:相信同学们在认真完成自己设计的作业的过程中会有更大的收获。让我们再次带着欣赏的目光,有感情地读读这首词,感受词人的真挚感情和匠心独运。 [点评: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达自己对词的感悟,再一次促进学生与课文的对话和沟通,使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语文活动,可谓水到渠成。“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者能够以这首词作为一个生长点,引发学生去搜集辛词,吟诵辛词,把学生的视野一下子由课内转向课外,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教学片断 师:你还想通过什么方式说明你读懂整首词了?请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你对这首词的理解和欣赏。 生:老师,我想再有感情地朗读一次,因为它实在太美了。 师:好啊! 生:你能给我配上音乐吗? 我觉得这首乐曲应该把我们带到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师:那是个世外桃源,对吗?(生答:是!) 生:我觉得应该用琵琶曲。 师:好,老师给你找段音乐。放音乐。 (这位学生读得很投入,读出了作者对村居生活的向往、喜爱和赞美。其他同学也纷纷要求读。) 师:除了读,还能通过什么方式说明你读懂了? 生:老师,我们同桌两个能表演吗? 师:(高兴地)这种学习方式好!演好了,就说明你读懂了。 (两对学生分别兴致勃勃地演起来。其他同学也都跃跃欲试,老师干脆让他们自由结合演起来。同位的、座位靠近的、座位离得远的同学也纷纷扮演角色演了起来。课堂上顿时“乱”了起来。走动的、找“对子”的,以及演戏声、说话声、阵阵笑声“乱”成一团) 生:我想把这首词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生:我想把这首词描绘的情景画下来。 生:老师,这首词应该有歌谱吧?我想把它唱出来。(老师让自由编曲、“古词今唱”) 生:用《虞美人》的曲调唱《西江月》。 师:唱得很抒情。特具有古代诗词的味道!掌声! 生:古人填词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唱的,我想将《西江月》的词填入别的歌曲中来给大家唱一唱,好吗? 生:老师,我们一组想合作创作画下这首词。 生:三个学生到黑板上画,(一个画人,一个画茅店、社林、山,一个画稻田等) 师:下面的同学你可以单独用你的方式展示你对这首词的诠释,也可以小组合作作画。展示不同的表现风格。(写的书法/画的画,改写的记叙文……) 师:通过同学们的唱和画和写,我发现你们身上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洋溢着学习的激qing,我相信每个同学都是未来的辛弃疾,未来的唐伯虎。 师:好,现在还没完成的,利用课余时间把它做完,作品我们将把它贴在后面的朝花夕拾上。 教后反思 这是一堂两节连上的课。虽然历经80分钟,但上完后我并不觉得累,相反有一点兴奋,看看孩子们,一个个兴趣盎然,我知道这一节课我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这都是我们《小学语文集体备课实效性的研究》课题组成员集体努力的结果。 我们课题组在一次次的讨论中逐步成长,注重备课的实效。回忆备课时,我们几人一致认为,这篇课文教学应该努力在朗读、感悟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诵读吟唱中升情。 “词”的教学重在想象、品读、悟情。教学过程中,我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在关键处给予巧妙引导,充分把握词的基本内容,然后通过品读悟情,画面煽情,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词的美好的意境之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与词产生共鸣。 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备课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去感受和体验词的优美意境,体会词人的心境,我们设计了通过美丽的画面和音乐,创设出其乐融融的学习情境。教学中,我欣喜地看到学生精彩纷呈地想象,兴致勃勃地描述,声情并茂地朗读。这样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趣,也丰富了文本的内容。 唱词这一形式,还原了词的原貌,创设情境,让学生的情绪跳动了起来,在唱中感悟词的音律美、意境美。于是我设计了“让同学们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你对整首词的理解和欣赏”的这样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里,学生“飞”得更自由了。有的读,有的演,有的要唱,有的要写,有的要画……教师都给予支持和鼓励。一个同学读,带动了全班学生都读,而且读得是那么主动,那么尽兴,那么酣畅淋漓,那么富有创造性。尤其是让学生两两扮演角色表演,把这节课推向了高潮。课堂显得有点“乱”,这“乱”就是自由,就是解放,就是感悟,就是体验,就是让学生按自己的方式来学习,按自己的个性来“实践”。学生的情趣在唱的基础上绵延下去,每个学生的才气都得到充分展示,达到了情感饱满的效果。 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达自己对词的感悟,再一次促进学生与课文的对话和沟通,使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语文活动,可谓水到渠成。“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我以这首词作为一个生长点,引发学生去搜集词,吟诵词,把学生的视野一下子由课内转向课外,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总之,这一节课的成功,是我们《小学语文集体备课实效性的研究》课题组所有成员的成功,让我们对课题的成功结题更有信心。 资料提供者:
|
·小学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