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头上的标签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知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课学习提示中要求掌握的生字“授、博、摩、擦、廋、渣、溶、屑、扭、愤、断、淀、凭、谨、搅、拌、遗、憾、戒、懊、率、盲、碟、腻、润、滑、雅、端”等生字,会读会写、理解意思,会组成词语。掌握“教授、博士、学位、摩擦、化合、瘦弱、残渣、溶液、铁屑、神往、扭、发愤、主观、武断、沉淀、凭空、严谨、搅拌、遗憾、吹灰之力、引以为戒、懊悔莫及、断定、类似、轻率、盲目、公布、碟子、油腻、溶解、润滑、文雅、尖端、固体、要强、讲究、精致、明显、对比”等常用词语,了解其意义和使用特点,能够模仿课文中句型造句、句式造句。 2、学习本课学习提示中列出的“一(看、见、眼)…”“…以便…”“除非……再不,”“无非是……”等句型句式,熟悉其中关联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能够模仿造句。 过程与方法: 4、能用普通话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1、课文2及拓展阅读短文,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能够根据提纲陈述课文大意,回答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 3.指导学生按照“学习提示”中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具备初步的自学能力。 4.重视习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模仿课文文体范例进行不少于200字的习作。 5、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本课阅读拓展材料《精密的人体支架——骨和骨骼》,初步了解一些生物和物理等理科学科学习中等常用的知识和术语,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6、学会围绕中心、多角度选取材料及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的方法;领会文中巧妙的细节描写及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情感与价值观: 1学习科学家的精神;树立对科学的信念与追求;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会用生字词组词造句。 2、掌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能用自己的话叙述。 3、学会围绕中心、多角度选取材料及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的方法;领会文中巧妙的细节描写及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 1、学习科学家的精神;树立对科学的信念与追求; 2、丰富学生的词汇知识,能用所学过的词汇量发展社交能力 教学方法:讲述法、激励法、演示法、交流法 教学用具:课文图片、录音机、磁带、小黑板 教学课时:6课时 课前准备(含预习布置): 1.朗读课文。2.查字典,扫除阅读障碍。3.质疑问难。 教学过程 授课时间 累计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内容: 检查课文一《床头上的标签》的词语学习 课时目标: 知知识与能力:1、通过预习、检查、讲解,使学生熟练掌握本课的词语,特别是重点常用词语,要求会读、完全理解并运用。 过程与方法:2、能用生字词组词造句。 情感与价值观: 3、通过词语学习,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与深层含义。 课时重点:学习本课的词语,要求会读、理解意思。重点掌握常用词语,要求会读、完全理解并运用。 课时难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会用生字词组词造句。 教学方法:讲述法、激励法、演示法、交流法 教学构想: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利用自主合作、问答法、讨论法学习围绕中心、多角度选取材料及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的方法;并能领会文中巧妙的细节描写及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年轻的化学家为什么要把氯化碘的标签贴在自己的床头上?请阅读故事,看看科学家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过失,严谨认真地从事科学研究的。 2、揭示课题:8、床头上的标签 齐读课题 二、新授课文 下面请同学们小声地把课文读一遍。 要求:1、边读边找出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词,并把它圈出来,做上标记。 2、《床头上的标签》主要讲了关于李比希的哪两件事情?请你自己轻声读读课文,用一、两句话概括。 3、学生交流:课文讲述的是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的故事。他之所以著名,除了在化学领域的突出贡献和成就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曾在一项实验中“浅尝辄止”而与新元素“溴”失之交臂。后来李比希发现了自己的失误后,非常懊悔,他把自己的错误判断制成标签,“装在镜框里,挂在床头,不但自己天天看,还经常让朋友们看”。警示自己,告诫大家: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他接受了失败的教训后,“要认真”“要严谨”地从事研究工作。终于成为了“化学史上的巨人”。 三、按不同的学习方式,检查词语预习情况。 1、抽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让一两名学生读词语。 2、(板 书 ) 词语。 3、老师范读,领读、齐读、抽读,老师及时纠正发音上的错误。 4、讲解词语同时,让学生口头造句 5、疑难生字 授、博、摩、擦、廋、渣、溶、屑、扭、愤、断、淀、凭、谨、搅、拌、遗、憾、戒、懊、率、盲 6、疑难词语 教授、博士、学位、摩擦、化合、瘦弱、残渣、溶液、铁屑、神往、扭、发愤、主观、武断、沉淀、凭空、严谨、搅拌、遗憾、吹灰之力、引以为戒、懊悔莫及、断定、类似、轻率、盲目、公布 7、句型学习 1、大家扭头一看,是坐在后排,长得很瘦弱的李比希。 前一句动词前用“一”提示,后一句是前一句的结果。如: (1) 我一问,报名早就结束了。 (2) 经他这么一提,我才记起来这件事。 2、他把海藻烧成灰,用热水浸泡,再往里面通氧气,以便提取出碘。 后一小句通过连词“以便”表示前一句的目的,使它更容易实现。如: (1)老师反复讲解这段短文,以便同学们理解掌握。 (2)我先把提纲写好,以便照着它复述课文。 3、除非有非常可靠的实验作根据,我再也不凭空地自造理论了。 前句用“除非”来表示唯一条件,后句用“再不”表示前句的结果。如: (1)除非有家长陪伴,我再不去河边玩了。 (2)除非所有条件都具备,我们再不随意开工。 4、这么做无非是增加铁屑与溶液的化合。 “无非是”强调唯一的理由、结果等。 (1)你无非是想让我陪你去。 (2)爸爸这样努力工作,无非是为了让我们过上好日子。 四、检查步骤 1、听写词语或指定一两个学生朗读,其他人听写。 2、做练习一至四题。 3、造句练习:分小组用学习提示二三四中出现的词语造句。 4、在小组中讨论不懂、不会运用的词语,由小组成员集体考虑如何运用,如有困难,由全班共同讨论解决。 5、各组挑出几个自己认为较难的词语让其他组造句,看哪个组用疑难词语造句又多又好。 五、小结本课的学习,布置作业。 1、进一步熟读所以的词语,要能流利地读、写、运用。 2、生字词每个抄写三遍, 用学习提示三、四重点词语造句。 课后反思: 授课时间 累计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知识与能力:1、通过自读理解、讨论交流、归纳完善,使每个学生都完全理解课文内容。 2、丰富学生的词汇知识,能用所学过的词汇量发展社交能力。 过程与方法:2、把握课文的叙述次序和表达方式,理解疑难句型,并能模仿造句。 3、学会围绕中心、多角度选取材料及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的方法;领会文中巧妙的细节描写及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情感与价值观: 4、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能够根据提纲陈述课文大意,回答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 5、学习科学家的精神;树立对科学的信念与追求; 课时重点:学会围绕中心、多角度选取材料及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的方法;领会文中巧妙的细节描写及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课时难点:学习科学家的精神;树立对科学的信念与追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床头上的标签》主要讲了关于李比希的哪两件事情? 2、学生交流: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一成一败”的两个小故事。课文以别巨匠心的标题和巧妙的细节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要求自己“更认真”“更严谨”的化学家形象,让我们明白只要不断吸取教训,就能迎来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二、读课文,思考问题。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围饶着李比希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课文讲述的是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的故事,他曾在一项实验中“浅尝辄止”而与新元素“溴”失之交臂。后来李比希发现了自己的失误后,非常懊悔,他把自己的错误判断制成标签,“装在镜框里,挂在床头,不但自己天天看,还经常让朋友们看”。第二件事是李比希接受教训后,善于在异常现象中发现问题,又能通过实验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帮助化工厂提高柏林蓝的质量的故事。 2、自由朗读课文第1--5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1:文章为什么从校长给学生讲故事写起? 问题2:小李比希是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的? 学生读课文,思考,汇报。 思考题1:通过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李比希还在上小学的时候,他就立志做一名化学家。因为从小心里就有一团理想之火,所以他学习非常自觉,长大后才取得巨大成就。 思考题2:他十九岁完成学业并得到了博士学位;二十三岁就做了化学教授。 3、自由朗读课文第6--10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思考题1:李比希在科研上有过什么失误?为什么让李比希懊悔莫及? 思考题2:李比希的一次研究失误是因为什么? 思考题3:李比希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失误的? 思考题4:李比希为什么把自己的错误判断制成标签,“装在镜框里,挂在床头,不但自己天天看,还经常让朋友们看”,说明了什么? 学生读课文,思考,回答。 思考题1:李比希曾经试着把海藻烧成灰,用热水浸泡,再往里面通氯气,这样就能提取出海藻里面的碘。但是他发现,在剩余的残渣底部,沉淀着一层褐色的液体,收集起这些液体,会闻到一股刺鼻的臭味。他重复做这个实验,都得到了同样的结果。 李比希想,这些液体是通了氯气后得到的,说明氯气和海藻中的碘起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氯化碘。于是,他在盛着这些液体的瓶子上贴了一个标签,上面写着“氯化碘”。 几年后,李比希看到了一篇论文——《海藻中的新元素》,他屏着呼吸,细细地阅读,读完懊悔莫及。原来,论文的作者,法国的青年波拉德也做了和李比希同样的实验,也发现了那种褐色的液体。和李比希不同的是,波拉德没有中止实验,他继续深入研究这褐色的液体有什么样的性质,与当时已经发现的元素有什么异同。最后,他判断,这是一种还未发现的新元素。波拉德为它起名“盐水”。波拉德把自己的发现通知了巴黎科学院,科学院把这个新元素改名为“溴”。《海藻中的新元素》就是关于溴的论文。 思考题2:太自信,主观臆断。 思考题3:这件事,深深地教育了李比希。他把那张“氯化碘”的标签从瓶子上小心翼翼地揭下来,装在镜框里,挂在床头,不但自己天天看,还经常让朋友们看。后来,他在自传中写道:“从那以后,除非有非常可靠的实验作根据,我再也不凭空地自造理论了。”从此,李比希更认真、更严谨地从事研究工作。 思考题4:他善于改正自己的错误。 让我们带着欢迎和赞美的口吻一起来读一读。 学生朗读。 4、这次重大失误使李比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就来读读课文第11---17段中的文字,看看李比希有了怎样的改变。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思考题1:文章写李比希在工厂的那件事是要说明什么? 思考题2:李比希为什么总是能从发生在身边的异常现象中提出研究课题? 思考题3: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思考题4:从李比希身上,我们应该学习什么?? 学生读课文,思考,回答。 交流汇报。 思考题1:写李比希在工厂的那件事说明那次重大失误使李比希变得更聪明,更严谨,从此以后,李比希不断从发生在身边的异常现象中提出研究课题,做出新的贡献。 思考题2:因为前次失误,使李比希变得更聪明,更严谨。李比希接受教训后,善于在异常现象中发现问题,又能通过实验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思考题3:总结全文作用。 思考题4:学习他始终不懈地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善于从失误中吸取教训,善于从异常中发现问题。 三、读课文,读出对李比希的敬佩之情来。 学生自由朗读。指名学生读课文。 五、小结。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布置作业。 1、课文小结,梳理前两段内容。 2、作业: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大概内容。 做练习二、三题。 板书 第八课 床头上的标签 李比希 失误 成功 吸取教训 课后反思: 授课时间: 总计课时: 第三课时 知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课句型,要求能结合情景使用,能够模仿造句。 过程与方法: 2、能用普通话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1、课文2及拓展阅读短文,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能够根据提纲陈述课文大意,回答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 情感与价值观:1、学会围绕中心、多角度选取材料及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的方法;领会文中巧妙的细节描写及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学重点:能用普通话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1、课文2及拓展阅读短文,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能够根据提纲陈述课文大意,回答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 教学难点:1、学习科学家的精神;树立对科学的信念与追求。 2、丰富学生的词汇知识,能用所学过的词汇量发展社交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自读课文《床头上的标签》,回答问题。 1、标签的内容是什么?2、他为什么把标签贴在床头上?3、标签起什么作用?4、为什么课文以标签为题? 二、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读课文,讲一讲关于床头上的标签的故事。 (1)学生读课文,与同桌复述故事。(2)指名学生读课文, (3)指名学生复述历史故事。 三、细读课文自,思考以下问题: 1、思考;本文的三个特点: (1)别具匠心的标题。以“床头上的标签”为题最能表现李比希这位“化学史上的巨人”,具有谦虚、谨慎的科学态度,持之以恒、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标签”在文中还起到了线索的作用,把李比希失败与成功这两件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2)精心的选材。本文选了两件事,而且是一成一败,一得一失。这样选材让读者感受到科学家也是普通人,他们拥有成功的喜悦,也品尝过失败的痛苦。这样写,才能使人物形象更鲜活,更饱满。同时也让读者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不断地吸取失败的教训,才能迎来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3)这篇文章巧妙的细节描写。本文中有两处精当的细节描写:一处是:当李比希看到了一篇能证明自己失误的论文时,他“屏着呼吸,细细地阅读”,此处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李比希对科学研究慎重的态度及自己懊悔的心情。第二处是:描写李比希制作“标签”的过程。是这样写的,“他把那张‘氯化碘’的标签从瓶子上小心翼翼地揭下来,装在镜框里,挂在床头,不但自己天天看,还经常让朋友们看”。生动地再现了李比希求实、自律的形象。 (4)先写李比希读论文后“后悔莫及”这一结果,后写“懊悔”的原因。是为了强调当时李比希发现自己失误的痛苦心情。为下文写他制作“床头上的标签”警示自己做准备。 四、总结课文内容、课文主题。 课文《床头上的标签》讲述的是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的故事。他之所以著名,除了在化学领域的突出贡献和成就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曾在一项实验中“浅尝辄止”而与新元素“溴”失之交臂。后来李比希发现了自己的失误后,非常懊悔,他把自己的错误判断制成标签,“装在镜框里,挂在床头,不但自己天天看,还经常让朋友们看”。警示自己,告诫大家: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他接受了失败的教训后,“要认真”“要严谨”地从事研究工作。终于成为了“化学史上的巨人”。 六、作业 1、熟读课文,背会生字词语。 2、做课后练习三。 3、预习课文二。 板书设计: 附板书: 16 床头上的标签 失败——成功 课后反思: 课文二 从碗碟间走出的物理学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认识课文生字。积累若干个词语。 过程与方法: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复述课文观点。 4、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情感与价值观: 5、科学研究需要认真研究、仔细观察、反复实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认识课文生字。积累若干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条理清楚地复述课文。 难点: 1、科学研究需要认真研究、仔细观察、反复实践。 2、 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教学方法:讲述法、激励法、交流法 教学用具:录音机、磁带、小黑板 教时准备:两课时 授课时间: 总计课时: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认识课文生字。积累若干个词语。 过程与方法: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复述课文。 情感与价值观:4、科学研究需要认真研究、仔细观察、反复实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认识课文生字。积累若干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条理清楚地复述课文。 难点: 1、科学研究需要认真研究、仔细观察、反复实践。 教法:自主学习交流法、激励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你听过从碗碟间走出的科学家吗?今天课文就给大家介绍一位从碗碟间走出的物理学家——瑞利。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三遍。碗碟间走出的物理学家(板书) 二、正课学习 学习课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1、自渎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把你认为精彩的句子划下来。 2、自学课文中的生字词。并用生字词造句。四人一组初步解决。解决不掉的,举手,让全班同学帮忙或老师点拨。 生字: 碟、腻、润、滑、雅、端 需要注意的词语: 碟子、油腻、溶解、润滑、文雅、尖端、固体、要强、讲究、精致、明显、对比 3、疑难解析。 (1)你认为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2)指出哪些生字的字形要注意。 小结:一个字,读音不同,表示的意思也不一样了。 三、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1、再读课文,读通课文。 2、 开火车读。师边听边从旁点评。 3、 交流读书心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结合读中的难点,重点指导读通顺。 4、用心体会作者的感情并读好这些句子。 4、 再读课文。 提问思考: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 四、小结。 同学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下去好好读课文,了解课文信息和观点。 五、作业。 1、熟读课文,2、熟记课文生字词,并用课文生字词造句。 板书: 课后反思: 授课时间: 总计课时: 第五课时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1、认识课文生字。积累若干个词语。 过程与方法: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复述课文观点。科学研究需要认真研究、仔细观察、反复实践。 4、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情感与价值观:5、让我们懂得给予,享受生活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认识课文生字。积累若干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条理清楚地复述课文。 难点: 1、科学研究需要认真研究、仔细观察、反复实践。 教学方法:讲述法、激励法、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本文讲述了一件什么故事?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下面,我们就走进课文,去看看。 课文 二、指名读课文。 瑞利发现母亲沏茶把小茶碗放在小碟上端到客人面前不会倒,但是他端茶时,茶碗在碟子里摇晃得都要掉下来了。他觉得奇怪,因此每当妈妈端茶时,他都很认真地观察,经过不断的实验、记录、分析,分对茶碗和碟子之间的滑动,做出了这样的结论:油腻,使茶碗和碟子之间的磨擦系数变小,容易滑动。 后来经过反复地实验,他又研究了油和固体之间的磨擦:油对固体之间的磨擦力的大小有很大影响,利用油的润滑作用,可以减小磨擦力。后来,人们就根据瑞利的发现,把润滑油应用到生产和生活中去了。 三、精读训练 (1)学习第1--9段。 轻声课文1--9。思考以下问题:思考题1、瑞利的母亲是怎样接待客人的? 思考题2、什么样的现象吸引住了瑞利? 思考题3、瑞利是怎样做实验的?得出了什么结论? 学生思考、讨论、合作交流、 汇报 思考题1:瑞利的家里来了几位客人,瑞利的母亲亲自动手沏茶,并很讲究地把小茶碗放在精致的小碟上,端到客人面前。沏茶、倒茶、端茶这一系列动作颇为优雅 思考题2:可是,当他端茶时,茶碗在碟子里摇晃得很厉害,几乎都要掉下来了,最我却不能呢?所以每当妈妈端茶时,他都很认真地观察,到底有什么秘诀让茶碗在碟子里不滑呢? 思考题3:经过一段时间地观察,瑞利看到,母亲每次端茶时,一开始,茶碗在碟子里很容易滑动。可是,他发现当洒一点热茶在碟子里后,即使母亲的手摇得更厉害,碟子倾斜得更明显,茶碗却像粘在碟子上一样,一动不动了。 瑞利自从发现这之后,就不断的实验、记录、分析,分对茶碗和碟子之间的滑动做出了这样的结论“茶碗和碟子看上去很光洁、干净,实际上表面总留有指头和抹布上的油腻,使茶碗和碟子之间的磨擦系数变小,容易滑动。当洒了热茶后,油腻被溶解了,碗碟也变得不容易滑动了,这也是为什么热水能洗油腻的盘子的原因。 (2)学习第10段。 自由朗读课文第10段。思考问题: 瑞利在研究茶碗和碟子之间由于油腻问题产生的摩擦力问题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什么研究? 学生思考、讨论、合作交流 汇报 思考题1:在这个基础上,瑞利勇于探讨、研究。经过反复地实验,他又研究了油和固体之间的磨擦。他指出,油对固体之间的磨擦力的大小有很大影响,利用油的润滑作用,可以减小磨擦力。 (3)学习第11--12段。 轻声课文1--9。思考以下问题: 思考题1、瑞利的研究后来应用于哪些方面? 学生思考、讨论、合作交流、 汇报 思考题1:后来,人们就根据瑞利的发现,把润滑油应用到生产和生活中去了。现在,从尖端科学实验到大型机器设备,从现代化生产到日常生活,几乎都要用润滑油,甚至连小孩也知道润滑的作用。这不能不感谢瑞利所做出的贡献。 三、本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谈谈你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瑞利从母亲手中的碗碟之间开始对物理的研究,他善于观察平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不断地实验、研究,后来成了著名的物理学家,并于1904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感想:其实,我们身边处处是科学,牛顿不就是发现苹果的掉落,而研究出了地心引力;张衡不就是因为星星能够移动变化而产生疑问,才发明了地动论,诸如此类。所以,只要你细心观察,勇于探究,你就会发现身边处处是科学。 四、拓展阅读。阅读课文后的短文《精密的人体支架——骨和骨骼》。 读短文,提炼有用信息,说说短文讲了些什么?说明了什么原理? 六、小结与作业 1、做第三课练习册。 板书: 从碗碟间走出的物理学家 瑞利 从碗碟之间, 善于观察,不断地实验、研究, 著名的物理学家 课后反思 授课时间: 总计课时: 第六课时 真实交际与作文指导《科学研究与认真》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敢说、想说到说好的愿望。扎扎实实训练学生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 过程与方法: 2、懂得干什么事情都要认真地,才能成功的道理。 3、要做到按一定的顺序写,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4、适当运用比喻、拟人、对比或衬托等修辞手法。 5、训练学生围绕中心思想来选材。 情感与价值观: 7、调动学生情感,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有感而发,由衷而发。 教学重点、难点: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有感而发,由衷而发。 2、懂得干什么事情都要认真地,才能成功的道理。 教学方法:谈话法、激情导入法、归纳法 学法指导:讨论交流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文章出自吕东坡小学语文教学网 教学过程: 一、趣味猜谜揭题 播放《没头脑和不高兴》的故事。想一想如果做事不认真会有什么后果? (没头脑是经常丢三落四,不高兴有个怪脾气,经常不高兴。一天,他们遇见了一位神仙,把他们变成了大人。没头脑成了一位建筑工程师,不高兴成了一位演员。可是没过多久,就出了问题。没头脑设计的三百层的少年宫,忘设计电梯了,没有电梯太不方便了,给大家带来了许多麻烦……) 二、话题交际 是啊,看来丢三落四没有好处,大家不要学没头脑,一定要养成认真的好习惯,不然你会后悔的。 话题:科学研究与认真。 任务: 1、科学研究需要什么样的态度? 2、说说“认真“二字对我们的学习、工作的重要性。 3、回忆一下“认真”或“粗心”做事的结果,领会其中的意义和教训。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1、科学研究需要科学的方法和严谨认真地态度。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搞科学研究工作就要采取老老实实、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有半点虚假浮夸。不知就不知,不懂就不懂,不懂的不要装懂,而且还要追下去,不懂,不懂在什么地方;懂,懂在什么地方。老老实实的态度,首先就是要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科学是踏实的学问,连贯性和系统性都很强,前面的东西没有学好,后面的东西就上不去;基础没有打好。搞尖端就比较困难。我们在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问题解决不了,其中不少是由于基础未打好所致。一个人在科学研究和其他工作上进步的快慢,往往和他的基础有关。 2、不管干什么都要认真才能成功,取得成就。 三、真实交际。 情景1:在你的学习和生活中,是否也有失误的时候?请列举这些失误发生的情况。 情景2:你是如何对待你学习和生活中的失误的? 情景3:化学家李比希的事迹对你有什么教育意义? 情景4:学习科普知识,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1、记得上次我生日,爸爸又在跑前跑后地准备生日面和饭菜。当爸爸准备洗青椒后炒时,意外发生了,爸爸不知怎的揉了一下眼睛,导致眼中有余辣发痛,爸爸又不知道窍门,就拼命地揉眼睛,结果还是一无所获,反而更痛了。越揉越痛,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突然,我想到我在《生活空间》这个栏目中看过这样一则小窍门:如果辣到了眼中,那请大家把冰箱门打开,过一会儿,会感到舒适许多。想到后,我把这则窍门告诉了爸爸,让他试试,说不定有用。没想到试过后,效果很明显,爸爸的眼睛好多了。他很高兴,笑着说:“女儿,没想到你长大了,懂得了许多道理嘛,厉害了!”在生日时听见了爸爸特别的夸奖,我真的感觉自己大了一岁,能帮爸爸妈妈了,心里特别欣慰。 2、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为好。 过去的已经过去了,即使是神仙也不能挽回。 总结经验教训,今后不犯相同的失误或错误,才是聪明人。 3、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他接受了失败的教训后,“要认真”“要严谨”地从事研究工作。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不断地吸取失败的教训,才能迎来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4、那些科学发明几乎都是经过多次试验才成功的。要认真、严谨、善于观察、不断实践,不怕失败,才能发明创造出新的东西和发现新观点。 四、写作训练 1、作文要求:以李比希的事迹为例,谈谈你对“粗心”与“认真”的看法。 2、编写提纲,完成习作 3、自改、互改,直到满意为止 师:下一节课请同学们把初稿完成以后进行修改。我们要互相读、评、议、改,听听、比比看谁把写的文章写得最丰富生动具体细致了 板书设计 粗心与认真 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 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 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 教学反思: 资料提供者:
|
·小学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