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教学设计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材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居住农村亲眼看到的景象。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写时间和自然景物。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柳树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写人物活动。孩子们放学回来得早,趁着刮起的东风,赶忙放起了风筝。儿童处在人生早春,东风带来融融的暖意,纸鸢是放飞的乐趣,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几分希望。 教学目标: 1.认识“村、居、醉、烟、童、散、忙”7个生字,会写“忙”。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练习口头表达。 教学重点: 读准生字的字音,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上课前咱们先玩个游戏,游戏名字叫:对对碰,碰对了的小朋友是最棒的。 幻灯片出示: 离离原上草—— 野火烧不尽—— 春眠不觉晓—— 夜来风雨声——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不知细叶谁裁出—— 2、指名对以上诗句(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一句多叫几个同学对)。 3、齐读这些诗句。 4、同学们知道这些诗句都是描写哪个季节的吗?(春天) 二、创设情景,整体感知 1、出示多媒体课件(绿草、飞鸟、河堤、杨柳、农房、炊烟、儿童、纸鸢等) 描绘情境:春天到了,天空碧蓝碧蓝的,小草儿从地底下钻出来了(引导学生吟诵《草》);小鸟儿在空中飞翔,在林中歌唱(引导学生吟诵《春晓》);河堤上,杨柳长出了嫩叶,柔软的枝条在春风中轻轻摇摆(引导学生吟诵《咏柳》)。傍晚,农家的炊烟袅袅上升。这浓浓的春色,令人陶醉。农家的小孩子们放学后早早地回来了,他们正趁着这和煦的春风忙着放风筝呢!这就是《村居》中描写的情景,同学们想去感受一下吗? 2、板书课题:村居 三、自学古诗,读准字音 1.请同学们自己轻声读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对照拼音把生字多读几遍,并记下来。 2.检查生字的读音。 提示: 平舌音的字:散、醉 翘舌音的字:趁、纸 后鼻音的字:莺 3.同学之间相互听读古诗,纠正读音。 4.指名读古诗,全班听评是否读得正确。 5.全班齐读古诗。 四、进入情境,指导朗读 1.指名读古诗,说说自己是怎么读出诗歌的韵律美的。 2.引导看图,诵读诗句,体会诗境。 (1)自由读诗句,边读边想像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探出了头,小草还高兴地说:“春天真美呀!春风姑娘的手真温暖呀!” 生2:我仿佛看见了黄莺鸟儿在空中自由自在的飞翔,还唱着欢快的歌儿。 (2)是呀!这就是“草长莺飞二月天” 生3:我仿佛看到了五颜六色的花儿竞相开放,仿佛听到了虫子的歌唱。 生4:我仿佛看到了柳树姑娘垂着长长的辫子,在风中翩翩起舞。 师:这时你想起了哪句诗呀?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生:拂堤杨柳醉春烟 …… (3)、草长莺飞,杨柳拂堤,春烟袅袅,春天的农村真美呀!请同学们把这美用你的朗读给读出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4)、多么美好的时光呀!小孩子们可不愿错过这大好春光,他们正忙着干什么呢? 生:他们放学后早早回家,忙着在春风中放风筝呢! 师:你怎么知道的呀? 生:我是从“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两句诗中知道的。 师:真会读书的孩子呀!知道从诗句中找答案! 师:你喜欢放风筝吗? 生:喜欢! 师:请你把你的喜欢之情送进诗句中读出来,好吗? 生:读诗。 (多让几个同学读) 3、小结:春天,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是一曲动听的音乐,也是一首优美的诗歌。就让我们伴着音乐把春天的美好给读出来吧!(齐读《村居》) 五、拓展延伸。 其实,描写春天的诗句还有很多很多,这里老师再送同学们几句。 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六、总结 春天到了,花红了,草绿了,鸟儿唱着欢快的歌儿,鸭子们到水里嬉戏,孩子们也玩得正欢呢!多么美好的时光呀!让我们再次跟着诗人高鼎去感受着美好的春天吧。(齐读诗歌) 七、布置作业 1、背诵《村居》。 2、和爸爸妈妈读其他的描写春天的古诗。 八、板书设计: 村居 小草——新芽 黄莺鸟——飞舞真让人陶醉 春烟——擦过——杨柳 读书的孩童——早回家——放风筝。 资料提供者:
|
·小学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