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下册)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从外洞进入内洞。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游览顺序,理清文章条理。 2、了解路上景物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课激趣 同学们,你们最喜欢《西游记》中的哪个人物呢?(生:孙悟空),那你知道他生活在哪里呢?那个地方怎么样?(生兴致勃勃讲述有关水帘洞的情况。)是呀,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人,留下了人们的赞叹。《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 二、初读课文,扫除拦路虎 1、小组读课文,合作学习生字、生词 2、小组检查自学情况, (1)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不要读成zhé;“蜿”的读音是wān,不要读成wǎn。“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3、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4、指名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三、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路上景色的? (2——3) 2、自由朗读第二三段,想想路上景色有什么特点。 3、讨论。 (1)“新绿”“映山红”什么意思? (2)“或浓或淡”什么意思? (3)“明艳”什么意思?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 (4)“时而”什么意思? 四、练习朗读第二三段。 1、各人自由读,想象景色。 2、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作业: 预习,想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了解外洞和内洞及孔隙的特点。 2、体会祖国山河景色的秀丽。 教学过程: 一、忆旧引新 1、《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2、去双龙洞的路上,作者看到的景色是什么样的? 二、小组合作探究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可在书上圈圈画画,同桌也可讨论讨论。 三、讨论外洞特点。 1、课文中怎样介绍外洞的?谁能把有关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2、外洞的主要特点?(大)从哪儿体会到的? 四、讨论内洞的特点。 1、课文怎样介绍内洞的? 2、从刚才读的语句,可以看出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变化多端”什么意思?“颜色各异”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你知道它为什么叫双龙洞吗?(编神话讲述双龙的来历) “蜿蜒”什么意思? 五、讨论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1、课文哪一部分写的? 2、这一段讲了哪几层意思? 3、作者进洞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从作者的感受中,你体会到什么? 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边读边想象外洞、内洞的特点,想象乘船进入内洞的情景。 七、创设情境,填充教材空白 现在老师以导游身份带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去游览美丽的双龙洞: 师绘声绘色地讲解由石钟乳和石笋引起的千奇百怪的想象,如:那不是猪八戒的耙子吗?传说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经过这里,正好遇见妖怪,猪八戒一耙子打死了妖怪,为了镇妖,他就把耙子留在了这里……(学生兴趣盎然地在听老师编故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仿佛身临其境。) 八、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2、以导游的形式写一篇日记,要求展开丰富的想象。 资料提供者:孙毓敏
|
| |||
『 ![]() ![]() ![]() ![]() | ||||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