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衔接实验”研究报告(网友来稿)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重庆市荣昌县教师进修学校  申群友 

“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衔接实验”系重庆市教委1996年批准立项的基础教育科研“双百工程”重点课题,1998年再次经重庆市教委确认为市基础教育科研重点实验项目;它也是荣昌县人民政府1999年批准立项的县软科学重点实验项目。

通过5年的实验,经测查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实验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探讨构建了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衔接的管理模式;通过研究中小学德育衔接、学科教学衔接、学生学习指导衔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衔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衔接等途径,达成了中小学素质教育衔接的目标,全面推进了实验学校乃至全县的素质教育。

下面,我们分别从“课题提出、实验界定、实验目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的主要措施和内容”,“实验研究的主要成果”、“讨论与建议”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 课题提出、实验界定、实验目的、研究方法

一、课题提出

(一)实验研究的背景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 ‘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开放性。从教育三个方面的基本因素来看,现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小学素质教育之间未能很好地衔接起来,有人形象地称之为“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初中素质教育和小学素质教育基本上分别属于两个封闭的系统:第一、教育者,农村中、小学校的初中教师和小学教师分属不同的学校,他们之间在工作上的联系、沟通、衔接很少,教学思想、尤其是教育教学方法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第二、教育内容,单说我国现行的“六•三”学制课程,小学科目少,初中科目陡增;小学教材的知识密度小、难点少、坡度缓,初中教材的知识密度大、难点多、坡度陡。第三、受教育者,尽管按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小学生都应进初中受完九年义务教育,但仍有极少部分学生因种种原因不能受完义务教育;就是小学生升入了初中,他们的学习方法与初中生应该采用的学习方法的差别也较大。总之,由于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由小学、初中分段实施等种种原因,现在教育部门对初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内容,初中、小学学生知识衔接、学习衔接基本技能的培养,道德行为训练与道德情感培养等方面基本上未作通盘考虑,这样,相当多的小学生进入初中后,不能很好适应初中学习生活,与小学相比较,初中学生的课业负担重不仅表现为课程数量的增加,而且表现为学习质量要求的提高,另外,家庭与社会对学生的学业质量要求也明显更高,这样,学生学习心理负担日益加重,导致学习成绩迅速下降,身体素质越来越差;导致部分学生厌学流失,特别是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现象日趋严重,极大地影响了九年义务教育的质量,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九年义务教育有着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特点,小学教育起点的高低,小学高年级的教育教学与初中一年级教育教学能否较好地衔接,是影响初中教育教学质量乃至义务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因此,研究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衔接问题就成了当务之急。

(二)国内研究的概况

国内专门研究初中素质教育和小学素质教育相互衔接的课题比较少见,我们仅发现了苏州市盛泽二中的“中小学素质教育衔接”,东山区的“中小学素质教育衔接研究”,山东省临沂下位一中的“农村中小学衔接问题研究”。而研究中小学教育教学衔接中的某一个方面的单位比较多:如上海市的“中小学德育横向渗透各门学科的衔接研究”,广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中小学德育教育的衔接与过渡的研究与实践”,苏州市第十二中学的“中小学德育衔接研究”;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实验学校的“中小学学生衔接的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研究”;江苏省教育学会的“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三、四学段的衔接”;江苏省武进星晨实验学校的“中小学数学教学实验研究”;四川省开江县任市中学的“中小学教学衔接的实验研究”;成都市高新实验中学的“中小学衔接中双边教育行为目标的确定与实施办法”;北京市九十中学、一一四中学的“中小学教学衔接研究”;河北省南皮县刘八里乡张庄中学的“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实验研究”;武进市洛阳中学的“中小学美术衔接教学的研究”;江都市实验中学的“关于初中与小学教育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成都市实验中学的“中小学主体性学习衔接及延伸实验研究”;我市重钢子弟校“中小学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研究”等等。

(三)实验研究的重大意义

开展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衔接实验研究无论是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实践方面,它有助于解决农村小学生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初中学习而导致当前农村初中辍学现象日趋严重的棘手问题,从而有助于保证九年义务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有助于加快农村中小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区域推进。理论方面,它能够丰富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内容。

为了加快中小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九年义务教育质量,顺利地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任务,区域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对初中和小学的素质教育进行通盘考虑,研究中小学素质教育衔接问题就具有了重大的价值。

二、实验界定

“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基本要求,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教育重点,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开发学生潜在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的国民教育。

“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衔接”:它的涵义是整合农村初中素质教育和小学素质教育资源,使参与实验镇(乡)的农村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初中素质教育与小学素质教育相互衔接,使它们形成一个能够发挥最佳教育功能的整体。具体地说,就是要使农村初中教育和小学教育形成一个有机的教育体系,在教育者、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教学内容、受教育者的学习方法等方面有机地衔接起来。

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衔接实验最主要的理论依据是系统论。系统是指处于一定相互联系中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整体。整体性是系统论的核心。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是由小学阶段教育和初中阶段教育两个子系统组成的一个大系统,如果对系统及其子系统中的各个要素进行整合,从整体优化角度注意协调处理小学阶段教育和初中阶段教育两个子系统及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其发挥最佳的功能,将会使初中教育和小学教育能够很好地衔接起来,使其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开放、相互衔接、相互依存的整体。

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衔接实验的自变量是:促使农村初中教育和小学教育相互衔接的措施与方法;本实验侧重研究中、小学德育衔接,中小学语、数、外学科教学衔接,中小学生学习指导衔接,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及学生个性特长培养的衔接。因变量是:农村初中和小学素质教育的衔接。

三、研究目的

(一)构建合理的农村镇(乡)中小学素质教育衔接的管理模式。

(二)探索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衔接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三)大幅度地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的素质以及学校的办学水平。

四、研究方法

(一)实验对象

实验研究对象的取样:学生,实验班与普通班平行编班;随机抽取。教师,参与实验的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研究人员、实验学校的教师等。

荣昌县双河镇中心小学、路孔镇中心小学、新峰乡中心小学、益民子弟校小学五、六年级各两个班。

荣昌县双河中学、路孔镇初级中学,新峰乡初级中学、益民厂子弟校初中2000届、2001届一年级学生各两个班。

(二)实验方法

自然实验法和比较法。

(三)实验原则

1、方向性原则: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验中的各种措施有利于促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基本综合素质得到主动全面地发展,使中小学教育能够较好地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对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

2、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一系列决策原则的综合体现。实验遵循中小学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客观、全面地分析处理问题,使之符合客观规律,有序发展。

3、整体优化原则:运用系统论中的整体性原则,把教育教学系统中的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组成不同层次的结构作为实验方法论基础,在不断自我调剂、优化组合中形成最佳结构,发挥最佳功能。

4、协同性原则: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在实验研究过程中,中、小学教育之间,中小学教育各要素之间,各教育渠道之间,各年级之间,各部门之间,人际之间,都要坚持协同运作,充分发挥协同作用,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5、实效性原则:实验中必须做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扬长避短,讲求实效。

(四)实验周期

中、小学两轮实验一个周期一般为3年。

第一个周期的起止时是1996年——1999年。

小学实验:2年(1996年——1998年)。双河镇中心小学、路孔镇中心小学、新峰乡中心小学、益民厂子弟校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各两个班。

中学实验:2年(1997年-1999年)。双河中学、路孔镇初级中学、益民厂子弟校初中2000届、2001届各两个初中一年级。

(五)实验研究计划

1、准备阶段(1995年10月—l996年6月)。

拟定研究课题,确定研究对象,组织研究队伍,制订实验方案。

2、边调查边实验阶段(1996年6月—l997年2月)。

开展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组建实验班级。路孔镇、新峰乡小学1996届毕业班开始实行自主小学毕业考试,研制并试用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单。

3、实验阶段(1996年9月—1999年9月)。

根据调查报告和实验目的,组织各实验班调整课时计划,全面开展活动,实施实验方案,定期小结,不断积累资料,建立资料档案。

4、分析总结阶段 (1999年9月—1999年12月)。

写出实验工作报告、研究报告及单项经验总结、测查报告,整理实验中的过程性资料,展出提高实验教师、学生素质和社区(镇(乡))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衔接实验成果,请重庆市有关专家现场结题评审。

5、推广实验阶段(1999年12月—2004年6月)。

在全县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推广“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衔接实验”中取得的成果。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的主要措施和内容

一、建立合理的农村镇(乡)中小学素质教育衔接的管理模式研究

现行的农村镇(乡)中、小学教育管理体系一般是初中和小学的教育管理自成体系,横向间的联系甚少,中学行政和小学行政在教育管理工作上互不相干,联系很少,中学教师和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几乎是“各家自扫门前雪”。这极不利于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极不利于达成中、小学素质教育衔接的目标。因此, 我们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从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实际出发,强化依法治教、依法执教,充分运用决策、计划、组织、监控等基本管理职能,用科学管理方法,以有效地发挥教育资源的人、财、物、时、信息等要素的效用。要求各镇(乡)教委必须制定并采取有利于初中、小学相互衔接的教育管理措施,中、小学行政之间要加强教育管理工作上的衔接,中、小学教师之间要强化教育教学工作上的联系、沟通,构建一种以实现中小学素质教育相互衔接为目标,整个镇(乡)从教委到中、小学行政再到中小学教师之间都相互衔接的管理体系。通过实验研究,我们构建了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衔接的“一•三•二”三维结构教育管理模式:

一维:管理目标——实现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衔接;

二维:管理措施——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

三维:管理体系——镇(乡)教委;学校行政;学校教师。

二、实现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衔接的途径和方法研究

实现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衔接的途径很多,我们确定的研究重点是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中小学德育衔接研究;

第二、中小学学科教学衔接研究;

第三、中小学学生学习指导衔接研究;

第四、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和学生个性特长培养衔接研究。

(一)中、小学德育衔接研究

品德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整个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将儿童与青少年的品德发展分成了彼此联系的5个阶段:0—1岁(婴儿期),主要是适应性时期;1—3岁(幼儿期),为品德萌芽阶段;3—6、7岁(学前期),主要是情境性品德发展时期;11、12—14、15岁(少年期),这是动荡性品德发展时期;14、15—17、18岁(青年期),这时期品德发展的明显特点是成熟性。从小学六年级到初中一年级属品德发展的少年期,各个年龄阶段的品德发展具有共同的一般特点,少年期的学生可塑性大,又即将进入品德发展变化的关键期。因此,从小六到初一是德育衔接的一大良机。

德育应坚持教育影响连续性原则,即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前后连贯地进行。这是因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由许多由低级到高级相互联系的阶段构成的长期积累的过程;德育内容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德育前后连贯,循序渐进方可取得应有的效果。

1、中小学德育衔接目标

探讨目标一致、相互衔接、合力育人的中、小学德育新体制。

2、德育衔接的主要内容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紧密联系实际,生动具体地对学生进行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公共生活、国家民族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进行培养良好心理品质、陶冶高尚道德情操、学习正确思想方法、树立法律法规意识、了解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的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爱集体的思想感情,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严格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使学生初步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初步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与道德观念,具有一定的分辨是非的能力,在了解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树立崇高理想和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责任感。

3、德育衔接的实施途径

(1)德育课程衔接:通过课程开展是当前学校德育实施的重要途径。中小学教师按照《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进行小学思想品德课和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

(2)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德育衔接:组织德育主题活动,如团队活动、社会调查、参观、社区实践服务、中小学生“手拉手”系列活动。例如双河镇实验点开展了中学政教主任、团委书记到小学主持德育活动,上思想品德课、团课活动;教师节、毕业前夕,中学组织团员向各位任课教师献礼活动;小学开展“做一名合格的小学毕业生”主题班队活动;中、小学实验班学生一起参加“行为规范指导我成长”、“手拉手”、“一帮一”活动;中小学开展 “学生一日活动卡”活动等。

(3)环境课程衔接:在中、小学校园、教室、图书阅览室、实验室和其他公共场所张贴中外名人画像、名言、格言等,在中、小学校园内写出“两规一守则”(“两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重庆市中小学生礼仪常规》;“一守则”:《中学生守则》、《小学生守则》),发挥环境课程的育人作用。

(4) 建立家长学校:使家庭、学校德育目标一致,德育内容衔接。家庭教育是少年儿童教育的重要形式,家庭与学校德育的目标是否一致,家庭与学校德育的内容是否衔接,家长德育的方式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学校德育的成败。

⑸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教师都要有意识地将心理教育渗透于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之中,并结合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开展有关的活动。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综合各实验校成果,编制了《中小学德育衔接目标、内容,活动一览表》。

中小学德育衔接目标、内容、形式一览表

德 育

总目标 小学六年级

德育目标、内容 小学六年级

德 育 形 式 初中一年级

德育目标、内容 初中一年级

德 育 形 式

爱祖国

1、了解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历史悠久、山河壮丽

2、知道四大发明、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黄河是民族文化的发祥地

3、知道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物产少,初步懂得控制人口、珍惜资源以及保护环境的道理

4、懂得自己是祖国的未来、国家的小主人,立志为建设祖国刻苦学习

1、演讲赛:

祖国礼赞

2、主题会:

祖国在我心中

3、观看爱国影视

4、讲座::

中国国情

5、社会调查:

祖国在前进



1、懂得自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努力做热爱祖国的“四有”公民

2、懂得爱祖国是一种美德,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权利

3、进一步了解祖国的历史悠久、山河壮丽

4、了解百年来中国人民的屈辱历史、斗争历史

5、深入了解祖国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

1、演讲赛:

可爱是祖国

2、主题班会:

知我中华,

爱我中华

爱人民

1、懂得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2、明确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3、初步树立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4、支持老师、家长工作,关心老师、家长健康

1、主题班会: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主题活动:

⑴收集英雄模范图片及事迹

⑵学雷锋送温暖

1、懂得人民哺育我成长的道理

2、明确人民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源泉

3、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4、把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思想落实在自己的生活、学习之中

1、讲座:

人民哺育我成长

2、演讲赛:

爱我人民

3、讨论会:

我为人民做什么

4、主题班会:

我为人民学本领

5、观看电影:

《焦裕禄》

爱科学

1、明白科技能为人类造福

2、能开展简易的科技小制作、小发明活动

3、懂得迷信是违反科学的,要崇尚科学、反对迷信



1、故事会:

科技造福人类

2、主题班会:

科学与迷信

3、评选活动:

评选科技小能人

1、明白科技发展对人类的推动作用,热爱科学

2、积极参与科技小制作、小发明活动

3、弘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4、崇尚科学,反对迷信

1、演讲赛:

科技进步

2、主题班会:

如果没有创新……

3、评选活动:

评选科技小能人



社会

主义 知道建国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一些突出成就 调查访问:

社会主义好 懂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拯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 社会调查:

社会主义好

中小学德育衔接目标、内容、形式一览表(续)

德 育

总目标 小学六年级

德育目标、内容 小学六年级

德 育 形 式 初中一年级

德育目标、内容 初中一年级

德 育 形 式

爱劳动



1、明白幸福生活靠劳动创造的道理

2、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

3、牢记劳动果实来之不易

4、能通过劳动为自己和他人创造幸福

5、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1、讨论会:

幸福是怎么来的

2、实践活动:

家长的好帮手

3、主题队会;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4、评选活动:

评选劳动小能人

5、学雷锋,学赖宁

1、明白劳动的意义和劳动光荣的道理

2、懂得劳动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3、明白热爱劳动是传统美德

4、能够熟练地进行自我服务性劳动,学会一门劳动技术

5、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

6、珍惜劳动成果 1、劳动教育:结合劳技课经常对学生进行劳动意义教育及技能训练

2、实践活动:

我帮家长干家务

3、开展劳技比赛,评选劳技小能人

4、交流会:

我是怎样珍惜劳动成果的

5、雷锋在我身边

遵规

守则

1、牢记《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重庆市中小学生礼仪常规》

2、能用小学生“两规以一守则”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3、人人争做优秀的小学毕业生

4、初步学习一些与小学生相关的法律法规

5、遵守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公共生活、国家民族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6、初步了解团的知识

7、初中团干部到小学上团课 1、“两规一守则”情境教育活动:

评选“两规一守则”标兵和进步显著者

2、主题班会:

争做新世纪的小主人

3、法规讲座:

应知应会法律法规常识

4、请法制副校长作法制教育报告

5、竞赛:

争当学法、懂法、守法、宣传法的先进“红领巾”

6、道德讲座:

遵守道德规范

7、“一分钟目标卡”活动 1、熟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重庆市中小学生礼仪常规》

2、能用中学生“两规一守则”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3、人人争当合格的初中生

4、进一步学习一些与初中生相关的法律法规

5、遵守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公共生活、国家民族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1、“规范守则”指导我成长活动:

评选“两规一守则”标兵和进步显著者

2、主题班会:

⑴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

⑵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3、开展学法、懂法、争做守法小公民活动

4、如何遵守基本道德规范

5、观看电影:《少年犯》

6、“一分钟目标卡”活动

中小学德育衔接目标、内容、形式一览表(续)

德 育

总目标 小学六年级

德育目标、内容 小学六年级

德 育 形 式 初中一年级

德育目标、内容 初中一年级

德 育 形 式

爱集体

1、个人离不开集体

2、学会过集体生活

3、明白在集体生活中应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

4、与人合作意识强

5、能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

6、珍惜集体荣誉

7、甘心为集体利益吃苦

1、演讲:

集体力量大

2、活动:

⑴我是集体小主人

⑵我为集体添光彩

3、主题班会:

为了集体

4、观看电影:

《祖国的花朵》

1、大家齐努力、建设好集体

2、关心爱护自己所在的集体

3、服从集体的要求和决定,努力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

4、在集体中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5、敢同危害集体利益的人或事做斗争

1、演讲:

个人与集体

2、主题班会:

我为集体争光彩

3、活动:

⑴人人献出一

点爱

⑵我是集体小主人

(二)中、小学学科教学衔接研究

构建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教学衔接的导学模式,中小学教师运用中小衔接的导学模式,努力熟悉九年义务教育相应学科的教学内容,并以中小衔接为目标开展教学活动,能有效促使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衔接。

根据农村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学生实际、课程内容、教学目标,从基本的课堂导学模式中,自己选择并建构课堂导学模式。要建构导学模式,同时,又要超越导学模式,不要被一种固定的课堂导学模式所约束。

我们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语文、数学、英语中小学衔接的导学模式,这就是:

自读——导读的语文导学模式。

目标——导控的数学导学模式。

启发——导练的英语导学模式。

1、自读——导读的语文导学模式

自读——导读的中小学语文导学模式是以学生的自读为主,教师导读贯穿于学习过程始终.这一模式的实践基础有: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黎世法的“六阶段教学论”,刘业伦的“三段教学法”等等实验。

自读——导读的语文导学模式有以下特点:既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也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注重使学生获得感悟、积累体验、增强能力与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相统一;这对于我国大多数中小学生不会自学、不会读书的流弊有很强的针对性;能促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良性循环发展;可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

树立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辩证统一的教学观。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有目的、有计划地以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为中介,通过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共同完成预定任务,促进学生发展的统一的活动过程。教学活动是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结合。

树立学生学习独立性与依赖性相统一的学习心理发展现。小六和初一学生都是正在成长中的个体,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其独立性日益增强,他们希望能够独立学习、自我管理,但他们的认识能力还不够成熟,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都不够强,还不能够离开教师的指导。仅从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的角度看,学习状态的调整、学习方法的运用、元认知技巧的掌握等等无一不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

树立教会学习、学会学习的教学观。当代社会发展迅速,科技发展迅猛,知识总量激增,更新过程加快,语言信息越来越多,教学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中教给学生受用终身的知识。因此,“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场”。教会学习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元认知理论研究表明:教学最主要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独立地掌握有利与终身发展的基本知识,练就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同时,又授予自读的方法,形成自读的技巧,养成自读的习惯,逐步提高自读能力。

一般可采用如下的操作程序:

(1)师:提出要求;生:明确要求。根据教学需要,教师对学生自读的范围、重点和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要求,如借助自读提示、自读提纲之类,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学习。

(2)师:巡视辅导;生:自读自悟。学生按教师提出的要求进行自学与听说读写的训练。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自读情况,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较简单的个别人的问题。

(3)师:组织点拨;生:讨论交流。对学生提出的较复杂且代表多数人的问题,教师收集汇总后再组织学生开展集体讨论,让学生在双向乃至多向的交流互动式的讨论中群策群力解决疑难问题。教师的指导是启发、点拨,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讨论可有全班讨论、大组讨论,小组讨论,同桌讨论等形式。

(4)师:精选练习;生:强化训练。解决疑难后,教师精心选择并布置适量的练习题,使学生所获得的新知识在运用中得到检验、巩固,并具备迁移能力。其方式主要有口头练习、笔头练习乃至动手操作、社会实践等等。

(5)师:主持评价;生:自评互评。对学生练习运用的结果及时评价并根据反馈信息,采取巩固性或补充性学习,以确保学生牢固地掌握学习内容。评价方式有:教师对学生评价,学生组评、互评或自评。

(6)师:组织总结;生:系统小结。对所学内容进行系统化、概括化,并联系原有知识,从整体上理解所学内容。方式可以是师生共同总结或教师指导学生先归纳总结,然后再补充总结。

教师在这种导学模式中充当学生自读自练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其作用是引导学生围绕所要掌握的内容专注地自读,避免放任自流;要善于启迪,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同时积极指导学生的自读方法。这种模式适合于以知识单元为中心组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根据教学要求,设计出要求明确、深浅适度的自读提纲;提供或介绍自读达标的有关书籍。这种模式主要用于认知性阅读教学,适用于已经具备一定阅读能力的中小学过渡年级的学生。

2、目标——导控的数学导学模式

目标——导控的数学导学模式是在所订目标的控制下进行教学活动,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掌握教学内容以达成教学目标。它以明确的目标为教学导向,以教学评价为动力,以矫正、强化为活动核心。这一模式的实践基础是山西临汾、重庆的“目标教学”,上海青浦的“数学教改”,浙江湖州的“掌握学习策略”等教改实验。这一模式依据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学”理论,用不同水平的目标界定学生对各个知识点、能力点应该达到的水平,以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习过程是学习水平由低到高逐步递进的过程。学习本身可分为不同的水平。同一学习内容,即使学习结果一致,学习水平也可能不同。学习水平不同,直接影响到后续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因而建立目标体系能引导和控制学生达到应该达到的学习水平。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姆指出:“目标是指明确阐述希望通过教育过程使学生改变其思维、感情和行动的方式”。布鲁姆等人构建了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将教育应实现的目标分成了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认知领域又可以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学习水平由低到高逐渐递进,每一较高水平的学习都根植于较低水平的学习,正如没有对知识的领会就谈不上对知识的运用。因而,教学应设计一个又一个由低到高的程序化的教学目标,通过评价每个目标所达到的水平,以调整教师对学生提供的学习条件和时间,发挥每个学生都能学好的潜力。

根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划分的单元,制订单元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又通过评价、反馈和矫正等活动,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教学目标,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这种导学模式一般可以采用下面的操作程序:

师:

生:

(1)师:前提诊断;生:自明学情。对将要学习的单元内容所涉及的基础知识,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简短的检查以明了学情,再针对这一学情进行必要的提示、复习或回顾,给学习新内容作好铺垫,准备习旧引新。

(2)师:设置目标;生:明确目标。教师以适当的方式适时展示(总结)教学目标,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应达到的水平的掌握范围做到心中有数,以提高学习的效率。

(3)师:启发答疑;生:自学自练。 通过教师启发、答疑,组织自学、指导练习等形式紧扣教学目标进行导学,而不随意拓宽或加深(针对中等生、后进生),力求让尽量多的学生掌握教学内容。

(4)师:组织评价;生:自评他评。对照目标,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是否达标,从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通常不计分,答案可由教师提供;方式可以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是学生自评或学生互评。

(5)师:达标调控;生:强化学练。根据评价反馈的信息,采取强化或矫正性教学,确保绝大多数学生达到目标。对于全部教学目标都已基本达到,并有学习余力的学生,可进行提高性学习;对于少数未达标者,则进行补救性学习,如教师的个别指导,变换教学材料,改变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等。再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同一小组的学生开展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相互提高。补救学习后,针对未达标内容,又进行相同程度的再评价,确保学生真正达标。

教师在该模式中是目标的提供者和学生学习达标的组织者。教师应对目标有科学的理解,特别是要在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背景中去体会目标,为此,教师要安排好单元教学内容,分析出各单元中的每个知识点,并用目标去准确界定。

3、启发——导练的英语导学模式

启发——导练模式是在英语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启发、引导学生主动训练并增强听、读、说、写等基本技能的一种基本范型。

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是发展的真正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主张用积极、慈爱的情感激励、启发、引导学生扬长避短,释放自己的潜能。

启发、引导学生脑、口、手并用,既重知识,更重能力,听读领先,说写跟上,反复实践,不断提高学生听、读,说、写的基本技能。

这种导学模式一般可以采用下面的操作程序:

师:

生:

(1)师:设计练习;生:复习巩固(游戏孕知)。言语的熟练是一种技巧,它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习得。用游戏方式复习巩固所学的内容,既能起到强化作用,又有利于使知识系统化。

(2)师:激趣导学;生:听说训练(生生或师生对话)。教师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对话训练。

(3)师:创设语境;生:口语交际(会话操练)。教师精心创设会话语境,组织学生从事会话操练活动。如组织学生开展猜谜语、讲故事、答记者问、演小品、排课本剧、展开讨论、进行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培养言语技能和交际能力。教师还应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英语角”、“英语沙龙”,“英语周”、“English Mornning”等活动,发掘学生潜能,拓宽学生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空间,发展智力,增强能力。

(4)师:浅授新知;生:学习新知(游戏授知)。教师精心设计游戏等形式并寓新知于游戏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学到新的知识技能。

(5)师:组织游戏;生:强化训练(玩中运用、巩固所学内容)。采用学生乐于参加的游戏等方式复习巩固、强化训练本课堂所学的内容。

教师在此模式中是“引导者”、“组织者”。教师要善于创设语境, 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和单一的技能训练转变为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地听、说、读、写(主要是听说)训练。

(三)中小学学习指导衔接研究

“学会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总趋势的一个重要目标, “学会求知”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纳依曼说:“今天教育的内容百分之八十以上都应是方法……方法比事实更重要。”该组织埃加•富尔早就一针见血的指出:“未来的文盲就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会学习是学习化社会、终身学习时代、信息时代的要求,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需要,是促使人才成长的杠杆。“学会如何学习”已成为21世纪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必须充分重视人的主观性、意愿和观点,人本主义学习论者主张不管怎样教学生学习,始终要牢记的是“人”在学习,是具有独特的品质的人在学习。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由于个体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各异,因此建构主义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主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以上观点均为作为学习主体的中、小学生学习指导的衔接奠定了理论基础。

1、中、小学生学习指导衔接的目标

激发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会学生优化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解决学生愿学、能学、会学的问题。

2、中、小学生学习指导衔接的内容

(1)开展学情调查。这是开展学法指导的前提。学情包括智力、神经类型、个性、学习适应性、学习能力、心理健康、动机水平、亲子关系等。

(2)激发学习动力。学习动力对学习过程起着始动、定向、维持、调节、强化的作用,包括学习需要、动机、兴趣、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主要解决愿不愿学的问题。主要策略有:

①激发学习动机指导。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影响学习的发生,而且还影响到学习的进程和学习的结果。通过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教育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形式:小学六年级举办故事会、报告会、主题队会等;初中一年级组织树立远大理想大讨论、演讲赛、主题班会等。

  ②增强学习兴趣,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小学六年级可运用情感激趣法,教师注意教育活动中的情绪感染,在教学中声情并茂、情真意切,以使学生兴趣盎然、产生共鸣,产生高尚的情感体验。采用故事激趣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内容,适当介绍一些科学史话中的生动故事名人轶事,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初中一年级:可运用实验激励法,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可使学生主动获知,增强实践能力,引发好奇,培养兴趣。采用名言警句法,指导学生善于从名言警句中汲取营养,以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志趣。成功反馈激趣法,兴趣的持久保持与学习成功有关,这正如盖兹所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激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教师应努力让学生获得成功。采用知趣结合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强教学趣味性,以利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寓知识技能教育教学于情趣昂然的活动之中。

③培养学习情感。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传递、技能训练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思想共鸣的过程。良好的情感有利于学生进行高效率地学习。指导学生产生正确的学习需要。小学六年级,教育学生需要应正当、合理,当这种正当、合理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学生会产生快乐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初中一年级,教育学生对自己和客观事物要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使需要合理。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小学六年级,教育学生要正确对待名利;初中一年级,进行初浅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指导学生形成追求真善美的心理定势。小学六年级,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辨别真、善、美的能力;初中一年级,使学生初步养成追求真、善、美的心理定势,教育学生对他人和社会尽一份奉献之责。小学六年级,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初中一年级,在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道主义和团结协作精神。指导学生逐步学会自己调控情绪。小学六年级,帮助学生明白自己有哪些不良情绪,并尽量消除它;初中一年级,指导学生认识不良情绪的危害性,帮助其探索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教会他们掌握一些控制、消除不良情绪的方法,如教会学生运用自我暗示、自我转移、自我适应、自我激励等方法。

④磨炼学习意志。学习意志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实施、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不断排除干扰,克服困难,以完成预定的学习任务的心理过程。坚强的学习意志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无数次克服困难后,继续努力而磨炼出来的。小学六年级,为学生创造战胜困难独立的活动的机会,指导学生培养克服困难的习惯和能力。在创建优秀班集体的过程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初中一年级,指导学生不断加强意志品质的自我修养;有意识地把学生置于困境或挫折之中,在与困境和挫折的斗争中培养和锻炼他们的意志力,指导学生培养自制能力,并根据自己的意志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教育。

(3)开发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集中表现在学生认识活动的能力,即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方面,主要解决能不能学的问题。

①培养观察力。观察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增长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主动的并有思维参与的知觉过程。小学六年级,指导学生在观察之前列出观察提纲。初中一年级,指导并要求学生每次观察目的必须明确,要求尽量具体。丰富知识储备。小学六年级,要求学生不断积累知识、丰富表象、增长阅历。初中一年级,继续要求学生不断积累知识,丰富表象、增长阅历。边观察边思考。小学六年级,要求学生边看边想。初中一年级,养成一边观察一边思考的习惯。观察时要多官并用。小学六年级,要求学生尽量做到观察事物时运用多种感官。初中一年级初步养成观察时多官并用的习惯。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认真做好观察记录。

②培养注意力。小学六年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育学生善于利用各种环境进行学习。初中一年级,自觉培养“闹中求静”的能力,用科学的方法保持注意力。小学六年级,做到劳逸结合,“动”“静”结合。初中一年级,继续坚持劳逸结合、动静结合,尽量做到文理学科交叉学习(复习),培养注意的良好品质。小学六年级,要求学生克服粗心大意的毛病。初中一年纠正马虎的不良习惯,形成注意的良好品质。

③增强记忆力。小学六年级,要求学生当天的内容在当天之内复习。初中一年级,养成及时复习的良好习惯。选择一天中最佳的记忆时间并加以充分利用。小学六年级,指导学生找到自己一天中最佳的记忆时间并加以充分利用。初中一年级,养成科学、高效利用自己最佳记忆时间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尽量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小学六年级,进行机械记忆与理解记忆的对比实验,认识理解记忆的作用,并尽量进行理解记忆。初中一年级,养成对记忆材料进行精、深加工,努力进行理解记忆的习惯。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活动。小学六年级,要求多官记忆。初中一年级,养成多官记忆的习惯。教给学生科学记忆的方法。小学六年级,结合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一些有效的记忆方法。初中一年级,学会运用并自己总结一些最适合自己的科学的记忆方法。

④培养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小学六年级,要求上课时能积极思考老师、同学提出的问题。在教师指导下能积极发现并主动提出问题。初中一年级,逐步形成独立地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小学六年级,结合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一些正确的思维方法。初中一年级,运用已学的思维方法进行思维强化训练。

⑤培养想象力。小学六年级,指导学生了解想象的类型;指导学生培养和发展好奇心;不断丰富知识经验、有关表象。初中一年级,继续丰富知识与表象的储备;指导学生逐步培养想象的主动性、丰富性,新颖性;现实性筹,不断优化想象的品质;指导学生掌握并运用科学的想象方法。

⑷指导学生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及其方法,包括预习、上课、作业、复习、总结以及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主要解决会不会学的问题。

⑸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制定计划习惯、课前自学习惯、专心上课习惯、及时复习习惯、独立作业习惯、质疑问难习惯、系统小结习惯、课外学习习惯、讲求效益的习惯、独立钻研的习惯、务求甚解的习惯、善于请教的习惯、查阅工具书和资料的习惯等等。

3、实验中主要运用的学习指导模式

⑴课程式指导法。各实验学校应用《初中生学法指导》、《小学生学习指导》、《小学生学习成功ABC》作为学法指导教材开设了学法指导课。⑵专题式指导法。如双河中学、路孔镇小、新峰乡小举办了学法指导专题讲座。⑶领悟式指导法。实验学校的学生在教师的提示启发下,让学生自悟学法。⑷内化式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把有效的学习活动内化为良好的学习习惯。⑸迁移式指导法。通过教师“举一”, 培养学生“反三”的能力。⑹点拨式指导法。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契机,用画龙点晴、留有余味的方法点拨学生学法。⑺反馈式指导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结果中反馈回来的信息,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学法指导。⑻训练式指导法。教师反复指导学生训练科学的学习方法,达到熟悉掌握,熟练运用的程度。⑼示范式指导法。教师运用启发式,示范学习方法,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模仿练习。⑽尝试式指导法。教师在讲完某一类学习方法之后让学生尝试着“对号入座”。⑾单个运用法。教师在知识学习的关键处暗示某种学法,让学生去探究、去归纳、去发现。⑿归纳式指导法。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学习活动中带规律性的学习方法。⒀矫正式指导法。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学法上存在的问题进行“矫正治疗”,从而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⒁交流式指导法。教师组织召开先进学法交流会进行学法指导。⒂对比式指导法。通过学生试用或教师试讲不同的学法有不同效果的事例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⒃兴趣指导法。教师通过典型、生动事例,诱发学生学习学法的兴趣,然后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⒄渗透式指导法。教师在教学中对一些最基本的学习规律、学习方法见缝插针,适时渗透,可使学生在自觉的学习活动中掌握学法。

4、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措施

(1)树立新的教育观。 我们在实验中努力更新了陈旧的教育观念, 牢固地树立了以下先进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基本综合素质的教育教学观,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学生是教育主体的学生观,以发展学生智能为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发现、注重创新、注重实践的教学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教师观……

(2)微调课程设置。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学中渗透学习指导;改革并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将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开设学习指导课;在实验学校增设加强中、小学学习衔接的班会课;增开小学英语、计算机辅导课。

(3)优化课堂教学

①运用有利学生主动学习的导学模式;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②采用多种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创设良好教育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实验过程中,实验学校认真学习并广泛运用了传统的、现代的教育技术,进行了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③推广讨论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切实加强了对学生学、看、思、议、练、做等活动的指导与训练,充分发挥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

④建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学习室要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物质条件:如张贴一些著名科学家的画像,充分发挥榜样作用;教师也应该勤奋好学,充分发挥身教的教育功能。

⑤进行中、小学生学习主体性测查,根据测查结果指导培养学生学习主体性实验。

⑥改革测评体系。我们采用的评价体系是以促进学生发展,发挥学生潜力和达到教育目标为中心的评价,不仅重视评价学生的知识, 而且重视评价学生的品德、智能和心理素质等方面;不仅重视终结性评价,而且重视形成性评价:不仅重视评价者(师长、他人)评价,而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采用多种方法测试。既重视测试知识水平能力,又注重测试实践能力;既有笔试,又有口试和实际操作。大力弘扬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测评过程中我们对学生表现出的创新精神给予热情鼓励与充分肯定。试用素质发展报告单,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创新素质、审美素质、主动发展能力等进行了“等级+评语(鼓励性)”报告。

(四)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与学生个性特长培养衔接研究

1、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目标、内容与活动形式

《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活动课程是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主要的特征的多种活动内容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有利于学生将知识学习和生活经验,以及当代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由被动接受性学习转向积极探究与发现学习;有利于学生增强信息吸收与处理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动手动脑,增强实践能力,弘扬创新精神,发展个性特长,增进身心健康,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它同学科课程相辅相承,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向中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主要渠道。也是我国素质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经过研究,我们把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划分为社会教育活动、科学技术活动、文学艺术活动、强健身心活动四类。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衔接项目、目标、内容,形式一览表

活动

项目 活动

目标 活      动

内      容 活动形式

小学六年级 初中一年级

会社

教育

活动



增强

思想

道德

素质

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主义、遵纪守法、“两规一守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组织观念和集体观念以及自我管理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红领巾广播站广播,办班级手抄报,听专题报告,参观教育基地,参与庆祝或纪念集会,访问英模等先进人物,开展简单的社会调查,参加中小学生“五•四”、“六•一”联谊活动 中学广播站广播,办班级(年级)黑板报,学生会会刊(校刊),听专题报告,组织小型主题报告会,参观教育基地,参与庆祝和纪念集会,访问英模、各行各业先进人物,开展社会调查,参加中小学生“五•四”、“六•一”联谊活动



























初步了解人类和我国历史上的科技成果,现代科技发展现状和趋势;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创造意识、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和运用科学方法,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开展科技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小创造、小论文竞赛活动;进行种植和饲养试验;参加环保小调查,撰写环保小报告或小论文;学习操作计算机   开展科技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小创造、小论文竞赛活动;进行种植和饲养试验;参加环保调查,撰写环保论文;继续学习操作计算机;学习科学技术信息产拨技术











动 增









质 培养学生参加文学艺术活动的兴趣,发展其艺术方面的爱好和特长;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和培养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组织朗诵、声乐、器乐、舞蹈、绘画、书法、雕刻、工艺制作等兴趣活动小组并开展活动;开展影视、戏曲欣赏等活动 组建朗诵、声乐、器乐、舞蹈、绘画、书法、雕刻、工艺制作、文学创作得感兴趣活动,举办竞赛、开展优秀影视、戏剧、小品欣赏、评析等活动





























掌握简单的体育技能和卫生保健常识;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促进身心正常发育,增强体质;逐步养成团结合作精神和克服困难、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格 认真做广播体操、眼保健操、韵律操;积极参加田竞径、球类、棋类、武术、游泳、登山、远足等兴趣小组活动;积极参加民间体育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初步学习调节自己的心理,保持心理健康   认真做广播体操、眼保健操、韵律操;积极参加田竞径、球类、棋类、武术、游泳、登山、远足等兴趣小组活动;积极参加民间体育、国防体育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初步学习调节自己的心理,保持心理健康

2、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重点

《纲要》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小学注意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发展潜力;中学据此加以重点培养,为培养有兴趣、有特长、有良好个性的学生而努力。例如:双河镇中心小学发现蒋雯同学具有讲演、歌唱等方面的兴趣爱好与发展潜力,到中学后重点培养,使其兴趣特长得到很好的发展,多次在全县性的竞赛活动中获奖。

3、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组织、原则、方法、管理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组织:

①小组活动。要求须有固定的指导教师、活动时间、活动场地;学生自愿选择、全员参加。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要形式。

②班级活动。以班级为单位,以社会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为内容,由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开展活动。

③全校活动。学校可主办具有鲜明的教育性、竞争性和普及性的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运动会、夏令营,联欢(谊)会各项专题竞赛。

④展会、校园广播、校会、班会、团队会。主要是结合当前形势和重大节假日开展专题教育活动。

⑤主题性综合活动。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以环保为主题,开展主题班(队)会、现场调查、撰写小论文、环保宣传、环保绘画、表演等系列活动。

(2)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有其独立性,在实施中根据其内容、形式、特点及其自身规律,应遵循以下原则:

教育性、趣味性原则;实践性、创造性原则;导向性、自主性原则;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原则;灵活性、开放性原则。

(3)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思考、制作、实验、参观、访问、考察、阅读、训练、竞赛、表演等等。

(4)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管理:

认真实施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切实做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管理、时间、内容、师资、场地、设备“六落实”。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考核评价以及成果展示。将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习质量——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素质发展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之中,考核主要侧重于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活动效果,可采取实际操作、竞赛评比、成果展评等多种方式方法考核。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初步探索出了合理的农村镇(乡)中小学素质教育衔接管理模式

我们通过实验与理论研究,构建了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衔接实验镇(乡)学校管理“一•三•二”三维结构模式。其图示如下:

管理目标维

管理体系维 管理措施维

(一)管理目标:实现中小学素质教育衔接。

(二)管理措施:实施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

(三)管理体系:镇(乡)教育委员会:宏观上依法治教;学校行政:中观上依法行政;全体教师:微观上依法执教。

从模式图可以看出,“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衔接实验”从提高国民素质的目标出发,建立素质教育三级管理体系:镇(乡)教委依法治教, 规划制定镇(乡)宏观的中小学素质教育,制定近、中、远期战略发展目标;中小学校长依法行政,制定学校中观的办学模式和特色模式,把学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组织在学校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全体中小学教师依法执教,从微观入手,探索创新、优化课堂导学模式;通过实施全员聘任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深化镇(乡)学校教育管理改革,保证中小学素质教育衔接目标全面实现。

我们还充分发挥了教育科研的先导性作用,促进了本地区中小学校素质教育发展。建立农村镇(乡)三级教育科研管理体系、实施镇(乡)中小学教师全员聘任制的实践经验于1996年率先由实验镇(乡)中心小学举办小学毕业考试,小学生直升中学;进行中小学生学习方法、学习心理,学习习惯指导;开展中小学生素质发展综合评价等在全县推广,均促进了本地区中小学素质教育发展。

二、初步探索出了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衔接的途径和措施

我们根据系统论中的整体性原则,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从整体角度注意协调处理好中小学素质教育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的互相关系,使其发挥了最佳功能。实验中通过建立和完善中小学素质教育衔接管理体系,更新学校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心理,训练受教育者科学的学习方法,调整教学内容(德育、学科课程、教育活动、个性特长培养),优化育人环境等途径,使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获得了有机和谐的发展。

我们总结出了实现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衔接的途径和措施:

(一)中小学德育衔接: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构建目标一致、相互衔接、合力育人的中、小学德育新体制是中、小学素质教育衔接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措施。通过中、小学学科课程衔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衔接,环境课程衔接,建立家长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途径,参照《中、小学德育衔接目标,内容,活动一览表》进行德育,即可有力地促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衔接。

(二)中小学学科教学衔接:教学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份,学科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搞好中、小学学科教学衔接能大力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衔接。中小学教师都要熟悉和研究九年义务教育相应的学科教学内容,要共同探讨适合中小学有效衔接的教育方法、导学模式,尽量做到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衔接。

我们总结出了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课堂教学衔接的导学模式:

1、自读——导读的语文导学模式,其操作的一般程序是:

2、目标——导控的数学导学模式,其操作的一般程序为:

3、启发——导练的英语导学模式,其操作的一般程序如下:

以上导学模式是在学习借鉴、综合发展协同式、尝试式、反馈式、探究式、主体式等导学模式的基础上建构的,它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性、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作用,有利于中小学教学的衔接。

(三)中小学学习指导衔接: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也是学习的主体,对中小学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有助于使其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助于确保其学习主体的地位,确保其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可通过培养中、小学生的学习需要、动机、兴趣、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以及激发其学习动力;通过培养中、小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认知活动的能力,锻炼学习的能力;通过指导中、小学生认真预习、上课、作业(练习)、复习、总结以及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使其学会学习。解决了作为学习的真正主人的中小学生愿学、能学、会学等问题,就能使小学生进入初中后很好地适应初中的学习,有利于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衔接。

(四)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与学生个性特长培养衔接: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培养中小学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主要渠道,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弘扬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中小学学生通过参与社会教育活动,能增强思想道德素质;参与科学技术活动,可增强科学素质;参加文学艺术活动活动,将增强文艺素质;参与强健身心活动,会增强身体心理素质。中小学学生在参与上述活动的过程中,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都将得到比较好地培养。因此,搞好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衔接是促进中小学素质教育衔接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中小学素质教育衔接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提高了实验学校师生的素质和学校的办学水平

(一)学生素质明显提高

1、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明显好转。

(1)实验班学生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前后测比较:

等   级 一  等 二  等 三  等 四  等 五  等

人数/比率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间 1996.9 1 1.85 9 16.7 25 46.3 14 25.9 5 9.25

1997.6 0 0 1 1.85 13 24.07 28 51.85 12 22.22

1999.2 0 0 1 1.85 13 24.07 25 46.30 15 27.78

从上表抽查双河镇中心小学1998届一班学生参加实验后在“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三项共30个指标的综合评估的成绩来看,通过中小学素质教育衔接实验,测查成绩为较差(二等)的学生明显减少,减少了约14.81%;测查成绩为中等(三等)的学生变化更大,减少了约22.22%;测查成绩为良好(四等)的学生一年内增加了约25.96%;虽然测查成绩为良好(四等)的学生实验结束时只增加了约20.37%,但测查成绩为优秀(五等)的学生一年内增加了约12.96%,实验结束时增加到了约18.52%。

(2)实验班学生与同年级普通班学生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测查结果比较:

等   级 一  等 二  等 三  等 四  等 五  等

人数/比率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实验班

2001.2.0 0 1 1.85 13 24.07 25 46.30 15 27.78

普通班

2001.3.1 1.89 22 41.51 19 35.85 9 16.98 2 3.77

从上表抽测双河镇中心小学实验班直接升入双河中学而组建的2001级2班(54人)与同年级普通班2001级3班(53人)的测查结果来看,实验班无后进生(一等生),较后进的学生(二等生)人数比普通班少近40%;中等生(三等生)较普通班少11%左右;测查成绩较好的学生(四等生)人数比普通班多近30%;优生(五等生)率比普通班高24%左右。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测查成绩实验班大大优于非实验班,实验效果明显。

2、实验较好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促进学生培养了良好的学习心理、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到了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从县总课题组所做的中小学生“学习主体性”调查报告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主体精神、主体意识)均有明显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坚持性、自信心、责任感、主动性、独立性6个因素得分之和在实验后都增加了,各个实验点在实验后的学习主体性平均分都有所上升,双河实验班学生增加了8.28分;路孔实验班学生增加了7.93 分;益民厂子弟校实验班学生增加了11.78分。对双河镇中心小学直接升入双河中学实验班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测查,也证实了实验班中、小学学生学习主体性显著增强。

3、实验班学生学习成绩提高明显。

由于中小学素质教育衔接实验显著改善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明显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因而大大促进了学业成绩的提高。

我们在双河中学初一年级随机抽取一个平行班与衔接实验班的2000年秋季期末考试语文、数学、政治、英语四门基础学科成绩进行比较,其结果如下:

实验班与普通班语文成绩比较

N X S t P

实验班 54 62.9 6.994 5.98 P<0.01

平行班 41 54.4 6.73

实验班与普通班数学成绩比较

N X S t P

实验班 54 77.8 14.597 2.465 P<0.05

平行班 41 70.9 12.247

实验班与普通班政治成绩比较

N X S t P

实验班 54 75.9 9.014 6.727 P<0.01

平行班 41 60.1 13.594

实验班与普通班英语成绩比较

N X S t P

实验班 54 63.9 17.116 8.065 P<0.01

平行班 41 36.6 15.149

从上述四门学科学习成绩的比较可以看出:语文、政治、英语三科成绩差异非常显著,数学成绩差异异常显著。这说明实验班进行中小学素质教育衔接实验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实验班学生升高入初中后,学习适应性强,学业成绩比非实验班好。

(二)大幅度提高了实验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几年来,围绕着实验研究目标,我们共开展研讨会32次;专题研讨活动21次;邀请专家教授举办讲座及学术经验交流5次。参加实验的教师先后有500多篇教育科研论文、优秀教案在省市县刊物上发表或获奖。县总课题组陈立同志1998年获得了2项重庆市第一届中小学优秀教改成果三等奖,2002年获得了市教委颁发的“重庆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申群友同志的文章《提高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发表在《重庆教育》上,文章《驰名中外的荣昌折扇》获全国小语会二等奖,论文《元学习策略研究》获得了重庆市教育学会学习指导专业委员会第三届论文评选二等奖,教育案例《对“珍爱”的抉择》获得重庆市教科院三等奖,论文《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评价的方案》获得重庆市教科院三等奖,论文《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衔接实验的研究与实践》获得了中国教育实验研究会一等奖,2001年12月,他被中国教育学会小语专委会会刊《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聘为了特约研究员。实验学校双河中学先后有20多位教师获国家、市、县教学论文奖300余次。其中,实验教师雷莉2002年被重庆市教委评为“创新学习理论与实践” 课题研究先进个人,论文《浅谈数学创新思维》获重庆市第二届学习指导暨创新学习优秀论文三等奖;实验教师王美富的教学论文《训练学生想象力的有效方法》、《下操行评语“四步法”》、《自力、智力、自立》,《科学指导作文评改,全面提高写作素质》、《语文课也要走出课堂》分别发表在教育部主管的《语文教学与研究》、华中教育信息研究中心《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论集》、中国教育教学丛书《中国教育学术文库》、《中国素质教育研究文集》等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教育研究杂志或丛书上,他也被聘为华中师大《语文教学与研究》、山西教育出版社《学习报》、 湖北大学语文杂志社等8家教育出版社的特约编辑、特约通讯员。新峰乡中小学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论文《中小学语文衔接初探——关于语文课堂结构改革研究》和《中小学数学教学结构改革初探》分别获1998年全国实验教育研究学会论文评选三等奖;1999年获重庆市首届小学教改论文三等奖;2000年被选入《中国改革与教育发展大词典》。益民子弟学校等6位教师编写的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被选入西师出版社出版的《重庆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设计》在全国发行。

(三)实验学校办学水平明显提高

实验学校双河中学近年来发展很快,由初中6个班300多名学生的初级中学发展到45个教学班,有近2000学生的荣昌县规模最大的镇完中。学校办学条件日臻完善,校园绿树成荫,立体绿化工程初见成效,正在创建 “市级园林单位”和“市级文明单位”。获得了1997-1998学年度办学水平综合督导评估一等奖;1999年,学校传统举重项目荣获市男、女团体赛第二名;2001年被中共荣昌县委、荣昌县人民政府授予“最佳文明单位”称号;2001年7月获重庆市青少年举重锦标赛女子甲组团体第一名、女子乙组团体第一名;2002年5月获重庆市青少年举重锦标赛女子甲组团体第一名、女子乙组团体第一名。参加全国、市、县级课题研究20余项,成为“荣昌县科委软科学重点课题”、“全国学习科学实验学校”、“中华职业指导与研究”、全国教科文组织调研S1OSS课题等项目实验学校。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先后获“县先进基层党组织”、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单位”、“市先进政史教研组”“县工会先进集体”、“县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几十项殊荣。实验学校双河镇中心小学自1996年至2002年间主要获得了以下奖励:获得1997-1998学年度和1998-1999学年度办学水平综合督导评估一等奖;1996年县小学主题队会一等奖;1998年县首届少先队鼓号演奏比赛一等奖;1999年县星火炬颂文艺比赛一等奖;1999县中小学生合唱决赛小学组一等奖;1999年获县队列、广播操比赛二等奖;1999年被评为“荣昌县文明礼貌示范学校”;2000年3月获重庆市精神文明办颁发的“重庆市巾帼文明示范岗”荣誉称号,2000年被县家庭教育委员会命名为“家长学校示范校”;2001年被中共荣昌县委、荣昌县人民政府授予“最佳文明单位”;2002年获县委宣传部、县教委、县文体局组织的全县艺术节舞蹈比赛小学组一等奖;2002年被重庆市教育委员会评为“重庆市社会主义文明礼仪示范学校”。近3年来,在县优质课比赛中,获一等奖3人次,二等奖4人次;在县班主任基本功比赛中获二等奖1人次;在县论文与教案评选中,获一等奖的7人次,二等奖15人次,三等奖16人次。丁贤真老师设计的《我们都是小能人》、黄成敏设计的《学红岩英烈,争做红岩少年》、陈健设计的《做合格的小学毕业生》、张学友设计的《学行为规范,做文明学生》4篇德育活动方案均被收入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设计》中,并在全国发行。

实验学校益民子弟校舞蹈班参加l999年荣昌县“庆六一•迎回

归”文艺演出获二等奖;合唱班获全县合唱比赛小学组一等奖;16人在县迎六一绘画比赛中载誉而归;六年级宋帆参加县科技“小能人”比赛获一等奖;参加重庆市科技“小能人”比赛获二等奖。

实验研究证明:我们针对农村初中、小学素质教育之间自成体系未能较好衔接的现状,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整合教育资源,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整体考虑,探索出了促使农村初中教育和小学教育相互衔接有效途径和措施,大大推进了区域性素质教育工作。

第四部分 讨论与建议

一、本课题研究内容的合理性

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衔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难度很大。因而,开展“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衔接实验”研究也就比较困难。我们分别从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衔接的管理角度、从学校素质教育的第一任务——中小学德育的衔接、从教师“教”(导)的视角——学科教学衔接、从学生“学”的视角——学生学习指导衔接、从凸显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角度——通过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个性特长衔接等途径,来开展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衔接实验研究是比较合理的:因为这既考虑到了实验研究的控制系统——教育管理层面,又考虑到了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与薄弱环节——教育内容层面,还考虑到了变革教与学的方式——教育教学方法层面。

二、本课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由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唐瑞志对实验后的测查与统计分析可以看出研究结果是真实可靠的。

三、在本课题研究中形成的共识

在进行本课题实验的研究工作中,我们逐步形成以下共识:教育管理者同一、教育目的相同、教育者沟通、受教育者趋同、教育内容衔接、教与学的方法衔接、教育活动衔接、教育媒体、教育设施、教育环境等资源共享等均是实现中、小学素质教育衔接的有效措施。

(一)教育管理者同一:镇(乡)教育行政负责宏观管理,制定全镇(乡)中小学素质教育衔接的近期、中期、远期发展规划、战略目标;中小学行政统筹负责,分工合作,齐抓共管全镇(乡)实施规划,达成战略目标。

(二)教育目的相同: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教育者沟通:中小学教师之间要组织开展活动,相互沟通,密切配合,共同探索并大胆运用中小学相互衔接的导学模式。大力优化中小学教育教学结构,全面提高中小学学生的基本综合素质。

(四)受教育者趋同:人际关系的变化是影响初中新生学习适应难的一个因素。因此,要努力创造各种条件,组织开展中小学生联谊等活动。按地域镇(乡)实施全体小学毕业生免试直升初中。

(五)教育内容衔接:初中与小学教育内容——课程的变化是影响学生学习适应性的一个关键因素。中学教师和小学教师要要高度重视中小学德育的衔接;重视中、小学教育内容的衔接;认真学习执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努力熟悉九年义务教育相应学科的教育内容和教学要求,并认真考虑如何积极主动地进行衔接。

(六)教与学的方法衔接:中小学过渡阶段年级(5、6、7年级)的教师要注意教育教学方法上的衔接;学生也须注意学习方法上的衔接,以确保小学生升入初中后能够较好地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

(七)教育活动衔接:中、小学教育活动的组织不仅要注意阶段性, 而且要注意连续性(衔接性),如可实行小学六年级学生适当参与初中一年级学生的活动,初一学生适当参与小六学生的活动,也可适当组织小学生和初一学生共同参与一些教育活动。

(八)教育媒体、教育设施、教育环境等资源共享:中、小学的教育媒体、教育设施、教育环境及资源应得到充分利用,并努力达到资源共享。初一教育教学工作者可大胆借用小六教育教学工作者使用教育媒体、教育设施的经验;反之,小六教育教学工作者也应注意采用初一教育教学工作者的有效经验。教育环境也应大力优化并考虑衔接性。

四、进一步研究本课题的建议

(一)适应国际教育发展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必然趋势,在“校校通”、校园网上加强初中素质教育和小学素质教育的紧密衔接应该成为“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衔接推广实验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小学初中过渡年级的教师必须认真学习相应学科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从教育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教师引导方式上进行深入研究,实现学生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变革;过渡年级的教师要熟悉中小学相应学科的教材,以便融会贯通,达到新旧知识的自然过渡;初一教师必须制定新课前的复习计划,注意教学内容的衔接。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整体目标,全面推进区域素质教育。

作者邮箱: rcjxxsqy@126.com
资料提供者: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课件下载
·小学语文视频下载
·小学语文备课中心
·小学语文试题下载
·小学语文教案下载
·小学数学试题下载
·小学数学课件下载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