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总复习)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修辞手法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辨析比喻、排比、设问、反问、夸张、拟人、对偶、对比这8种修辞手法。 2、能够熟练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和反问仿写、改写句子。 3、能够运用修辞手法自己写句子。 教学过程: 一、说说常见的修辞手法。 说说什么是比喻、排比、设问、反问、夸张、拟人、对偶和对比。 (指名生回答,师板书,引出本课复习内容——修辞手法) 二、总结: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用来比方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2)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4)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自问自答) (5)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比肯定更强烈的情感。可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的效果。 (6)拟人:把物当人来写。 (7)对偶:把字数、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的语句成对排列的修辞方法。 (8)对比:把正反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对照比较的修辞方法。对比手法能更鲜明、更有力地反映现实,提示矛盾。 三、修辞手法的辨析及运用 练习一:请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1、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 2、在书法家的笔下,它们更能生发出无穷无尽的变化,或挺拔如峰,或清亮如溪,或浩瀚如海,或滑如凝脂。( ) 3、为什么中华民族成为拥有诗歌传统的民族呢?因为这些美丽而富有魅力的文字。( ) 4、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呢?( ) 5、团团如果跌一跤,几个举重运动员都扶不动他,只能用起重机吊起来。( ) 6、风儿轻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 7、“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 8、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9、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 让学生说说修辞手法复习时要达到什么要求,师总结出示教学目标 练习二: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的是( )句。 A、像您这样的高个儿干不了这重活儿…… B、小丽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 C、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 D、猎人微笑着说:“在大森林里,你不能像个客人,得像个主人……” E、小珍珠鸟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说说为什么只有F句是比喻句? 小结:怎样识别“像”字句是否是比喻句呢?这就要看句子是否同时具备了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像”字前后要有两个不同类的事物;二是这两个事物要有相似点。如果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那就是比喻句;否则,那就不是比喻句。 四、识别比喻句和拟人句 练习三:判断下列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每条岭都那么温柔。( ) B、每条岭都像慈母那样的温柔。( ) C、兴安岭多么像少女那样会打扮自己呀! ( ) D、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 ) 学生说说判断的理由。 师总结:要区分比喻和拟人首先要弄清楚两者的特点和区别: 1、比喻句,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性打比方。比基本结构为三部分:本体、比喻词、喻体。 2、拟人是指把非人类的东西加以人格化,有三个特点:所写事物必须具有人的特点;不能出现比喻词;不能出现表示人物的词语。一定要看句中是否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是否给它赋予了人的行为、表情、动作、思维等。 练习四: 1、把下列句子补充成比喻句。 ①红得透亮的柿子,像( )。 ②刺猬浑身长满了像( )的硬刺。 2、把下列句子改成拟人句。 ①天上的星星在闪烁。 ②小鸟在林间鸣叫。 ③顽皮的雨滴像调皮的男孩在雨伞上尽情的跳舞。 ④海棠果像个有礼貌孩子冲着我点头微笑。 比喻略去了比喻词和喻体,就成了拟人。 练习五: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A海自己醒了,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 ) B走进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犹如置身于大海之中。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绿得令人陶醉。叠叠的浪花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这怎么不使人感到亲切,舒服呢?( ) 练习六:按要求写句子。 (1)灾区的群众不能忘记那一双双来自各地的援助之手。(改成反问句) (2)寒风吹到脸上很痛。(改为夸张句) (3)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 仿写: 。 (4)我们英勇的人民子弟兵是最可爱的人。(改为设问句) 练习七:以“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来到了公园里”为开头写一段话,用上至少3种以上的修辞手法。 资料提供者:应珍芳
|
·小学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