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一小 六年级 李日丽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杰出、修筑、设计等词语。能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具体事例中的关键词、句、段,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并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感情朗读,并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抓住关键句段,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并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法学法: 通过读事例、画示意图、看插图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伟大的人物,他就是——詹天佑。谁能用一句简短的话来介绍一下詹天佑? (板书:杰出 爱国) 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接受任务、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 2、在清政府无能,国内科学技术落后的情况下, 在帝国主义阻挠、要挟、嘲笑的情况下, 在自然环境非常险恶的情况下,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师板书:阻挠、要挟、嘲笑。) 这节课我们继续探讨詹天佑是怎样完成修筑京张铁路这个任务的? 二、品读第4段。 1、大声朗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在勘测线路时,詹天佑是怎么说的?是怎么做的?心里又是怎么想的?用波浪线标出来。 2、全班交流 说的:詹天佑经常勉励工程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①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你是从哪个词语中体会到的?(精密,大概、差不多) ②詹天佑只是一次两次对工程人员这样说的吗?(生答不是)我们可以想象:在施工动员会上,詹天佑面对着所有的铁路建设者,慷慨激昂地勉励工程人员(生齐读)“我们的工作…”看到有些工程人员偶尔粗心,施工质量不是很高,詹天佑语重心长地勉励工程人员(生齐读) ③师: 詹天佑是这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呢? 做的:“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 ①指名谈体会,找出关键词:(亲自,扛、背、黄沙满天、狂风怒号) ②指导朗读:是啊,我们仿佛看到他在风沙中跋山涉水的身影,看到他油灯下布满血丝的眼睛。请大家入情入境地读读这些句子,打动自己也打动别人。 ③师:那么,遇到困难,詹天佑又是怎么想的呢? 想的:“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①师: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找关键词 ②指名读,读出决心。师: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读出詹天佑的爱国精神。 师:有了这份热情,有了这份执着,有了这份爱国心,詹天佑一定会胜利完成任务的。 三、细读第五自然段 1、面对崇山峻岭的地形,詹天佑是如何开凿隧道的呢?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 2、小组合作:完成隧道示意图(指名上黑板画示意图并解说。) 3、演示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示意图,学生齐解说。 师:你从詹天佑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体会到了什么? 爱国精神是詹天佑战胜一切困难的动力,创新设计是他杰出才能的体现,詹天佑不愧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四、研读第六自然段, 1、火车开到了青龙桥,可坡度太陡,火车上不去该怎么办呢?合作读课文。 2、指名说:詹天佑设计了人字形线路。指名演示火车行驶方法 3、播放动画:学生齐解说 4、指名夸詹天佑 师:詹天佑的这些设计真是巧夺天工啊,詹天佑不但完成了任务,而且完成得相当漂亮。 五、 学习第7段。 1、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2、读了这一段,你的心情怎样? ( 读了这一段,可以想象:京张铁路竣工的那一天,所有的中国人都扬眉吐气,奔走相告!让我们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地再读这一段话。 3、 师:修筑京张铁路这件事虽然过去100多年了,但詹天佑的爱国情怀和杰出设计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请让我们记住这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 六、拓展延伸: 1、詹天佑为中国人争了光,他是我们永远的骄傲!在此我为不得说起近段时间发生的钓鱼岛事件。2012年9月12日,日本将完成对钓鱼岛的实际控制到权利移交的一切法律手续,正式吞并钓鱼岛!中国官方提出严正声明:钓鱼岛是中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对此你们有何感想? 2、看到同学如此深厚的爱国情怀,我倍感欣慰,中国有了你们这样的接班人,中国强盛有望。如果用一句话表达我们的心声,那就是:我是中国人,我爱我的祖国。如果用一首歌表达我们的决心,那就是《中国人》。请同学勿忘历史,振兴中华。让我们大声向全世界宣告:钓鱼岛是我们的! 资料提供者:李日丽
|
·小学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