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 导学案(S版六年级上册)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导学案 手机版 | ||||
一、教学内容 2 寓言两则之自相矛盾 二、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寓言内容,能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3.帮助学生学会“矛、弗、卮、遂”4个会认字和“矛、盾、弗、祠、遂”5个会写字。 三、学习过程 (一) 知识准备 1.听写上课词语。同桌互评。 (二) 导入新课 同学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谁能给大家讲一个古代寓言故事? 但是这些故事都是把古代文言文故事改写成白话文的,今天我们就来学文言文的古代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三) 出示自学练习 1.认读生字。自读课文。 2.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中的字义。 盾: 矛: 鬻: 誉: 之: 曰: 吾: 莫: 陷: 其: 3.记下不懂的问题。 (四) 检查自学情况 1.把自己理解了的在小组中讲一讲,不懂得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2.看那个同学说得明白听得认真,组长根据检查情况给每个组员评定星级。 ☆☆☆☆☆ 评语 (五) 合作探究 1.那个楚国人听了别人问他的话,为什么“弗能应也”? 2.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在生活中,我们遇到过“自相矛盾”的情况吗? 3.用现代话把故事内容写出来。 (六) 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1.小组代表用现代话说说故事的内容。 2.集体交流探究题目。 3.教师根据情况给小组评定星级。 ☆☆☆☆☆ (七) 课堂练习 1.有语气地朗读课文(或分角色朗读)。 2.背诵课文。 四、小结 世上没有牢不可破的盾,也没有无坚不摧的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和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的话前后互相抵触的尴尬局面。 五、作业布置 1.本文的作者是谁?他在历史上有什么影响和成就?课下搜集资料了,留待下一节课交流。 2.练习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小店镇六年级导学案 设计人李向利 审查人王向辉 <共 页,第3页> 一、教学内容 2 寓言两则之画蛇添足 二、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寓言内容,能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3.帮助学生学会“矛、弗、卮、遂”4个会认字和“矛、盾、弗、祠、遂”5个会写字。 三、学习过程 (一) 知识准备 1.听写上课词语。同桌互评。 2.指名背诵《自相矛盾》。 (二) 导入新课 交流搜集的资料,了解韩非以及他的思想。 (三) 出示自学练习 1.自读课文。 画出生字,注意“舍、数”的读音。 2.解释字词。 饲: 卮: 谓: 饮: 引: 且: 乃: 固: 安: 遂: 亡: 3.逐句说说课文意思。 4.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四) 检查自学情况 1.把自己理解了的在小组中讲一讲,不懂得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2.看那个同学说得明白听得认真,组长根据检查情况给每个组员评定星级。 ☆☆☆☆☆ 评语 (五) 合作探究 究竟什么原因使这个人“终亡其酒”呢? 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在生活中,我们遇到过“自相矛盾”的情况吗? (六) 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a) 集体交流探究题目。 b) 教师根据情况给小组评定星级。 ☆☆☆☆☆ (七) 课堂练习 分小组准备表演成语故事。(自选一则) 先讨论,在小组里试演。(以《自相矛盾》为例) 1.这个楚国人开始叫卖的时候是怎样的表现(他怎么想的、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2.周围的人听了他的话是什么反应(比如,有什么样的表情,什么样的议论等等)? 3.听了问话,那个楚国人又是什么表现? 4.后来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5.怎样表演才能使人们受到启示? 选择一个故事,在小组里分号角色,练习几遍。 班级进行表演。 四、小结 小故事里有大智慧。我们知道的许多成语都有一个故事,研究这些故事能让我们更准确地运用成语,也可以从中发现一些人生哲学。 五、作业布置 有同学说,画蛇添足的人是在比赛完成的情况下,以调侃的方式加上自己的想象改编了他的作品,并不可笑。对此,你怎么看? 资料提供者:李向丽
|
·小学语文课件下载
| |||
『 ![]() ![]() ![]() ![]() | ||||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