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网友来稿)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22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理解“张冠李戴”等多个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是通过写鲁迅先生“读《水浒传》”、“笑谈‘碰壁’”、“救护车夫”、“关心女佣”这四件事来反映他的品质的。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3、知道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关心爱护青少年、热爱劳动人民、憎恨反动势力的高贵品质。 4、初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专心致志、边读边想、做好记号、学以致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读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初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难点: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教具准备: 教学时间:3课时 板书预设: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谈《水浒传》 关心青少年 谈“碰壁” 敢于斗争 为自己想得少 深受爱戴 救助车夫 同情劳动人民 为别人想得多 关心女佣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步落实单元训练重点,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做到专心致至,边读边想,并做点记号,学以致用。 2、学会8个生字,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的意思。 3、从中心句入手,理清文章脉络,学习第二段,体会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落实单元训练重点,细读第二段,体会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学习“单元提示” 1、了解学生好的读书习惯。 2、出示“单元提示”齐读。对照提示,说说自己做得不够的地方。 二、揭题质疑。 1、(板书课题)读课题,你读懂了什么? ①作者与鲁迅的关系——鲁迅是我的伯父……简介作者。②从课题 看,是写人的文章。 2、对课题质疑。(既是“伯父”为何又称“先生”?告诉学生“鲁迅先生”是社会上约定俗成对鲁迅的敬称。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一个人?作者通过哪些事写鲁迅先生?) 一、自学课文 出示: 自学要求: 1、专心致志地读通课文,用括号标出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次,难写的字各写两个。 2、边读边想,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一个人?用“~~~~”划出课文的中心句。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带生字的句子,注意正音,齐读生字组词,说说难写 的字。(书空) 2、找出中心句。出示,齐读。 四、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鲁迅哪几件事?默读课文,对每件事的内容简单归纳一下,最好用小标题。 2、交流。板书: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3、课文除了讲这四件事,还有别的内容吗?让学生把第一段的内容,也概括成一个小标题。板书:深受爱戴 二、学习第二段。 1、轻声朗读,思考:这段写伯父为谁想得多,他说了什么,做 了什么 。 2、重点理解“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的含义。 ①质疑(伯父为什么说自己的记性比“我”好?这句话到底什么 意思?) ②引读:听了伯父的话,我——(学生接读),理解“我”到底羞愧什么,悔恨什么? 出示: 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 ③读句子,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字面上的意思,再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搞清它们的关系,用关联词说话。 ④再读,对你有什么启发,写在旁边。告诉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写下来,也是批注的一种。 ⑤指导朗读伯父的话。 3、抓“伯父送我两本书”质疑理解。 4、学了这一段,你明白了什么? (1)体会鲁迅关心下一代的品质。 (2)读书要认真,不能马虎。——(学以致用) 5、齐读 6、小结:同学们,鲁迅先生和作者谈《水浒传》是在他逝世那 一年的正月里,当时他已病得很厉害,可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仍然关心着下一代,所以说鲁迅先生的确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第三、四段的内容,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专心致志,边读边想,做好记号, 能将学到的写对话知识加以运用。 3、初步理解鲁迅先生是一位敢于斗争、同情劳动人民的人。 教学重点:感受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体会鲁迅先生敢于斗争的精神,想象对话内容,学写对 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文围绕鲁迅先生( )的品质,写了他( )、( )、( )、( ) 四件事。 二、质疑讨论第三段。 1、读第三段,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2、出示:你想,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①换成陈述句的形式说说句意。 ②口头填空。“黑洞洞”字面上的意思是( ) 含着的意思是( ) “碰壁”字面上的意思( ) 含着的意思是( ) ③小结:在旧社会,革命者和一些进步人士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 迫害,但他们都不屈不挠地斗争着。从这件事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具有(敢于斗争)的精神,说明他为(革命者、进步人士)想得多。 3、理解“恍然大悟” ①说说词语意思:一下子明白过来。 ②“我”到底有没有悟到伯父的话的意思呢?请说出理由。 ③为什么“我”没有真正“悟”到而说“恍然大悟”呢? ④分角色朗读第三段。 4、迁移运用。 (1)说出第二、三段在写法上的不同。(叙述为主、以对话描写为主) (2)通过比较找出第三段中写对话的特点。 ①师改文中的对话为:XX说……XX说……XX说…… ②比较老师说的与文中写的哪段好?为什么? ③反馈,板书:结合神态、动作 不同形式交替 ④不同形式交替写时,标点有什么变化? ⑤对话在格式上有什么特点?(分节写语言) ⑥小结:第三段写对话的特点: 结合神态动作 不同形式交替 注意标点变化 分节写语言 5、指导写对话。 ①根据第二段的内容,四人小组讨论对话的内容。(怎样教育?送书时说些什么?……) ②小组代表交流,评议对话内容是否符合要求。 ③学第三段的表达形式把对话的内容写下来。 三、启发想象讲读第四段。 1、自由读,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当时离伯父家门口不远的地 方看到的情况。(随机理解“呻吟”、“淌了一滩血”、“饱经风霜”) 2、面对伤势严重的车夫,鲁迅先生和作者的爸爸是怎样做的?让学生看图,读课文,圈出有关动词,谈谈有什么体会,做上批注。 指导朗读。 点拨升华:对车夫的关心,其实就是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同情。因为车夫仅是他们中的一员。 3、伯父又掏出一些钱给他,叫他在家里休养几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4、作者看到这幅情景,是怎样想的?(引读)这是作者的想法,也是向伯父提出的疑问,伯父的回答,作者记不清了,只记得——(接读) ①为什么表情由“慈祥愉快”变为“严肃”? (鲁迅先生是个爱憎分明的人,爱与恨在这儿得到统一,爱人民,恨给人民带来苦难的旧社会黑暗势力。) ②为什么最后深深叹了一口气? (同情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对旧社会黑暗势力的不满和无奈。) 指导朗读。 小结。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第五、一段,体会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理解“爱 戴”、“惊异”等词的意思。朗读好第一、五段。 2、总结全文,深化认识。 教学过程: 一、引读第五段。 1、伯父家的女佣阿三跟“我”谈起伯父生前的事情,她—(接 读)可见鲁迅是个怎样的人?这又一次体现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正由于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才深受人们的(爱戴)。 2、比较第四、五段写法上的不同点。 ①第四段侧重于人物动作神态描写来突出人物的性格。 ②第五段以他人转述侧重描写的方法来突出人物的性格。 ③小结:在以后的写作中,这两种写作方式要学着运用。 三、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思考:“我”在伯父的追悼会上产生了什么疑问? 2、出示: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 的爱戴? (1)课文怎样具体地写出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A、边读边圈出有关重点词句,反馈交流。 B、指导朗读:许多人都来追悼他……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各色各样的人都有…… (2)“我”为什么会产生这个疑问? 理解:……我年纪小,根本不知道鲁迅是谁,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 A、那是因为:我年纪小,只知道他是伯父,不知道伯父的姓和名;鲁迅是笔名,是作为一个伟大文学家的名字,小孩子自然不知道。 B、指导朗读。 3、指导读好第一段。你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读这段话的? 小周晔之所以伤心,最主要的是疼她的伯父如今静静地躺在万 国殡仪馆的礼堂里,再也不会跟自己见面、说话,像爸爸一样关心自己了。(指名读、评议、齐读) 二、总结全文。 1、根据板书,造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子。 2、总结。强调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本课的写作方法。 资料提供者:
|
·小学语文课件下载
| |||
『 ![]() ![]() ![]() ![]() | ||||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