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抓住重点词句,进一步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 3、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分清文章主次。 2、难点: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到有关图片和预习资料,师准备双龙洞景点课件 教学流程预设: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了作者先写了路上的景色。 2、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路上的景色怎样?。(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 3、沿途的景色如此迷人,洞中的景物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领略,好吗? 二、品读课文,感悟特点 (一)扣词句,抓特点——学习“洞口、外洞”。 过渡:路上景色如画,但我们目的地不在这里,我们目的地在双龙洞。 1. 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洞口”片断) 2. 到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很有气势。谁能说说“突兀森郁”是什么样的景象?同桌之间可以交流,也可以查字典。 3.找出描写外洞特点的句子. "走进去......一定不觉得拥挤" 反复读这句话,用一个词总结其特点.板书:(大) (二) 入情境,悟特点——学习“孔隙”。 过渡:参观完了外洞,顺着泉源,我们来到了洞的孔隙。 1. 请两位同学前去探探路。这两位同学怎么去? 2. 小船怎样进出孔隙呢?(师生齐读“船两头系着绳 子……船就出来”)请看录像,小船是怎样进出孔隙的。从录像中,可以看出什么特点?(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孔隙”片断,配录音介绍。) 3、做演示:拿出纸制的低矮窄小的孔隙、小船,演示进洞过程,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 4、让两个学生上讲台做演示实验。模拟作者的动作,想象作者是怎样进孔隙的,体验作者当时的心情。 5、分组朗读,读出好奇、紧张的心情,看哪一组读得最好。(教师指导朗读) (三) 驰聘想象,分析特点——学习“内洞”。 过渡:仰卧小船进孔隙,行了两三丈水程,我们就到了内洞。 1. 学到这里,大家知道双龙洞里的“双龙”其实是什么吗?(学生踊跃发言) 2. 游览过溶洞的同学见到过石钟乳、石笋,谁能给我们讲解一下石钟乳和石笋是怎样形成的?没有游览过溶洞的同学也别遗憾,老师这就带你们观看石钟乳、石笋。能不能想象一下这些石钟乳、石笋的形状,愿想什么就想什么,给它们取上名字好不好?(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内洞”片断,呈现一些千奇百怪、颜色各异的石钟乳、石笋的图片,让学生畅所欲言。) 3. 默读,想想“内洞”有什么特点。(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师生概括。) (四)探究讨论,感悟方法——学习“出洞” 1、提出问题:为什么进洞写得详细,出洞只用一句话交代? 2、读文思考,交流。 出洞的方法和进洞的方法是一样的,如果把出洞经过写出来,文章就显得重复累赘了。 三、总结全文,理清文章主次 (一) 找“向导”,拟顺序。 1. 课文里有一个“向导”陪着我们一路游玩过来,大家知道它是谁吗?(引导学生从泉水着眼,再拟游踪。).找出描写泉水的句子,研究泉水的流经,体会作者的构思之妙 2. 做个小练习,把溪流的走向填下来。(教师点击课件中“溪流走向”)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深黑的石洞) 3. 这个“向导”不仅陪着我们,一路上也陪着作者,想想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 (教师点击课件中的“游览线路”。)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深黑的石洞) 作者进洞游览顺序与溪流走向相反,出洞游览顺序与溪流走向相同。以溪流走向为起点,再拟游览顺序,使学生对作者“溪水流向、景点转移”的写作顺序有清醒认识。 (二)看板书,拟主次。 作者浏览了好几处景点,你觉得哪一处写得比较具体,为什么? (三)当导游,说景点。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介绍给大家。 四、拓展延伸, 1.给文中的几个景点的某一处写一导游词. 2 背诵,并仿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附:板书 8、 记金华的双龙洞 (按游览顺序写) 洞口 外 洞 孔 隙 内 洞 (宽) (大) (窄矮险) (黑奇大) 入山 (山色水声) 金华 罗甸 资料提供者:吴桂月
|
·小学语文课件下载
| |||
『 ![]() ![]() ![]() ![]() | ||||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