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课堂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摘要:每篇文章都有打动心灵的力量,都充满着丰富的情感,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在教学中我们要发掘文章中的情感,努力做到以情动人。我们的课堂需要情感,特别是语文课堂。有情感有温度的课堂才更生动,才是真正有魅力有希望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语文  魅力  情感课堂 

 

    如果把世界上所有的文学作品比作海洋的话,那么选入教科书的文章就是大海中最美丽的浪花。每篇文章都有打动心灵的力量,都充满着丰富的情感,在欣赏和品味中,每个人都会得到成长和进步。当学生时,我曾痴迷于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无穷魅力,尽情体验着书中的丰富多彩;做老师时,我渴求着把学生领进这片广阔的海洋,让他们尽情地品读经典、感悟人生、增长知识、丰富情感。语文课堂的魅力就在于它包含的丰富的情感,在教学中我努力发掘文章中的情感,努力做到以情动人,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情感课堂”。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多种方式动之以情,实现师生之间思想的交流和情感的共鸣,从而取得语文课堂教学的优质和高效。新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打造别具一格的有温度的“情感课堂”呢?

    首先,老师要借助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语文教材本身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充满着各具特色的“美”。例如写景的文章包含的是自然风光的美,写人的文章包含的是情感道德的美,在此不一一列举。作者的情感、意愿,乃至整个心灵都寄托在他们所描写的形象之中,如《丰碑》《桥》《诚实的孩子》等课文蕴涵着道德的美感,《草原》《桂林山水》等课文包含着自然风光的美感。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适当方法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使他们如临其境,如听其声,如见其人,从而通过形象思维来感知、感悟文章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当作者刻画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情感也就随之而产生了,他们的情感伴随着教学活动,与作者同喜同悲,并感受到作者笔下人物的美好品质,在脑海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意境。

    例如,在学习《穷人》一课时,在我的引导下,同学们步步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 容: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大海上波浪滔天。都快半夜了,打渔的丈夫还没有回来,为了孩子们能吃上饭,丈夫简直拼上了命。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桑娜感到心惊肉跳。但她还牵挂着生病的邻居——西蒙。去看望西蒙时,发现她已经死了,两个可怜的孩子在睡梦中成了孤儿。桑娜把两个孩子抱到了自己家……这节课我饱含深情引领学生走进了桑娜的内心世界,同学们无不被桑娜善良美好的心灵打动了。这时,我放慢了节奏,让同学们闭上眼静静地体会那样一个狂风呼啸的夜晚,桑娜淳朴善良的举动和激烈而又矛盾的心理活动。再睁开眼时,我发现许多同学的眼里满含着泪珠。此时已无需多言,从泪光中我看到了同学们的成长,从泪光中我看到了情感的力量。还有很多的例子,在语文课堂上我们曾为中国申奥成功欢欣鼓舞,曾为中国人实现航天梦赞叹不已,也曾为卖火柴的小女孩留下过伤心的泪水……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主人公一起喜怒哀乐,实现情感的共鸣,那就是一种教学的成功。

    其次,老师要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波澜。儿童的情感很丰富,就像一个静静的湖面,只须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使它泛起粼粼波纹。在学习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浓浓的乡情”这组课文时,我先让学生回忆了童年时代的快乐生活,找回了渐渐远去的记忆,唤起了浓浓的的思乡之情,许多学生的眼里竟涌出了晶莹的泪花。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波澜之后进入了本单元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抓住感人情节,通过多媒体课件、录音、幻灯、挂图等灵活地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观看多媒体课件:先欣赏屏幕上波浪翻滚、气势雄伟的辽阔大海,水平如镜、和风拂柳的美丽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感受自然之美。然后教师激情告白:“同学们,大海、西湖水美,泰山、香山山美,但都无法与桂林山水相比,桂林山水不但山美、水美,而且奇山围绕碧水,碧水倒映奇山,山水交融充满诗情画意,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把桂林山水这幅画点缀得更美,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体验,激活了同学们的情感。又如在教学《草原》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现文中优美的草原风光图:蔚蓝的天空,茫茫的绿色草原,洁白的羊群,柔和的色彩,栩栩如生的场面,充满着诗情画意,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再配上课文的朗读录音,学生一边看一边听,学生入景、人情,仿佛身临其境。情景交融之中,学生驰骋想象,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望被调动起来了,情感的波澜也被掀起了,由此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大自然风光的无限美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

还有,老师还要努力发掘文章的语言魅力,让学生充分体验文章的情感。《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培养语感能力之重要。对于学生来说,悟性是一种潜在的智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运用语言,培养语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情感。那么如何发掘文章的语言魅力,让学生充分体验文章的情感呢?

    1、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情感。 

情感的激活需要感受,没有感受就没有情感。作者的情感寄寓于所描绘的形象中,只有引导学生去认识形象,感悟形象,在感悟形象中动情,在动情中抓住课文重点句子进行朗读,学生的情感才能与作者相通,学生才能体会到真正的情感。在教学课文《将相和》时,我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再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学生准确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读中学生逐步了解了蔺相如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和廉颇居功自傲但最终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征,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

    2、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在教学中,教师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都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情感。如果教师能按文章不同的基调,采用不同的朗读风格,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引领学生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与作品中人物一起喜怒哀乐,在意境中体验到真正的情感。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在范读“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的矫健身躯,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一句时,教师应用哀婉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去读,因为周总理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从此再也看不见了,从悲哀中回忆失去的欢乐,使人更加悲哀。让学生明白这样读的理由,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投入地朗读,从而让学生在听教师范读和自己的朗读中激发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又如《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抒情的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教师应该高亢激越地抒情,这样才能够读出韵味来,才能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深入体会文中的自然风光之美和中国语言文化之美。 

    3、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展开联想,升华情感 

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主要表现在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悟能力上,他们在看、听、读之中,就能凭借直觉和联想去体会,使抽象的文字化为真切的具体的画面,从而领悟语言文字的精妙。例如在讲《观潮》一课时,让学生边听边看配乐多媒体课件,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深情地朗读课文优美的词句,从而激起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再让学生闭着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丰富多彩的想象,然后引导学生把这些美好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样既使教学情景交融,学生的感情产生共鸣,得到升华,又锻炼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在一节节的语文课中,根据课文的思想内容,我或者用充满深情的语言感染着他们,让他们深刻领悟了语文的魅力;或者用幽默的语调让他们在轻松快乐中学到了知识;或者用诗意的语言把他们带到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中去。亲其师,信其道。渐渐地许多学生喜欢上了语文,喜欢上了我的课。有一位同学在给我的信中写到:“老师,我忘不了您对我们的无微不至;忘不了您课堂上的幽默风趣;忘不了您的善解人意;忘不了您的和蔼可亲;忘不了那一节节有情有义的语文课;永远忘不了您对我们的爱。”

总之,情感让语文充满活力,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情操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内涵,打动学生的心弦,点燃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让“情感”在教学中起到培养人、教育人的作用。每篇文章都充满了丰富的情感和无尽的美感,我们要准确而深刻地把握这一点,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有有声有色、有情有义。其实孩子们的心是很容易被打动的,只要你用心去做。我们的课堂需要情感,特别是语文课堂。有情感有温度的课堂才更生动,才是真正有魅力有希望的语文课堂!

 
资料提供者:刘东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课件下载
·小学语文视频下载
·小学语文备课中心
·小学语文试题下载
·小学语文教案下载
·小学数学试题下载
·小学数学课件下载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