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构建语文大厦的脊梁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材料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这语文知识的整体性、规律性。语文教学应力求遵循并体现这种规律。 在同一教学模块内向学生呈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求同寻异,以促进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词句、主旨、体裁、人物的比较。合理利用比较阅读法,不仅可以使知识系统化,而且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更可以提高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和写作水平。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规律  比较阅读   

 

    语文知识看似琐碎,其实在琐碎的下面有一条条清晰的脉络贯穿其间。这些脉络是构建语文大厦的脊梁。只要用心观察,就不难发现,课文与课文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年级之间的教学内容之间都有着内在联系,我们也体察得到,教材的编写者也都在努力地体现着这种联系。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也能体会到语文的整体性、规律性呢?答案是———运用比较教学法。

 正确运用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分清概念,提高分析鉴赏水平,从而获得规律性的认识。  而在如此繁杂的教学内容中,寻找恰当的比较点是教学的关键。 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比较。

    一、比词句  

    为了让学生较快的领会一些关键词句的妙处,教师可以对某些字词加以“改造”,引导学生在同与不同、似与不似之间去玩味、推敲,最终探究出文字的奥妙。

    例如,一个很经典的以比较法品诗句的例子:“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很多教师把它改成“春风又吹(过、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让学生通过反复推敲,体会“绿”字的妙用,都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其实不仅是诗,每篇课文都有类似的妙词妙语。在《巨人的花园》中,当巨人意识到自己的自私与冷漠唤来了寒冬,“于是,立刻拆除了围墙,把花园给了孩子们。”为了引导学生体会巨人的心理变化 ,不妨把“立刻”去掉,或换成“决定”“打算”。将删改之后的效果与原句的表达效果比较一下,“立刻”一次所表达的悔悟、急切之情自然显现。

    上面的例子是在一篇文章之内比较。不同篇目之间的词句更有可比之处。

    例如, 《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和《蒲柳人家》中的何大学问,同样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粗人, 面对金钱,“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  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而何大学问看见“有谁家揭不开锅,沿路上遇见老、弱、病、残,伸手九掏腰包,抓多少就给多少,也不点数”。 这 后一句的“掏 、抓”和前一句的“攥、舒、缩、揣”一比较,胡屠户的爱财又虚伪的个性暴露无遗,而何大学问仗义疏财、侠肝义胆的民间英雄形象也立刻树立起来。 

这种比词语的方法不仅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学习如何遣词造句,更能提高学生修改文章的兴趣,进而提高写作水平。

当然,这种有效的比较,往往是语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成果,看似信手拈来的比较句,其实是教师颇费心思得来的,它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对教材内容融会贯通。如果语文教师能把各自创造出来的妙比通过某种途径实现共享,那将是语文教学的一大幸事。

    二、 比主旨 

    有些文章,题材相近,主旨也相近。我们可以把这样的 的文章进行联系与比较。比如,解读《一面》的时候回头翻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解读《有的人》时,可以结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一面》,这种滚雪球式的教学, 使这一单元的教学呈现出整体性、连贯性。 鲁迅的形象越来越清晰、全面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的认识也就越加深刻。

有些文章,题材相同 ,但由于作家的创作意图不同,其思想和主题也就不同。例如,同样写雪,柳宗元的《江雪》又展现出一个不与世俗同污的蓑翁形象;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流露出与友人分别的恋恋不舍;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却借景抒情,高唱当代无产阶级英雄的赞歌。把这几篇文章进行比较,可以让学生更深切的理解文章思想内容,感受一材多用的妙趣,对于学生写作的审题立意、确定中心也大有益处。

    三、 比体裁。

    同一主题,可用不同的体裁表达,编者围绕每一单元的同一主题,编排了不同体裁的文章;而正是这些文章,共同折射出本单元的主题。虽然小学语文教学淡化体裁,但这种区别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爱国主义情怀为主题,《詹天佑》是人物小传,以人物事迹表现主题;《怀念母亲》是回忆散文,以真挚的情感表现主题,《彩色的翅膀》是小说,以曲折的情节、鲜明的人物表现主题;《中华少年》是诗歌,用缤纷的形象表现主题。这种比较,让学生感受异曲同工之妙: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能表情达意,形式不拘一格。

再如,同是反映战争的文章,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五篇课文是《新闻两则》、《芦花荡》、《蜡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亲爱的爸爸妈妈》。它们分别以新闻、小说、通讯、书信、报告文学的形式来展示战争。因为体裁不同,展示的侧重点也不同,文章分别从战争的指挥者、参与者、旁观者、受害者、评论者的角度来看战争,因而得以使学生全面、客观的认识战争、评价战争。 

体裁的比较还可以帮助学生根据不同的文章特色进行归纳、阅读、复习,同时也对学生写作重点的确定也有很大的启发。

    四、比人物 

    绝大多数文章都离不开人物,人物性格有相近的、有相反的。 我们可以将他们进行对比分析。这既能使学生加深印象,又能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在同一作品中的人物可以进行对比,如《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和智叟进行比较, 比出了愚公的决心与意志;不同作品中的人物也可以进行对比,如《范进中举》中的范进和《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进行比较,比出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下没落的读书人的可怜与可恨。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材中有如此多的比较点,因此,我们在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的同时,要让比较法走进我们的课堂。在比较中思考,在探究中构建,这样使教学更系统、更深入。

    当然,比较阅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进行比较探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以使比较阅读教学广而不漏,精而不偏。

    一、比较必须以熟悉文本为前提 。

    因为比较阅读应该是学生非常熟悉文本的情况下展开教学的,若学生不熟悉文本,又如何去比较,更谈不上探究了。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

    二、 比较点的确定是比较阅读教学的重难点

    比较阅读一般来说是针对两篇或两篇以上,在如此多的教学内容上,教师应当筛选,有取舍。不管是选择字词句为比较点,还是主题、体裁、人物为比较点,都要在课前进行充分的预设,为什么比、比什么、怎么比都是教师备课的要点。无论怎样比,都不能偏离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过程是建构和生成的过程,需要活教、活学

     教材只是一种静态的、潜在的资源,需要教师着意地去开发与创造,这样才能让教师、学生、文本进行有效地互动对话,这样整个教学过程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而充满了建构和生成。比较阅读的课堂是开放的,要在大开大合中求同或求异,因此,应转变教师指哪儿学生打哪儿的教学方式,大力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发现性自主学习。在这个思路指引下,教师的任务之一 是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根据需要,可以打破单元界限甚至年级界限;任务之二是引导学生比较、发现、质疑、解疑。而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比较、发现、质疑、解疑 ”的层层展开或步步深入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构建知识框架、编织知识网络的过程。

语文知识本来就是一个系统,种种规律贯穿期中。合理利用比较阅读教学法,不仅可以使这种规律呈现出来 ,而且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更可以提高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和写作水平。因此,让比较阅读走进语文课堂,会使新世纪语文课堂更加高效、更有活力。在比较阅读的课堂,师生共同领略的不再是一朵一朵的语言之花,而是一座美丽的语言花园。

 
资料提供者:张红玉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课件下载
·小学语文视频下载
·小学语文备课中心
·小学语文试题下载
·小学语文教案下载
·小学数学试题下载
·小学数学课件下载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