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一 教学目标; <弟子规》总叙中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里面有七个科目,即孝 悌 谨 信 爱众 亲仁 学文,前六项属于德育修养,后一项,即学文,属于智育修养。《弟子规》首先教育我们孝顺父母,恭敬兄长,继而教育我们把对父兄的孝敬扩大到社会,“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进而教育我们“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培养孩子的爱心,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反复诵读《弟子规》,把它当成个人反省的镜子和行为指南。 二 教学方法: 1 反复诵读,分章节重点;读,第一遍通读全文,第二遍读章节,第三遍读章节。 2 老师带读,学生跟读,接龙读、 听读等方法相结合。 3 创设古典音乐背景,适当穿插一个相关故事,每课时重点培养一个好习惯。 三 教学大纲: 课 时 选 段 故 事 汉 字 习惯养成 第一节 总训----如事兄 《虞舜孝亲》 亲 长者先 幼者后 第二节 朝起早----有勿悭 《朱元璋粗茶淡饭》 衣 对饮食 勿拣则 第三节 凡出言----增一辜 《负荆请罪》 言 过能改 归于无 第四节 凡是人----百事坏 伊尹辅政 爱 恩欲报 怨欲忘 第五节 不力行----可训致 范仲淹划粥 文 读看毕 还原处 四 课时安排: 五课时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静定训练; 小朋友,我们一起玩个游戏,好吗? 请大家像我这样叠好手,小腰挺直,轻轻地闭上眼睛,不能随意张开啊,跟随着优美宁静的音乐去远方旅行,轻轻地 静静地 有鸟语,有花香,有高山,有流水。看看你将会去哪儿呢/(师要引导孩子进入宁静的情境)音乐《空山鸟语》 二 听读全文一遍(听读机680) 三 师带读第一章节 四 师生齐读第一章节 五 师生合作接龙读第一章节 六 讲述一个故事:《虞顺孝亲》 七 弄清一个字的来历“亲” 以形象的图演示这个汉字由金文演变到楷 书,左边是“辛”字,古代表示受刑罚的犯人,右边表示只有至亲的人才可以去监狱探望,亲,至也。 八 教学延伸; 家长回家落实培养孩子“长者先,幼者后”的习惯。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1328年出生于安徽省钟离县太平乡孤庄村一个贫苦农家,当过小长工、小乞丐、小和尚,后参加叫红巾军的起义军。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勇敢,40岁成为明朝的开国之君明太祖。他登基后,下大力抓的两件事:一是发展生产,富国安民;二是稳定政局,严惩腐败。伟大领袖毛主席曾说过:“朱元璋是农民起义领袖,是应该肯定的。”下面记述其二三事,望对今人有所启示。 “四菜一汤”其首倡 “四菜一汤”相传为朱元璋首倡。1368年,朱元璋当上皇帝后,遇上天灾,各地粮食欠收,百姓生活十分困苦。可一些达官贵人却穷奢极欲,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出身贫苦、讨过饭的朱元璋,对此非常恼火,决心予以整治。一天,适逢皇后生日庆典,朱元璋趁众位大臣前来贺寿之机,有意摆出粗茶淡饭宴客,以此警示文武百官。第一道菜是炒萝卜,第二道菜是炒韭菜,再来两大碗青菜,最后是极普通的葱花豆腐汤,以此喻意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宴后,朱元璋当众宣布:“今后众卿请客,最多只能‘四菜一汤’,这次皇后的寿筵即是榜样,谁若违犯,严惩不贷。”从此“四菜一汤”的规矩便从宫内传到民间。 我们都知道公元前221年秦始王统一六国。那么在他之前,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时期,昭王执政五十六年,是历代秦君中在位期最长的一位。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昭王时代,昭王成功的外交策略和凌厉的军事打击,使秦疆域不断扩大,以至于六国之中几乎没有可以与之匹敌的,一次,昭王请赵国的惠文王上渑(mian)池(今河南渑池西)去跟他相会。赵惠文王怕被秦国扣留,不敢去。大将廉颇和蔺相如都认为要是不去,反倒叫秦国看不起。赵惠文王叫蔺相如跟着他一块儿去,叫廉颇辅助太子留在本国。 廉颇说:“这回大王上秦国去,是凶是吉谁也不敢断定。我想,在道上一去一来,加上两三天的会,至多也不过三十天工夫。要是过了三十天,大王还不回来,能不能把太子立为国君,好叫秦国死了心,不能要挟大王?”赵惠文王答应了。 到了约会的日期,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在渑池相会,喝酒、谈天。秦昭襄王才喝了几盅酒就要赵惠文王用瑟弹个曲儿给他快活快活。赵惠文王只得弹了个曲儿。秦昭襄王叫秦国的史官把这件事记下来,史官念着说:“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在渑池相会,赵王给秦王弹瑟。”蔺相如马上拿起一个瓦盆跑到秦昭襄王跟前说:“赵王请秦王敲瓦盆听。”见秦昭襄王不答应。蔺相如说:“大王如果不敲,在这儿五步之内,我就可以把我的血溅到大王身上去!” 秦昭襄王害怕了,只好拿起筷子来在瓦盆上敲了一下。蔺相如回头叫赵国的史官把这件事记下来,说:“某年某月某日,赵王和秦王在渑池相会,秦王给赵王敲瓦盆。”赵惠文王回到本国,正好是三十天工夫。他更加信任蔺相如,就拜他为相国,地位比大将廉颇还高。这可把廉颇气坏了。他气呼呼地对自己的门客们说:“我拚着命替赵国打仗,立了多少功劳!他呢,一个宦官手下的人,就仗着一张嘴,倒爬在我的头上来了!” 有人把这话传到蔺相如的耳朵里。蔺相如就装病,不去上朝。 有一天,蔺相如带着一对随从出去,老远就瞧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过来,连忙叫赶车的退到一边躲一躲,让廉颇的车马过去。这一来,可把他的门客和底下人都气坏了。他们对蔺相如说:“我们远离家乡,投奔在您的门下,是为了敬仰您。如今您和廉颇是同事,都躲躲藏藏的。我们只好跟您告辞了!”蔺相如说:“廉将军跟秦王哪一个势力大?”他们说:“那当然是秦国的势力大罗。”蔺相如说:“可是为了赵国,我敢在秦国当面责备他。秦国为什么不来侵犯赵国呢?还不是因为有咱们两人在吗!你们想想,是国家要紧呢,还是私人要紧呢?” 后来,赵国的名士虞(yú)卿把蔺相如对门客说的话对廉颇说了一遍。廉颇顿时无地自容,连忙作出受刑的准备,裸着上身,背着荆条跑到蔺相如的府里去请罪。他跪在蔺相如面前,羞愧地说:“相国您这么容让我,我实在没有脸来见您,请您处罚我。” 蔺相如连忙跪下,说:“老将军请起。您是为赵国出了大力的大功臣!您体谅我,我已经万分感激了,怎么还来给我赔错儿呢。” 从此,两个人做了好得没法再好的知心朋友。这就叫将相和。“负荆请罪”的成语也是从这个故事中来的。 中国的奴隶社会,是夏商周三个朝代,商汤消灭夏王朝后在3000诸侯的拥立下称王,宣告商王朝的建立,他从残暴的夏桀身上吸取教训。一心为老百姓做好事,赶走阿谀奉承的歼臣,重用忠心为国的大臣,商汤这一系列的举动深受各地诸侯的欢迎,使商朝日益兴旺起来。[2] 当时,商汤王重用了一个叫伊尹的人。伊尹是被卖到有莘xin国(今开封陈留一带)的奴隶,是被商汤的左相仲虺推荐给汤的。当时求贤若渴的汤,立即派人带着聘礼到有莘国去请伊尹,但有莘国的国君害怕伊尹被商国请回去后对自己不利,就找了个借口把伊尹抓了起来。[2] 商汤知道后十分失望,后来仲虺想了一个办法,建议汤向有莘国君求婚,让伊尹作为有莘国的陪嫁奴隶,和有莘国君的女儿一起到商国来。一切进行得很顺利,伊尹到了商国后,汤就封他为右相,和仲虺hui共同策划处理国家大事。[2] 2辅佐商汤到仲壬编辑 商汤仅在位13年,便离开了人世。商朝的王位继承制是兄终弟及,没有弟弟时才传位给儿子。经历五位皇帝,后来是商汤王的孙子太甲继位。1] 太甲继位,宰相伊尹辅政,伊尹一连写了3篇文章让太甲阅读, 教他学习怎样做一个好君主。其中一篇的题目是《肆命》,专门讲如何分清是非,对什么事情应当做,什么事情不应当做,都交代得清清楚楚;还有一篇叫《徂后》的文章,讲的是商汤之世的法律制度,教育太甲一定要遵照祖先制定的规矩行事,不能乱来。 太甲执政的头两年,遵照着祖宗的遗训,不敢违反。到了第三年,他就忘乎所以了,认为自己是一国之主,一切都应当自己说了算,不愿意让那个奴隶出身的宰相伊尹牵着鼻子走了。他由着自己的性子,不把伊尹和祖宗留下的法律制度放在眼里。他任意欺压百姓,强征暴敛,弄得老百姓喘不过气来。[1] 伊尹侍奉太甲,率领诸侯百官祭祀先王商汤,宣讲商汤的大功大德,告诫太甲重视天命,当好国君,遵守先王法典,太甲不闻不理。[4] 太甲变坏了,伊尹自然不肯容忍。伊尹对群臣说,嗣王这样就是不义,决不允许他的习惯随生性养成。[4] 他先是劝谏提醒太甲对自己的行为要多加检点。但是太甲一点也不听话,伊尹以国家利益为重,大胆地把太甲赶下台,放逐到商汤的坟墓所在的桐宫(今偃师老城东北)。在太甲被放逐期间,伊尹没有另立新王,自己暂时管理国家大事,亲自处理朝政。[1] 太甲被放逐到桐宫,早晚看到的是他祖父商汤的陵墓。商汤虽为商代开国之君,可坟墓却修得非常简陋,墓地上只修了一座低矮的宫室桐宫,供一年一度的祭祀之用。守墓人知道太甲是因为不守祖宗的制度,才被放逐到桐宫的,就每天给太甲讲述当年商汤创业的故事,以及商汤制订的种种规矩,教育太甲应当以自己的祖父为榜样,不要做败家子。太甲以祖父为镜子,仔细对照自己的所作所为,越来越觉得自己过去做得不对,就下决心痛改前非。他先是在桐宫这个小范围里把事情办好,还关心守墓老人,尽自己的最大能力,管理好祖父的陵园。[1] 三年过去了,太甲在桐宫的所作所为,早已有人报告给伊尹了。伊尹觉得年轻的太甲确实悔过自新了,便带领文武大臣,从桐宫迎接太甲回到亳都,郑重其事地把国家政权交还给他。太甲重新登上王位后,接受过去沉痛的教训,小心谨慎地遵照祖宗的规矩办事,在伊尹等大臣的协助下,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使商王朝这个奴隶制国家逐渐繁荣强大起来。 [1] 太甲死后,伊尹认为太甲能以失足为鉴,早朝晏罢,勤政惜民,遵循汤制,治国有方,商朝逐渐繁荣,不失为一代明君。因此尊太甲为“中宗”。据说伊尹活了一百余岁,卒于太甲之子沃丁八年,死时大雾三日,沃丁葬以天子之礼,还作了一篇文献《沃丁》赞颂伊尹的功德。[4] 北宋大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曾给后人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受到了人们的赞誉。可是他幼年却很不幸,出身贫寒,无力上学,只好跑到寺院中的一间僧房中去读书。 在寺庙读书期间,他将自己关在屋内,足不出户,手不释卷,读书通宵达旦。 由于家贫,生活得也十分艰苦。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冻后,用刀划成四块,早上吃二块,晚上再吃二块,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生活如此艰苦,但他毫无怨言,专心于自己的读书学习。 后来,范仲淹的一个同学看到范仲淹的生活如此艰苦仍好学不辍,就回家告诉了父亲。同学的父亲听说后,被范仲淹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也深深同情范仲淹的贫穷处境,于是吩咐家人做了一些鱼肉等好吃的东西,叫儿子带给了范仲淹。 那个同学将做好的鱼肉送给范仲淹,说:“这是我父亲叫我送给你的,赶快趁热吃吧!” 范仲淹回答说:“不!我怎么能够接受你的东西呢?还是带回去吧!” 那个同学以为范仲淹不好意思接受而推辞,连忙放下东西,就回家去了。 过了几天,那个同学又来到范仲淹的住所,发现上次给他送的好吃的东西丝毫未动,已经变坏了。就责备范仲淹说:“看,叫你吃你不吃,东西都变坏了,你为什么不吃呢?” 范仲淹回答说:“并不是我不想吃,只是我已经过惯了艰苦的生活,如果吃了这些美味佳肴,以后再过这种艰苦的生活就不习惯了,所以我就没有吃。感谢你父亲的一片好意。” 那个同学回家,将范仲淹的话如实告诉了他父亲。他父亲夸奖说:“真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日后必定大有作为呀!” 范仲淹正是凭着“断齑ji画粥”这股苦读的劲头,最后终于成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资料提供者:刘艳
|
·小学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