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朝阳小学 晏俊明 《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课标本第七册中的一篇课文。叶圣陶先生在这篇课文中,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过程。特别是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脚”,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而且通过一系列的动词,清楚明白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最后写了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爬山虎的实物,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从而理解爬山虎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过程,了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不同结果,以及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一、自主发现 1.师: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夏天爬满了墙壁,能遮挡阳光,室内会感觉很凉爽。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爬山虎是什么样子的吗? 2.师:将五份爬山虎实物,分发给五名学生。 生:自动组合成五个小组,自由观察。 「评:好奇心的驱使,无疑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自觉地进入学习的情景之中。探求知识的欲望,在教师别具一格的新课导入中启动、点燃。这一环节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注重激发好奇心。」 3.师:同学们,你发现了什么? 生1:爬山虎有脚,是细丝状的。 生2:爬山虎的脚长在叶柄的反面。 生3:爬山虎的叶子,有的是嫩红的,有的是绿色的。 生4:老师,我发现爬山虎有些枯萎。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它确实有些枯萎了,因为老师前天就把它采回来了。 「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在这里教师并没有认为学生说错了,而是进行了肯定,尊重了学生个体的感悟,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不仅没有被抹杀,反而更加坚定。」 师:谁还发现了什么? 生5:我发现爬山虎的茎上,长叶柄的反面,有的地方有脚,有的地方没有脚。(生指着爬山虎实物上的一段) 总评:乡村小学条件有限,但教师却利用农村的便利,凭借实物,使学生摆脱了“虚”的感觉,有实在感,学生觉得此时的学习离自己是那样的近。让学生自由观察,自主发现,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点燃了学习的兴趣之火,学生看得仔细,并且乐意去观察。这里没有教师的鼓动,学生完全处在自发的、潜意识的学习活动中,教学活动恰当的运用了儿童的好奇心理,学生在好奇中有所发现,在好奇中有所收获。 二、引导发现 1.师: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呢? 生:边读课文相关内容,边动笔画重点句子。 生:爬山虎的脚先是触着墙的,然后细丝的头上就变成了小圆片巴住墙,并由直变弯,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2.师:对,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假设黑板就是一堵墙,这就是爬山虎的一根茎(画茎),这就是嫩叶(画叶),这就是爬山虎的脚(教师用手贴在画的叶柄处)。 师用动作演示。边演示爬山虎如何爬,边口述相关内容。 3.生1:演示爬山虎如何爬。 师:爬山虎是怎样向高处爬的呢? 生2:演示爬山虎向高处爬的情景。 「评:教师的演为学生做示范,学生的演便于反馈对知识的掌握。把“讲”融入“演”中,以演反馈点拨。」 4.师:爬山虎不像人和动物那样用脚交替行走,而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往左、往右爬满了整个墙面。 总评:由读一读到演一演,教师引导学生对重点、难点的探究,方法得当恰到好处。难题就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迎刃而解。“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乡村小学不可能进行动画课件演示。然而却教师采用态势语,化解了教学设施的缺乏。得体的态势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时无声胜有声”,借助无声的态势语,学生对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情景,见于眼,明于心。 三、披文顿悟 1.生:为什么爬山虎有的地方有脚,而有的地方没有脚呢? 师: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得读一读课文第5自然段。 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评:语文阅读强调文本对话,所以阅读教学离不开课本。离开课本,夸夸其谈的阅读教学只能是空中楼阁。教师深知这一点,因此,他引导学生回到课文中,去寻求问题的解决。」 2.生1:有脚的地方是因为它触着了墙,没有脚的地方是因为它没有触着墙。 生2:触着墙的地方,牢固地巴在墙上,没有触着墙的地方便枯萎了。 总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程标准中这一新的理念,得到了贯彻和实施。整节课教师没有去包办代替,独占课堂,而是摆正自己的位置,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教学因学生而延伸,课堂因学生而富有生气,而语文课堂也因学生而精彩。 资料提供者:晏俊明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四年级上学期教学论文
|
·小学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