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15-05-17 手机版 | ||||
教材简析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大戈壁的列车上,一位父亲与他的孩子们的对话,父亲望着窗外的白杨,借助白杨,热情讴歌了祖国边疆的建设者们,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这篇文章首先从孩子们对白杨树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树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爸爸借助白杨表明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同时也希望他的孩子们能够成为祖国边疆的建设者。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设计理念 整篇文章清新流畅自然,行文之中人物描写非常传神,语言描写及神态的刻画,符合人物的特点,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波澜。教学中,在把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同时,体会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的特点。并理解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意寓含蓄、心境悠远的人物展现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西部建设的资料;了解戈壁的特点;白杨树的生长特点。 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激趣引题 出示矛盾《白杨礼赞》中的一段描写白杨的话。 师:同学们,前两天我读到一篇很美的散文,就赶紧记下来了,这会读给大家听听。 学生看短文,老师朗诵。 师:听了这段描写,你有什么感受? 生谈感受。 师:这段话就是出自文学家矛盾的《白杨礼赞》,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陶铸先生的《白杨》。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学习生字生词 1.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 出示词语:清晰 新疆 陷入 这组词你觉得该注意什么?课件(易写错的地方变色) 戈壁 茫茫 浑黄一体 读了这组词你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高大挺秀 坚强 生根发芽 看到这几个词你又想到什么? 2.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 三、细读品味 了解白杨的特点 1浏览课文,找出介绍白杨树特点的句子。 (1)每隔几分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2)“你看那树多高!” (3)“你看它多直!” (4)“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2体会特点。 (1)出示:每隔几分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师:自己读读这句,白杨树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生谈印象,高大挺秀。 (3)怎么理解的“高大挺秀”?换成“高大挺拔”行吗?(出示对比句) 每隔几分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每隔几分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拔的身影。 (4)为什么在这用“高大挺秀”,究竟秀美在哪? (出示第一段)感受白杨树生长的环境。 理解感悟秀美体现在:自身——高大挺拔,生命力强。 环境中——于茫茫戈壁更衬托它的美 (5)感悟朗读。 (6)体会爸爸说的话。(出示) 第一句:体会白杨直,高大。 第二句:抓住“哪儿……哪儿”体会白杨树生命力强。 (1)想象一下可能有哪些地方需要它?学生想象 (2)出示: 阳光明媚的学校需要它,它就在学校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 )的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戈壁滩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 )需要它,它就在( )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第三句:从“不管……不管……总”体会白杨坚强不屈。 (1)对比读,体会出什么?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遇到风沙还是雨雪,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2)暴雨倾泻时,白杨_______________ 烈日曝晒时,白杨_______________ 天灾虫害侵袭时,白杨_______________ (3)此时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生谈。把你想说的告诉它吧,指导朗读。 四、体会神态变化,感悟心声 (1)爸爸仅仅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吗?他要表白自己怎样的心呢?学习第13 至15 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 通过三个“只知道”体会爸爸看见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是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向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出示: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可是他们不知道——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可是他们不知道——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可是他们不知道—— 他们不知道,同学们知道吗? 学生通过理解,体会爸爸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心愿。 (结合背景资料,体会当时新疆条件艰苦,边疆建设者的伟大) 五、再现希望,体会写法 1.学习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师: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爸爸的神态还发生变化了呢? (出示最后一段)“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的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身边,几棵小树正在迎风成长起来” 2.师:爸爸又陷入沉思,此时他可能会想什么呢? 3.师:他的嘴角为什么又会浮起一丝微笑呢? 4.理解最后一句含义深刻的句子。 (1)高大的白杨指爸爸自己,身边的几棵小树即指他的孩子们。 (2)爸爸希望他的孩子也能扎根边疆,成为边疆的建设者。边疆建设后继有人,爸爸欣慰的笑了。 (3)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新疆有了巨大变化,现在也是一片繁华景象。(出示图片,感受新疆的变化) 六、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师:看来,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做无私的奉献。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通过写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特点,表达爸爸要像白杨树一样坚强,要和自己的儿女一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心愿,这样的写法就叫做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篇目,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文章,让学生在课下阅读,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资料提供者:张云磊
|
·小学语文课件下载
| |||
『 ![]() ![]() ![]() ![]() | ||||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