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堂教学实录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课堂实录 2016-09-06 手机版 | ||||
执教者:熊海滨(特级教师) 整理与评析:蒋黎黎(富溪中心学校) 教学目标: 1、 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 渗透理解重点词句含义的方法,在质疑问难中、在情境体验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积累优美的语言。 3、 初步了解作者,了解德国的风情特点,激发学生了解不同地域民族风情特点的兴趣。 教学流程: 师生互相认识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考考大家的知识面广不广。先猜一个国家,我有三个提示:它是足球强国。 生:巴西 师:它是个爱花的民族。 生:德国 师:不一定啊,爱花的民族很多。号称郁金香之国是哪儿? 生:荷兰 师:第三个提示。出示课件(贝多芬简介) 生:是德国。贝多芬是德国人。 师:出示课件(德国最美的城市——哥廷根)。再来猜一个人。第一个提示:他是一个可敬的老人;第二,他是2006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第三,他被称为“国学大师”。他是谁? 生:季羡林 师:对季羡林有哪些了解?(生自由谈) 师:我们曾经学过一篇和他有关的文章叫—— 生:《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师:季羡林老人与德国有一段不解之缘。他留学德国十年,住在哥廷根这个小镇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欣赏异国风情。 二、板书课题,整体感知 师:看老师写课题,自己试着读一读。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 生:为什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呢? 师:带着你的想法再读课题。(师范读课题,生齐读。) 师: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思考:德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一两个词概括出来,可以写在文章空白处。(学生自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师:德国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那里的景色怎样?不能用文中的词。 生:五彩缤纷 生:难忘 生:丰富多彩 生:独特 生:美丽的大花园 生:靓丽 生:花枝招展(让生板书在黑板上。) 师:对德国的人或风俗习惯又有什么印象? 生:替人着想 生:分享快乐 生:大方 生:爱花 生:助人为乐 生:热心 生:勤劳 生:好客 三、聚焦“奇丽”,感悟景美 师:让我们来细细品味德国的美景。集中描写德国景色最美的是哪个自然段? 生:第三段 师:静静地默读,画出你认为写得很美的词句,并在旁边写出你的感受。(生默读勾画。) 师:交流你觉得很美的句子。 生:“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哪儿美了?哪些词让你觉得美? 师:读读这个词。(生齐读。) 师:什么意思? 生:从字面上看,花团锦簇就是许多花围绕在一起,姹紫嫣红就是花的颜色很漂亮,有紫的有红的。 师:非常欣赏你说的从字面上看。这也是理解生词的好方法。“姹”和“嫣”你发现了什么? [评:渗透理解生词的方法] 生:都是女字旁 师:由女字旁你又想到了什么?出示课件(四大美女图)你对她们有哪些了解? 师: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就是形容她们的。这两个词又有什么不同吗? 生:一个讲花色鲜艳,一个讲花多。(课件出示两幅花图。) 师:看看你选择它们当中的哪个词来分别形容这两幅图。 生:第一个花团锦簇。第二个姹紫嫣红。(此处学生有分歧) [评:这两个词虽然词义不同,运用时却不能强行分割开,完全可以综合在一起使用。] 师:闭上眼睛想象,你仿佛看见了什么?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反复激情渲染) 生:闭上眼想象画面。 师: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带着你的感受读这句话。 师:家家户户都是花团锦簇,那是什么场景?季羡林先生这样写道:“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课件出示该句)读——生读该句 师:你觉得哪个词最美?对哪个词有感受? 生:花的海洋。 师:你看到了什么颜色什么样的花?(生自由谈) 师:那么多品种,那么多的颜色,那么多的数量,课文中用了一个词—— 生:应接不暇 师:阳台的窗子高高低低,街道有高有低,起起伏伏,就像海洋里的波浪。 如果这条街有100米长,这花海就有——生:100米长 师:如果这条街有1里长,这花海就有——生:1里长 师:如果这条街有100里长,这花海就有——生:100里长 师:如果这条街一望无际,这花海就——生:一望无际 师:带着感受一起读这句话(生读) 师:“山阴道”你是怎么理解的?(课件出示“山阴道”图片,配乐)(激情解说) (课件出示 “山阴道”——《世说新语》典故: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是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 )(课件出示德国哥廷根街上视频) 师:你走在这条街上,是什么心情? 生:开心,美的享受 师:带着这样一种心情齐读这两句话。(生读得声音高亢。) 师:季老的文字如同一杯茶,读得淡些。试着背一背这两句话。(生背诵(配轻音乐) 四、关注“奇特”,感受人美 师:哪个自然段写了人? 生:第三自然段后几句 生:第二段:“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师:(板书“脊梁”)指导识记,用顺口溜识记“像人长双翅,展翅奔月球。全靠人背上,有根硬骨头”。 生跟念顺口溜 师:脊梁在哪儿呢?花的脊梁在哪儿?(出示一朵花,让生指花的脊梁) [评:“脊梁”一词学生理解起来应该不算困难,出示实物理解没有必要] 师:“莞尔一笑”什么意思?“莞”有两种读音,在这念莞(wǎn),还有东莞念莞(guǎn)。 形容熊老师的笑能不能用这个词呢?不能。一般用来形容女性的。让我们来认识这位女房东“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得吧!”—— 生:“正是这样”。 师:怎么没有“莞尔一笑”?我还问了我的老师:“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得吧!”——生:“正是这样”。 师:我走在德国的街道上,问一位陌生人:“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得吧!”——生:“正是这样”。 五、联系实际,突破难点 师:他们都是这样做的,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季羡林先生写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生: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 师:课文中有没有写出这句话的意思? 生:“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呢?举个例子说说。(生自由说。) 师:有这样一个故事:德国有个公园,每天2万人进去游玩。但是地上没有留下一片垃圾。公园里繁花似锦,果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苹果,但是谁也没有摘。(指生回答)小女孩,这么漂亮的花,你怎么不摘一朵呀? 生:因为这花是大家的,人人都可以看。 师:小男孩,这么大的红苹果,你怎么不摘一个吃啊? 生:因为这是大家的苹果,不能摘。 师: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发了三篇阅读材料,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生:材料一让我觉得德国人做事认真。 生:材料二让我觉得德国的女人很勤劳,爱清洁。 生:材料三中德国人在国家处在无政府状态下也不违章砍伐无记号的树。 师:这些花、、树、街道,它们还代表了什么?这是一种境界:—— 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男生读第二段,女生读第三段。(生读书)(课件出示词语,学生齐读) 六、读写结合,总结全文 师:1935年,季羡林去德国求学,1980年季羡林第二次来到德国,他依然感叹道:“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同学们,一别35年,德国会有哪些变化呢?(生自由谈。) 师:没有改变的是什么?(课件出示:诗句填充题)用书上的词语填起来。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家家户户依然—— 临街的窗户依然—— 迎接我们的女主人依然—— 这境界依然—— 这境界就是—— (指名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对德国的感受用了这么多的词,季老先生也用了两个词。他说德国的景色——生:奇丽 师:德国这个民族——生:奇特(师板书这两个词) 七、质疑结尾,延伸课外 师:这奇丽的景色、这奇特的民族让季老感慨万千,他在文章结尾留下了这样的句子:“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季老先生很爱做梦。(课件出示《留德十年》书中有关做梦的句子) 谈谈你的体会。(推荐阅读《留德十年》)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脊 梁 奇丽 五彩缤纷 替人着想 奇特 难忘 分享快乐 丰富多彩 大方 独特 爱花 美丽的大花园 助人为乐 靓丽 热心 花枝招展 好客 评析:听了熊老师的这堂课,收获比较多。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品位的地方: 一、导入设计巧妙。 以猜谜的方式导入,学生非常感兴趣。并且教师设计的谜语一个是猜德国,一个是猜季羡林老先生,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引入课文的学习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教师课前备课充分,研读课文下了很大的功夫,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包括写作背景以及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其他资料。例如对“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的理解,补充了“四大美女”的资料。对“山阴道上”的理解,挖掘的比较深,补充了《世说新语》中的典故。课结尾处对“梦”的解读也比较深入。还有课前发给学生自读的三份阅读材料,让学生对德国有了全面立体的印象。应该说每一位语文老师在上每篇课文之前,都应该花大力气在文本的研读上。不仅要研读课文,还要了解写作背景,甚至作者的写作风格以及他的其他作品,还有与文本内容相关的其他资料。这样,教师才能全面把握课文。 三、教师的教学语言充满激情,语调不急不缓。 四、教学中几处处理课文的方法也值得借鉴。 比如用填充诗歌的方式让学生积累并运用语言,同时对整篇课文的内容做了一个总结。补充一个德国公园花、苹果无人摘的故事,让学生扮演角色,师生对话,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个主题。 两点思考: 一、熊老师这节课拓展资料使用较多。 高林生老师说过:拓展时要思考几个问题:1、与主要目标的关联度。2、考虑具体学情的契合度,即考虑学生能否接受。3、课堂时空的可融度。4、课堂教学的实效度。 “姹紫嫣红”、“花团锦簇”这两个词,学生从字面来理解已经很不错。教师出示的“四大美女图”对帮助理解这两个词作用不大,甚至有些冲淡课文的学习。所以我认为这个拓展无意义。理解“山阴道”,教师先让学生想象,课件出示“林荫”美景,学生的感受应该很丰富了。接下来补充的《世说新语》典故,学生理解了多少?一堂课40分钟,我们不可能将所搜集到的所有资料所有信息全部都给学生。我们应该学会取舍,选择那些最有效的,与课文学习紧密相关的内容教给学生。拓展要适度,不能喧宾夺主。当然在教给学生之前得确认资料的准确性。 二、这堂课还引起了我对一节好的语文课的思考。 到底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好的语文课?是课堂上老师才华出众,还是学生表现精彩?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教师的才华、学识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精彩。我们的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是指导者、引领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倘若他们表现精彩,收获颇多,教学才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于朴实中见伟大,薛法根老师的课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 资料提供者: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