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堂实录(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课堂实录 2017-02-17 手机版 | ||||
合展小学 申忠艳 一、导入:同学们,请看老师写的这个“志”字,上“士”下“心”。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或是有一定知识技能的人才能称为“士”。而“志”就是“士”经过用心思考立下的志向。(板书:立志)。能说说你小时候立下的志向吗? 生:我从小就有一个梦想,长大要当一个医生,给病人治病。 生:我想当画家,画出许多美丽的画。 生:我要当建筑师,建出漂亮的房子…… 很好,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少年周恩来的立志故事(幻灯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齐读课题。 崛起是什么意思?(兴起)连起来说一说什么意思。 生: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 生:为中华的强大而读书。 师:,同学们,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这个志向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进一步了解。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二、积累词语,学习概括三件事的方法 1.认读词语 师:这篇课文中有许多四字词语,请大家多读几遍,先记住它们,积累起来,在平时习作中争取用上。 学生们自由练习读词,然后老师请同学们开火车读,接着全班齐读,加强巩固。 师:四字词语大家读得很好,还有些词串,未必是四个字的,但也很值得我们积累,请同学们读一读。 幻灯片出示: 打破砂锅问到底 清晰而坚定 学生练习读词。 师:词语读得很正确,希望这些词语也能出现在你的习作中。 2.学习概括的方法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是少年周恩来立志的故事,整个大故事中又带着三个小故事,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写了哪三件事?(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概括小标题。) 第一件事 生:伯父接周恩来时,指着一片繁华的地方说,没事可不要到那地方玩哟,惹出麻烦来没地方说理去。 师板书 “耳闻中华不振” 第二件事 生:周恩来和同学去租界,看见巡警去门前一个妇女在哭诉,她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压死了,巡警不但不帮助中国人还训斥中国妇女,由此,周恩来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师板书“目睹中华不振” 第三件事 生:在选修课上,周恩来回答魏校长的问题,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板书“立志振兴中华” 师:大家看看、比比,和你们的概括有什么不同 生:老师的概括,比我们的字数少。 生:老师概括的比我们的简练。 投影出示:语言简洁 师:除了这一点,还有吗?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有概括中有“中华不振”,“立志振兴中华”。 师:对呀,这振兴中华就是本文的关键点,也是课文的重点。所以,概括的时候,要抓住重点。 师:教师指着大屏幕说,这是概括小标题的方法,概括小标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生读:语言简洁,抓住重点) 师:教师指着板书说,请同学们把这几个小标题再读一读,记在心里,慢慢学习概括的方法。(学生读:耳闻中华不振,目睹中华不振,立志振兴中华) 三、感受中华不振 师:从耳闻中华不振,到目睹中华不振,让少年周恩来立下志向振兴中华。看来“中华不振”给少年周恩来内心以极大的触动,那么到底中华如何不振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中华不振的句子,谈谈感受。 1.投影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中华不振的句子,谈谈感受。 学生在自学提示的指引下,开始阅读文本。 2.交流读书感悟 生: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投影出示句子。) 生:洋人轧死中国人还得意洋洋。 生:中国巡警不帮中国人,还训斥妇女 生: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妇女 师:孩子们,由此,你们体会到了什么?(生:中华不振)这段文字在语言表达上有一个特点。为了便于大家发现,老师将这段话分成三个句子。大家读一读,看你发现了什么? 投影出示句子: 1.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 2. 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替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顿。 3.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的租借地里,谁又干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个不幸的妇女。 生:中国妇女在哭诉,洋人却得意洋洋。 师:是的,一个哭诉,而另一个却得意洋洋,这是什么写法? 生:这是对比的写法。 师:对,你很善于思考。说对了,那么,你从“哭诉”和“得意洋洋”中感受到什么? 生:哭诉说明了很伤心,而得意洋洋却是心情非常高兴。一个难过一个高兴,我体会到中华不振。 师:你能读一下吗这句话吗?(生:声情并茂地读第一句。) 看来对比的写法让你产生了强烈的感受。请同学们分别读读第2、3句,找出对比词,谈谈你的感受? 生:第2句我从“撑腰”和“训斥”中感受到中华不振。本来中国巡警应当帮中国人惩处肇事的洋人,可他不但没惩处,反而训斥中国妇女,我感受到这些巡警不团结。由此我们感受到中华不振 师:孩子,你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有爱国的情怀,能把这个句子读一读吗?(生读第二句) 生:第3句中我从“紧握着拳头”和“劝劝”,了解到人们都很气愤,但他们都没有伸张正义,我感受到中华的不振。你能读一读这一句吗?(生带着埋怨的语气读第三句) 师:是呀,人们都在自保,这也更充分地说明了旧中国的贫穷落后和人心涣散。同学们,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段,感受一下中华的不振。(出示整段话,学生齐读) 师:在旧中国,这样的事屡见不鲜,请同学们看看下面的图片。(播放图片) 同学们,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些什么吗? 生:洋人在侮辱中国人,我很气愤。 生:中国人不够团结。 生:洋人仗着自己强大就就随便欺负别人很不道德。 师:是的,从图片中我们了解到,在旧中国,没有了国土的完整、没有了国家的尊严、没有了公平道义、更没有了生命的保障。人们整天处于惶惶不安之中。 四.立志读书 师:少年周恩来从租界地回来,他沉默了,同学们,你知道他在想些什么吗? 生:为什么洋人欺负我们,中国人不反抗? 生:要把洋人赶出去。 生:要让中国强大起来。 师:是的,租界地的情景震撼着少年周恩来,他忘不了在中国的土地上, 一个妇女悲惨的遭遇;他忘不了在中国的土地上,洋人耀武扬威、专横跋扈(bá hù) ;他忘不了在中国的土地上,巡警狐假虎威,献媚取宠;他更忘不了在中国的土地上,人们眼睁睁地看着同胞受欺凌压迫……. 因此,他立下志向…… 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这是他一生信守的承诺: 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这也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周恩来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请看下面的图片。(学生观看图片) 师:观看了图片,我们领略了伟人的风采,感受了他人格的魅力。我们知道周总理和毛主席等伟人创造了新中国,而且在外交事业中,周总理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他的这一做法正如课文最后一段所说的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自然段。(生齐读) 六、拓展写作 1.读信。 师: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你一定在想为什么而读书了吧。远在北京的王林小朋友也学习了这篇文章,很有感受。我们来读一读他给我们写来的一封信。 (投影出示信的内容,指一生读) 四年二班的小朋友: 你们好!我是来自北京的王林。最近我也学习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周爷爷立志读书到他为国呕心沥血,我感受到了他爱国的伟大情怀。这种情感深深地震撼着我。 我也要立志读书。我了解到我们国家虽然已经走向富强之路,但我们的医疗水平还不高,所以我立下了我的读书志向:我要学习医学,当个伟大的医生,为祖国医学事业贡献力量。 同学们,你立了什么志向?又是为什么立下这个志向的?请告诉我,好吗? 祝:身体健康,学习进步! 北京的朋友:王林 2014.12. 11 2.动笔习作。 师:现在请同学们动笔写回信,用一段话把立志的原因写清楚。(学生动笔习作)。 3.交流习作 1生:我想当教师,我从小就有这个梦想,我要把我的知识都传授给我的学生。因为我的姑姥就是一名优秀的教师,她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我要向她那样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生评价:写清了立的志向,也写了为什么立这个志向。 生:语言通顺,信的格式正确。 师:是的,大家评价的也正是老师要说的。同学们评价得很好。谁还想分享你的习作? 生:我想当医生,前段时间看了公祭日活动,南京大屠杀,日本人残忍的杀害了我们30万同胞,十分可恨。我觉得我们应当珍爱生命,因此,我立志当一名医生,用我高超的技术挽救人们的生命。 生: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好医生。 生:把志向写清楚了。 生:你是个爱国的人。 师:孩子,你能关心国家大事,令老师佩服。你的习作能结合实事去写更精彩,值得其他同学学习。谁还想读你的习作。 生:我想当作家,我喜欢写作。每当我捧起书读别人的作品时,就会产生敬佩之情,我想我也要写出优秀的童话,让全中国各地的小朋友都读到。 生:你的志向很好。 生:相信你会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 生:你和我的志向一样,让我们共同努力。 师: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师很感动,就让我们朝着自己立下了的志向努力吧,因为这是我们少年的责任,正如梁启超说的:(幻灯出示中国少年说)学生齐读。 下课。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耳闻 中华不振 目睹 立志振兴中华 资料提供者:申忠艳
|
·语文课件下载
| |||
![]() (内含配套教学用图) | ||||
『 ![]() ![]() ![]() ![]() | ||||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