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落花生》教学设计及反思(曲阜市优质课展示课)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17-02-28 手机版 | ||||
学 校:王庄镇蔡庄小学 学 科:语文 年 级:五年级 授课教师:孔艳青 教学目标 1、能正准认读本课含有生字的词语。 2、指导学生运用抓住关键词语和对比的方法,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品格,体会出做人的道理。 3、学习作者主次分明的写法,并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如何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进而从中体会出做人的道理。 2、学习作者主次分明的写法,并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查找花生的相关资料,了解花生的生长特点及有关花生的常识,知道落花生名字的来历。 2、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了解作者。 3、熟读课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试着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质疑笔名,引起疑问 1、同学们,老师请你们猜一个谜语(课件出示:“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谁能猜出这是什么?(生猜) 2、对,是落花生。(老师板书:落花生 出示落花生的图片)课前大家已经查阅了有关花生的资料,谁来介绍一下它?指名介绍花生。 3、“落花生”不仅仅是种农作物的名字,还是我国著名作家、 学者许地山的笔名呢!你对这个笔名有什么疑问吗? 4、指名回答(好端端的一个人,干嘛起个落花生的笔名啊?) 5、问得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许地山的散文名篇(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咱们看看能不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许地山笔名的含义,同时还要看看,这篇著名的散文到底好在哪? 二、检查预习:找准起点,夯实基础 过渡:课文都预习过了。有信心把课文读对读顺的,请举手。(学生举手示意)呦,都有信心,那我就考考你们。 1、请看第一题。(课件出示两行词语:半亩 茅亭 榨油 分辨 ; 吩咐 尝尝 便宜 石榴)指名读一人一行,第二个同学读第二行时,其他同学注意听,看看他们读的这四个词,读音上有什么特点? (1)指名生读。 (2)这四个词读音上有什么特点? (3)师总结:这四个词语的末一个字都是轻声,师范读、 (4)生齐读。 2、请看第二题(幻灯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谁来读读这段话? (1)生读。 (2)师评价正音,(课件中“空地”“开辟”“种花生”“买种”“播种”五个词语变为红色),这个词(指“播种”)有点疑问,在这儿应该读什么? (3)师引导学生弄清读音后齐读。 3、请看第三题,比较朗读这两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 我们家的后院有半亩空地。) (1)生自由读句子。 (2)生谈发现:前面的句子用的是“后园”,后面的句子用的是“后院”。 (3)师引导学生弄清“院”和“园”两者的区别。可见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啊! 三、略读“种”“收”:引导发现,主动求知 1、(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老师想请大家再读读,读着读着,哪个词,突然就跳进你的眼睛里了? 2、生回答。 3、为什么要用“居然”这个词呢? (1)收获了,他的家人事先想到还是没想到? (2) 没想到,所以用居然。为什么就没想到呢?别着急回答,看你们能不能联系上下文找找答案。 (3)生交流答案。 (4)师引导并小结:又是荒地,又是第一次种,没经验,结果种出来了。意外不意外?心情如何?意外的高兴用个词叫什么? (5)指导朗读。 ①谁能带着收获之后的惊喜来读读这段话。(一生读) ②谁来评价一下他读的怎么样?你有什么建议吗? ③生再读。有进步就值得表扬,掌声鼓励一下! ④让我们带着惊喜的心情一起读一读。 4、最后一句读后你又发现了什么问题?提示一下,标点符号。 (1)指名生答:发现“买种,翻地,播种,浇水”它们之间是逗号,而不是顿号。 (2)师点拨:标点符号的使用是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产生的。如果想要表达语气舒缓、时间较长的感觉,就用逗号。如果你们在写作时有这样的需要,并列词语之间也可以用逗号。 5、这一段话,寥寥数语,就交代了种花生、收花生两件事。(板书:种 收)接下来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看看除了这两件,还围绕花生写了哪几件事? (1)生回答:尝花生 议花生。(板书:尝 议) (2)经过刚才大家的寻找,发现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都是寥寥几笔,而议花生却用了那么多的笔墨。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 (3)生回答。 (4)师点拨:重点的部分,作者写的——详细具体,而次要的部分作者写的——简略,这是这篇文章的第一个写作特点——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板书:主次分明)这样的写法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发? (5)生答师引导,让学生懂得平时写文章也不能平均用力,也得分清主次,主要的详写,次要的略写。 四、精读重点:质疑问难,变教为学 过渡:下面我们就直奔重点,看看那天晚上一家人围绕花生都谈论了些什么。 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3-15自然段,有疑问的地方打个“?”。 预设(一)为什么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 1、父亲回家那不是应该的吗?问题在哪儿? 2、父亲跟孩子一起吃饭是很平常的事,对不对?可是作者却说父亲来了实在很难得。猜猜这是为什么? 3、快速地翻一翻课后的资料袋,看你能不能猜出来他忙些什么? 4、生交流。 5、(课件出示背景简介)大家不了解背景,我简单的介绍一下: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之后,许地山就跟随他的父亲来到了大陆,那个时候许地山的父亲在广东一带做知县,平时为老百姓的事情奔走忙碌,所以很难跟家人在一起团聚。而那天晚上父亲也来了,所以说——实在难得。 6、让我们带着对父亲的敬意来读一读这段话。 过渡:是的,父亲和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的母亲—样爱孩子。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二)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这个可贵指什么? 1、(课件出示温馨提示:1.先围绕问题默读第10自然段,边读边勾画,再把自己的理解简单地批注在旁边。2.写完后可以在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的看法,听听别人的意见。(生默读课文,勾画批注。) 2、交流 (1)生读句子:“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2)你能谈谈自己的理解吗? (3)父亲说花生就说花生吧,扯上桃子、石榴、苹果干什么呀? (4)桃子、石榴、苹果高高地挂在那儿,就是在炫耀吗?父亲其实是在拿花生跟和它的生长特点截然不同的桃子、石榴、苹果干什么? 用直线和曲线分别标出描写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生长特点的词语,标好后,对比着读一读,这样对比有什么好处? (5)师小结并指导朗读:对比的结果就是让我们更加体会到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它像刚才那位孩子说的:朴实无华、默默奉献。(板书:朴实无华 默默奉献)这正是父亲为什么说它最可贵的原因。让我们来读读这段话,读出花生的这份可贵。 (练习读,指名读,教师范读,齐读。) 五、深化主题:品词析句,深刻体悟 过渡:课文读到这里,孩子们,父亲仅仅是在说花生吗? 1、生回答:不是,是在讲做人的道理。 2、哪句话明白地告诉我们,在讲做人? 3、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其他同学是怎样理解的? 4、少年许地山也正是这样理解父亲的话的,他说—— (课件出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生齐读。) (1)谁能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读这句话?(一生读) (2)什么是体面? (3)讲体面有没有错? (4)讲体面并没有错,关键是不能——只讲体面。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 ①什么样的人是有用的人呢? ②能举个例子吗?哪些人是有用的人? ③师小结:刚刚大家说了不少,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人他们的工作看似不起眼,但是都对这个社会有用。我们做人就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 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师生合作) ④师补充:老师也想举个例子(课件出示许地山的资料)。这个人,他留学西洋多年却从不穿西服,不抽烟不喝酒,大部分收入都用来买书;在香港大学任教时,他以系主任的身份每周还上20小时的课;抗日战争时期,他为抗战事业奔走呼号,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著名作家郭沫若评价他说,他有献身精神,对于名利竞逐,极其恬淡。他就是本文的作者——许地山。他曾说——(课件出示, 生齐读:我要做花生一样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付出,为中华而奉献。) 5、现在知道许地山为什么将“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了吗?指名生回答。 6、总结写作方法:这篇文章谈沦的是落花生,讲的却是做人的道理,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板书:借物喻人)这篇课文,作者借落花生告诉我们——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本组课文都是以“生活中的启示”为主题,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活处处都是学问啊! 六、布置作业:读写结合,读活用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含义深刻的句子和段落。 2、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试着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板书设计 15 落花生 种 收 尝 议 主次分明 朴实无华 借物喻人 默默奉献 教后反思 一、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课堂伊始,老师就让学生自己读书,发现问题,找到学生学习困难的地方,再将解决问题的权力大胆地交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思考、合作、交流使问题得以解决,在这中间教师顺学而导,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想学、要学的欲望,真正做到了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二、直奔重点,读写结合 课上有两个结合:一是文章与习作的结合。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巧妙地帮助学生总结出“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和“借物喻人”两大写作特点,并提示大家今后的习作也这样做,真正使课文成为例文。二是主题与习作的结合。在学生品词析句,结合生活体验,升华了文章的主题后,创设了习作的情境,让学生给有自卑心理的小鹏写信,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达到了读写结合的目的。 赛课感言:最重要的,是“人 张玉栋 这三个月我读许地山的文章、传记,读关于他的介绍、评论,还读他父亲的诗以及他为他父亲的文集写的序;我读许许多多我找得到的这堂课的实录,知名的、不知名的,新颖的、老套的,我统统都读,不但读还做笔记;我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默读朗读诵读,逐字逐句地读,从读不懂到读明白,从没感觉到被感动。我就这么读啊,然后设计、实施、反思、修改,再实施、再反思、再修改。挺痛苦,挺熬人。可是,没有之前对书籍的钟爱,没有之前读的书做底子,我读不了许地山;没有之前自己阅读学习的经历,没有之前对阅读教学的真切认识和独特体会,我甄别不了优劣,做不出内容和方法的选择;甚至没有之前养成的思考习惯和一颗敏感的心,我都无法“披文以人情”,不能真正读懂课文、读出感觉。 备课已是如此,上课更非一时之功。如果没有平日里对孩子的亲近、喜爱,课堂上怎么能营间民主、平等的意识,课堂上怎么能放下老师的架子,领着学生一起学?如果没有平日里思维与表达的训练,课堂上又怎么能恰当引导、适当启发、适度评价? 美国作曲家科普兰说,当我们聆听一位作曲家的作品时应该记住,我们是在听一个人,一个具体的人连同他特有的个性。我以为我们在听一位老师的课时也应如此。我们当然要注意他教的内容、教的方法、教的效果,但我们更应该注意到这一切背后的那个人,而且是“具体的人连同他特有的个性”。我们的孩子需要的并不是一位得过特等奖或者这个奖那个奖的老师,他只需要一位好语文教师。这样一位好语文教师,他是喜欢读书的,没有停止学习、思考的;他是热爱生活的,还能够感受、希冀的;他是亲近孩子的,可以真诚地关注、倾听的。 听一堂课带给我们的兴奋总是有限,可如果我们能窥探到这课背后那执教的具体的人,能由此激励自己改变,或者说找回自己的生命力,那真是善莫大焉。 是的,如果您有机会见到我,您会觉得,我不只是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而已,还是一个快乐天真、从容淡定的小伙子;我也不是只会上《落花生》而已,我兴许还上得好语文课,兴许还是个——“好语文教师”。 资料提供者:孔艳青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该资料的word文档 (内含配套教学用图)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