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教案与教学反思(共两课时)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17-07-03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认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会用“一边┅┅一边┅┅”造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人物对话,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弄懂曹冲称象的办法,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弄懂曹冲称象的办法,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了解曹冲和官员们称象的办法,想想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 教学方法:读中感悟、理解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那你们见过称大象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象的故事。(板书:称象) 认识生字“称、象” 2、板题质疑:板书课题,读课题,认识生字“称、象” 围绕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谁称象?为什么称象?怎么称的?) 二、范读课文 听老师读课文中的故事,听完后要能知道课文讲的是谁称象,用什么办法称,称出来没有? 三、学生感知课文:自读、小组读;认识生字 1、这个故事好听吗?小朋友自己读读故事吧。要求读通句子。 2、小组读: ⑴、交流认字情况。 ⑵、有几个字特别难认,你怎么记? ⑶、读通课文。 四、检查自读情况,巩固识字 1、用猜字的游戏检查认字情况。 2、男女同学比赛,看谁组的词语多。 3、自愿读课文。 4、在小黑板上出示读得不够好的长句练读。 5、读了课文,你了解了什么?提示: ⑴、官员们想了什么办法?用横线勾出官员说的话,读一读。 ⑵、出示玩具杆秤:谁来用自己的话说说官员们的办法? ⑶、你觉得这些办法好吗?曹操的态度怎样?理解“直摇头”。 ⑷、曹冲的办法是什么?再读一读。 ⑸、这个办法可行吗?从哪个句子知道的?曹操的态度怎样?他会说什么? 五、有疑就问 1、把不懂的地方做上符号,小组讨论,还不懂的,留着全班讨论。 思考理解:官员们同时做了哪两件事?从什么词语可以看出是同时做的? 想想我们可以一边唱歌一边还可以做什么? 想想谁还可以同时做什么事?说说句子。 2、梳理学生的问题。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有些问题留待第二节课解决。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复习生字。 2、纠错分清字音。 3、上节课我们还有什么收获? 二、学习重点段 1、看看书上是怎么写大象的?请找出来读一读。 2、曹冲提出了怎样的办法来称象? 3、四人小组读课文。 ⑴、要求:看哪一组读得最好,能理解称象的办法。 ⑵、你有什么收获? 4、学生说边做动作 三、把曹冲的办法和官员们的办法比一比,说说它好在哪里。 1、曹冲怎么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呢? 2、小朋友再想想看,还有没有更合适的办法? 3、给想出了妙法的孩子发“聪明这星”标志。 四、朗读课文:用喜欢的方式、读给喜欢的人听 1、你觉得这个故事怎么样?想怎样读?可以自己读、分角色读、表演读。 2、你想读给谁听? 3、展示台:你把哪些地方读得特别好,读给大家听。 4、谁想读给老师听? 五、讲故事:愿讲、能讲 1、愿意把这个故事讲出来吗?愿意讲给谁听? 2、故事先讲什么、再讲什么可别弄错了。 3、谁能讲清醒官员们的办法?谁能讲清曹冲办法? 4、同桌讲故事。 5、回家后想讲给爸爸妈妈听吗?爸爸妈妈听到你讲的故事,会怎样说? 六、写字 1、读要写的字,你有什么发现? 谁能用“象”、“像”组词或说句子? 2、这些字是什么结构的字? 怎样记清字形? 3、哪些字比较难写?我们来观察一下,怎样写好这个字。根据学生观察和回答示范:“象”的笔顺;“再”的笔顺;四点底的写法。 4、巡视、指导,表扬写得好、姿势正确的学生。 七、课外拓展 回家和爸爸妈妈说说,看还有哪些办法可以称象。 板书设计 21、称象 直摇头 微笑点头 官员们 曹冲 砍树造秤 赶象上船 宰象 画线装石 称石头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在指导学生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后,我想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于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曹冲能想出这样巧妙的方法,是因为他注意观察,善于动脑。小朋友们能不能也像曹冲一样,开动脑筋,想出称象的方法呢?”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办法,一会儿汇报。学生的情绪高涨起来,有的读课文,有的看插图,有的热烈地讨论。孩子们的方法很多。有的说:“可以把石头换成人,一样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有的说:“可以用吊车用磅秤”,还有的同学说:“可以将大象的细胞抽出来,进行化验分析,直接用生物技术测出大象的重量。” 当了解曹冲这个形象的时候,我问孩子们:“你们喜欢曹冲吗?为什么?”孩子们的回答更是让我惊讶。 看来,他们小小年纪就能够开动脑筋想办法!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不能看低他们。 资料提供者:
|
·语文课件下载
| |||
『 ![]() ![]() ![]() ![]() | ||||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