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绝句》教学设计(部编本二年级下册)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18-02-16 手机版 | ||||
一、课前谈话 1、孩子们,当看到小草悄悄地探出了小脑袋,你就知道——;当看到柳树姑娘吐出了嫩绿的芽儿,你又知道——。 2、是呀,不知不觉,春姑娘悄悄地就来了。瞧,春风一吹,万物都苏醒了。(配乐赏画吟诗) 二、画面导入,了解绝句 1、一幅画能让我们想到许多美妙的诗句(板书:诗、画),怪不得宋代有位著名的文学家曾说: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今天这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诗的国度,去感受古诗如画的美。 2、揭示(课件出示古诗) 分组读诗。这几首诗都是四句,每句字数都相等,这样的古诗就叫做“绝句”。每行五个字的叫做五言绝句,每行七个字的则叫做七言绝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一首春景诗《绝句》。 3、书写课题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读。读准音、读通句 2、检查生字 3、读古诗 四、再读古诗、感受画面 1、听着你们有滋有味地诵读,让我仿佛也随着诗人来到了他的草堂前。草堂周围的景色真是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请你边读边找,你能从诗中读出那些景物,用--------划出。 2、生交流、汇报 3、深入引导,想象画面 * 两个黄鹂鸣翠柳 (1)晚年的杜甫就住在这成都西郊浣花溪旁的草堂里。这一天,他闲坐草堂,向门前的院子里看去,他看见了什么? (2)此时正是春天,诗人看到的是一颗怎样的柳树? (3)看到这翠柳,你又想起了咱们曾学过的那首诗?(出示《咏柳》) 1齐读,在诗人贺知章的眼中,这儿的柳树绿吗?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2读出这碧玉般的柳树 3像这样翠生生、油亮亮,绿的像玉石般的柳树就叫做翠柳。再读第一句 (4)引导想象 读着读着,我们不仅看到了翠生生的柳树,仔细听,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呢? 1理解“鸣”,左边口,右边鸟,它的意思就是鸟叫。 2春天来了,小黄鹂,小黄鹂,你在说什么呢?此时你的心里?读小黄鹂们,让我们一起把对春光的赞美融入到你们婉转的鸟鸣声中吧。(齐读) 师:瞧,有了丰富的想象,语句就变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板书:想象) *一行白鹭上青天 (1)诗人向天空望去,他又看到了什么? (2)出示(白鹭)读词,你知道了什么?(以后你们就可以通过看字型来了解字的意思) 2出示白鹭图片,你觉得?你想说?齐读 (3)补充。春天到了,白鹭从南方飞回了自己的家乡,它们排成一行飞上了()的天空呢? 诗中有个词就是碧蓝,瓦蓝的意思,它就是(青) (4)(学生学白鹭飞)咱们就是这一行小白鹭,小白鹭们让我们一起飞到瓦蓝的天空去欣赏美丽的春景吧。 师:小白鹭,你边飞边看,你看到了什么?你的心情? 你们结伴去欣赏春景,高兴吗?齐读 体会一、二句的色彩美 师:有人说,杜甫的这两句诗是一副色彩明丽的画,你从这两句诗中找到了哪些色彩? 师:黄鹂与翠柳,黄鹂相间;白鹭与青天,白青互衬,真是色彩艳丽,有声有色。这幅画告诉诗人——春天来了!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赞美这生机勃勃的春天吧! *窗含西岭千秋雪 (1)看到如此美的雪景,诗人的心情十分愉快。他透过窗户向远处看去,他看见了什么? (2)(出示图片)师:瞧,这就是诗中的西岭山,山顶覆盖着千年不化的皑皑白雪,晶莹闪耀。你感觉?你想说?读 (3)一年里有几个秋天?那千秋指的就是?一年过去了,这儿的雪没有融化,十年过去了?百年过去了?千年过去了,这儿的雪仍然?这就叫做(千秋雪) (4)齐读 (5)理解“含” (课件)如此美的雪景,杜甫每天都能透过这窗欣赏到。日日如此年年如此,它就像画一样镶嵌在了窗户上,这就叫(含)这就是(齐读) *门泊东关万里船 (1)他把目光转到门前的江面上,他看见了? (2)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五、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1、短短的四句诗,仅仅28个字。我们借助想象,欣赏了一幅美妙的春景图。现在就让我们伴随着音乐再次回到千年以前的杜甫草堂和诗人一道欣赏美丽的景象吧。 这一天,风和日暖。诗人闲坐草堂,欣赏外面的景物,向门前的院子看去,他看见…… 抬起头,向天空望去,只见…… 置于窗前,看见了一幅嵌在窗柜里的风景画,那就是…… 再往门前的江面望去,他看见了…… 2、感受诗句的对仗美 (1)有人说,诗就是歌。因为它读起来朗朗上口,别有韵味。瞧,诗句重新排好队就变成一首对子歌了。(师生对) (2)师:既然是歌,就让我们配上音乐唱一唱吧。 (3)在这草长莺飞的春天,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我们不禁吟出(齐读) 六、总结、拓展 今天,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有学习了一首描写春景的古诗《绝句》借助想象,我们把这首诗读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生动和谐的画卷。杜甫的另一首《绝句》也是一首描写春景的古诗,回家后也让我们借助想象把它读成一幅画吧。 资料提供者:
|
·语文课件下载
| |||
『 ![]() ![]() ![]() ![]() | ||||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