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教学设计 (部编本一年级下册)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18-04-14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运用熟字加减等方法,结合语境认识“之、初”等13个生字,会写“远、近”等7个字,重点写好“之、义”。

  2.认读“初始、初夏、性格、个性”等8个词语,复习“不”的变调规律。联系生活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认识“之、初、性”等13个生字,联系生活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明白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三字经》这本书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本书中的一部分内容。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请伸出右手食指,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听范读,注意字音和朗读节奏;想一想,听懂了什么。

  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三、认读生字

  1.出示词语,检查自学情况。

  自读、同桌互读、开火车读。

  2.小组学习。

  (1)说一说自己记住了哪些字,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2)小组讨论,交流方法。

  “加一加”:初(衣字旁+刀)、相(木+目)、贵(中+一+贝)、玉(王+点)、迁(走之底+千)。

  “减一减”:习=羽-习。

  3.认读词语。

  四、读文识字

  1.出示第一小节第一句话。

  (1)个别读,读准字音。

  (2)多形式诵读。

  个别读——男女生对读——小组读。

  (3)识记字形,理解字义,疏通文意。

  ①性、善:结合汉字演变过程,识记字形,理解意思。

  师:性,左边竖心旁表心,表示人的性格、本心;右边“生”,表示性格一生下来就有。“善”,一只羊的下面一只眼睛,看来十分美好。

  ②远、近:联系生活经验,识记字形,了解意思。

  ③习:利用组词理解字义(习惯、习性)。

  (4)说一说。

  师:试着把这句话的意思和同伴说一说吧。

  (5)齐读。

  2.出示第一小节第二句话。

  (1)个别读,读准字音。

  (2)结合“教”字的汉字演变,识记字形,理解字义。(它像一个老师拿着教鞭督促孩子学知识。)

  (3)结合故事理解交流。

  师:通过学习第一小节,你知道了什么?

  ①讲解“苟、迁”的意思,同伴互相交流句子的意思。

  苟:如果。迁:变迁,变化,改变。

  ②听故事,说感受。

  3.出示第二小节。

  (1)个别读,读准“不”的字音。

  (2)结合生活、反义词识记生字。

  利用反义词:幼——老,结合生活组词识记“玉、义”,理解字义。

  (3)结合故事理解意思。

  师:“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都知道学习很重要,把你读过的爱学习的故事跟同伴讲一讲吧。

  五、诵读韵文

  1.读一读,记一记。

  __之初,性本__,性相__,习相__。__不__,性乃__,__之道,贵以__。

  __不学,非所__。__不学,老何__?__不琢,不成__。__不学,不____。

  2.多形式赛读。

  个别读——男女生对读——小组读——齐读。

  六、书写生字

  1.课件出示“之、相、近、习、远、玉、义”7个生字。

  2.打开优教学生字,逐个学习,引导学生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

  3.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之、相、近、习、远、玉、义”7个生字。

  (2)观察“远、近”的笔顺,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写好偏旁“走之底”,特别注意笔顺,先写里面的字,再写走之底。

  (3)观察“习、义”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习”字注意先外后内。主笔横折钩要写得舒展。横折钩的竖部分略往左斜,点提起笔与横折钩起笔直对。

  (4)观察“相、玉”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相”字左高右低,两个字中横之间的距离要均匀。

  (5)教师范写,引导学生再次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

  (6)学生在田字格里仿写,教师提醒写字姿势。

  4.巩固生字:抄写今天学的生字词。

  (之前相同远近学习玉石义气)

  七、拓展延伸

  1.读一读,说一说。

  初始初夏()天性性格()

  专心专门()善良友善()

  2.读一读,记一记。

  搜集《三字经》的其他内容,和同伴一起读一读。

  八、巩固练习

  打开“基础训练-《人之初》”,一起来闯关吧!
资料提供者: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