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摄影师(网友来稿)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3 小摄影师 教学目标 1.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爱护:学习小摄影师尊敬、爱戴革命前辈的优秀品德。 2.理解词语,读懂句子,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突然”一词说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理解词句,进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关怀爱护少年儿童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突然”一词说话。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词,练习用“突然”一词说话。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突然”一词说话。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自学生字、词的方法步骤。 在学习本课生字、词的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沿用前两课学过的自学生字、词的方法步骤。以此进行巩固练习,借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引导学生回忆自学生字、词的方法步骤。 学习本课生字,教师可继续指导学生借助音序查字法查字典自学生字、词,其步骤是:一读;二画;三查;四选;五按要求填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检查复习的方式让学生先回忆自学生字的方法步骤,然后口头回答,借以强化要求。 2.让学生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要完成一系列练习,如: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并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及根据词义选择适当的字义等等,因此占用时间较长,约为15~20分钟。这时教师可放手让学生开展自学。 (二)检查自学。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纠正重点字的读音。 另外:“社”、“者”是翘舌音,“杂”是平舌音,在读的过程中应注意提示和纠正。 2.指名让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如:“摄、贴、吩咐、胶、秘、社”为左右结构; “基、突、卷、杂”为上下结构; “侧”为左中右结构; “者”为半包围结构。 3.识记字形。 可采用区别形近同音字的方法识记字形。 比如:“贴”和“沾”、“吩”和“份”、“杂”和“朵”等。 可作补充练习,加以巩固复习。如: 4.指导书写。 “卷”下面的第七笔是“”,不是“”。 “突”上面的部首是“”。 “杂”的上半部是“九”不要写成“几”,下半部是“木”,不要少钩,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 (三)理解词义。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记者”、“杂志社”、“胶卷”、“秘书”等词语的意思。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摆弄:本意含有支配、调整的意思。联系上下文指小男孩调整相机,为正式拍照作准备或指小男孩为高尔基调整坐姿。 吩咐:原指口头指派或命令。课文中指小男孩对高尔基提出要求。 停当:本意为齐备、完毕。课文中指小男孩把为高尔基拍照前的准备工作全部做完做好了。 突然:忽然事先没有料到的,在一眨眼的时间内情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课文中当一切准备停当就要拍照了,小男孩忽然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一点儿也没想到要发生什么事情。 (四)用“突然”说一句话。 在训练学生用“突然”一词说话时,可采用以下步骤进行。 1.理解词义。 “突然”是指事先没料到的,一下子发生了。 2.找出例句。 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原句。 (1)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高尔基正在读书,突然,一个小纸团从窗外飞到了桌子上。 (2)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突然,小男孩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 3.分析例句: (1)高尔基正在读书时,一个小纸团飞到了桌子上。 (2)高尔基等待拍照时,小男孩哭了起来。 经过分析要让学生弄清上述两种情况都属意料之外,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在这种突如其来的情况下,作者用了“突然”一词把前后两种情况连接起来。 4.体会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反复读句子,体会“事件”在瞬间发生或发生了急剧变化的语言环境。以此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选择练习用“突然”一词说话的素材。 5.练习说一句话: (1)教师举例范说:同学们正在专心地写作业,突然,李雨不小心把铅笔盒碰到地上,“啪”的一声,吓了大家一跳。 (2)学生口头练习。 在学生口头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指名让学生进行评议。 如:(1)选择的语言环境是否确切;(2)句子是否通顺。以此训练学生说话和听话的能力。 (五)作业。 1.读课文。 2.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边读边想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复习。 2.围绕题目质疑导入新课。 (1)这个小摄影师指的是谁?文中写了他和谁之间发生的事情? (2)可采用填写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练习概述内容。 例:文中写________小男孩得到高尔基的特许为他的事情。 或:高尔基工作很忙,却特许一个________小男孩来为他的事情。 (二)了解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围绕课后练习中的第1题,指导学生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了解课文内容。其具体步骤是: 1.指名读思考、练习中的第1题:小男孩怎样来到高尔基面前的? 2.出示辅助思考题: (1)小男孩为什么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2)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借助这两个问题,让学生读书思考有两个目的。一是了解事情发生的起因:一个小男孩想给高尔基照张相,贴在班内的墙报上。他的希望得到高尔基的允许,这样小摄影师便来到了高尔基的面前。二是借助这两个问题,培养学生读书思考的习惯,边读让学生边用指定的符号画出文中有关句子,借以强化训练学生读书思考的习惯。 3.指名读有关句子,回答问题。 (1)出示第1自然段内容。指名朗读后讨论,这段话有几句?其中哪句话写明了小男孩为什么来的原因? (2)指名让学生用“——”画出有关句子,并集体讨论订正。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读书思考及会根据要求找答案回答问题的强化训练。 (3)分角色朗读2~6自然段。 (4)讨论“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 “‘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高尔基说。”这句话告诉我们小男孩之所以能进来是得到了高尔基的特许。“过了一会儿,小男孩站在高尔基面前了”,这是小男孩的请求得到特许后的结果。讨论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检查订正学生画的句子是否正确,再次进行强化训练。 4.归纳小结,练习读写句子。 (1)小男孩想给________照张相贴在________。 (2)小男孩能进来是因为________。 用填写句子的方式,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同时,再次强化边读边想的学习方法。 即:(1)读文想问题(2)画句找答案(3)读句知内容 5.用边读边想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内容。 (1)指名读课后思考练习第2题:小男孩在给高尔基照相时,高尔基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2)出示辅助问题,让学生从三个方面思考: ①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 ”画出有关句子。 ②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③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3)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书边标画要点。 6.抓重点词句,了解内容。 (1)指名读课文。 (2)让学生读文中原句回答思考题。 (3)出示重点句: “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 (4)讨论:“吩咐”是什么意思?高尔基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说明了什么? 经过讨论要让学生懂得“吩咐”是口头指派或命令的意思。一般是在上级让下级干什么或长辈让晚辈干什么的时候才使用它。在这里高尔基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说明高尔基非常尊重“小摄影师”的意愿,并尽量使他满意,充分表现出高尔基作为长者对下一代的慈爱。 (5)在( )中填写合适的词语练习说话: 小男孩(突然)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不知道出了什么事。 (6)指名填写后讨论,这里为什么要填写“突然”一词? 正当“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准备拍照的时候,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这署名情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所以用“突然”一词来连接句子。用这样的练习,再次让学生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 (7)出示重点句: 高尔基赶紧站起来,小男孩已经提着照相机跑出去了。高尔基走到窗口,大声喊到:“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8)课堂讨论:小男孩为什么跑出去? 讨论中尽量发挥学生的分析力和想象力。应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小摄影师”出于礼貌,不愿用高尔基的胶卷,所以他跑出去,跳上一辆电车,想马上回家去取胶卷;二是“小摄影师”此时心里十分难过,他本来经过努力终于见到了高尔基,并且还耗费了高尔基许多宝贵时间,本来可以拍照成功,实现自己的愿望,没想到一时疏忽忘了带胶卷,功亏一篑,所以他十分懊悔,哭着跑了。 (9)讨论:高尔基在后面喊了什么?你从中看出什么? 高尔基走到窗口大声喊到:“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这句话中作者对高尔基语言与动作的生动描写突出了中心,表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慈爱。感情色彩十分浓厚。 (10)教师范读,让学生仿读后指名读,从中体会情感。 7.再次小结边读边想的阅读方法,强化记忆。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联系上下文读懂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读懂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指名让学生读课文内容,检查复习。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 1.指名读课后第2题:读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2.出示第一句: 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 3.讨论: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明了什么? 在这句话中“摆弄”是支配、调整的意思。可以从两方面体会:一是小男孩调整相机,为正式拍照作准备;二是指小男孩为调整坐姿。“很久很久”说明用了很长时间,联系下文,门卫不让小男孩进高尔基的办公室,因为他的工作很忙。高尔基在工作很忙的情况下破例让小男孩进来拍照,已是特殊照顾。这时小男孩又“摆弄了很久很久”,占用了高尔基很多宝贵的时间,但是为了孩子,高尔基舍得花费时间接待他,耐心地摆着姿势,等着他拍照,足以说名高尔基关心爱护少年儿童。 4.指名读课后练习2中第二个句子及括号中的问题。 5.出示重点句及问题。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却希望来的是小男孩?小男孩会再来吗?为什么?) 6.课堂讨论: 句中“他”指谁?联系上文我们知道来访的一家杂志社的记者,高尔基的共有两句。但对记者和小男孩的态度上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要让学生从“我很忙”这三个字中体会“不见”的意思。说明高尔基对宣传自己一点儿也不感兴趣。但对关心下一代的事却是十分重视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与上句相比,冷淡与热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联系上文,小男孩好不容易进了高尔基的办公室,高尔基又是那么耐心地配合他拍照,可万事具备,他却忘了带胶卷,所以他哭了,是懊悔,是自责。对这一点,高尔基是完全能体会得到的。因此高尔基希望小男孩再来。小男孩还会再来吗?讨论中应让学生联系全文,找出自己的看法的依据,并发挥想象。 如:小男孩会再来,因为________。 用这样的句式让学生谈看法。理由是: (1)他给高尔基照相的愿望十分强烈,所以他必然会来。 (2)高尔基那么热情地接待他,配合他,他相信自己再来,高尔基还会热情地接待他,所以他会再来。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借助朗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课文中大量篇幅描写了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朗读中应根据人物的身份、读出相应的速度和语调。比如文中的主人公高尔基是个伟大的文学家。说话的语气应慢些,稳重些。他热爱孩子,与小男孩的谈话要显得特别亲切。例:“是你扔的纸团吗?”要读出非常亲切询问的语气。“怎么了?”要读出非常关切的语气。“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声音要加大,读出亲切、热烈的语气。“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如果来的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第一句语调很平静;第二句则表现出对小男孩的惦念。讲课中让学生先试读,然后可分角色朗读。 (四)作业:熟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内容。 【小资料】 高尔基 苏联伟大的文学家,是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他一生写了很多的书,如《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在世界文坛上也很有名望,深受各国人民的爱戴。高尔基非常热爱关心孩子。列宁也曾热情称赞过他。 列宁格勒 原彼得堡,十月革命胜利后改此名。靠近波罗的海的芬兰湾,是苏联的第二大城市。 资料提供者:原野
|
·小学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