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绍翁《夜书所见》名师教学设计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18-08-16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 板书: 夜书所见 二、解诗题,知作者 1、简介作者 叶绍翁是我国南宋的一个大诗人。 2、好,我们来看这首诗,一起来读一读诗题。 3、解诗题 (1)你知道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吗? 这里的书,就是我们现在“写”的意思。 (2)谁来说说“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三、初读古诗 1、一读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一名学生读诗,正音。(强调“挑”的读音。) (3)教学多音字。这个字还在哪些词中也读挑呢? 出示挑拨、挑逗、挑染 来, 一起读。 能给它的另一个读音组组词吗? (3)齐读全诗。 2、二读 (1)快速地读,用“------”标出诗人所写的景物。 (2)指名说,板书,再读一读词语。 3、三读 (1)理解“注释” A、仔细看课文,除了文字,你还发现了什么? B、①②③④与下面注释里的①②③④对应起来的,注释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用的。 C、看,诗句里的促织右上角有个③,我们就到下边的注释中找③,找到了吗? D、说一说促织就是什么? E 、你知道诗人为什么叫它 “促织”吗? 因为它在秋天鸣叫,提醒农妇冬天快到了,快织布做衣,所以又叫促织。 现在请小朋友轻轻地读,一边读诗句,一边看注释,你能读懂哪句诗? (2)学生自由读诗。 四、明诗义,悟诗情 (一)出示第一句:萧萧梧叶送寒声 1、谁来说说“萧萧”指什么声音?(风声) 2、诗中的“梧叶”指的是什么? (1)解说:梧叶(课件出示梧桐的变化照片) 梧叶指梧桐树的叶子。梧桐树是一种有季节特征的树。它春天发芽;夏天叶茂;可到秋天,萧萧秋风一起,便叶黄飘落。从梧桐树的变化,我们可以知道秋天来了,天气变冷了。 (2)再出示诗句--------萧萧梧叶送寒声, 你能把这寒声送到句子中去吗? (3)指名朗读,评价学生的朗读 (二)学习第二句:江上秋风动客情。 1、诗人的生活情境 旁白:那一年,诗人远离自己的家乡。在秋天的一个傍晚,诗人走出旅店房门,听到秋风吹动梧叶萧萧作响,诗人顿感阵阵寒意,又回到房中看书。可是,他怎么也静不下心来了。孩子们,你说,他在想什么呢? 2、学生想象说话。 3、你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想念起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指两名学生说。) 过渡:因为思乡,诗人在茅屋边久久站立,向家乡的方向望去,这时候,他突然看到了--------- (三)学习三、四两句 1、课件演示“一灯明”。 2、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所以诗人说“夜深篱落一灯明。” 4、他看着这一点灯光,想到了什么呢?(注:以下两环节据学生回答教学) (1)猜想有儿童在捉蟋蟀。 出示“知有儿童挑促织,” 诗中说“知有儿童挑促织”,“知”在这里就解释为“料想、猜测”的意思。 (2)猜测有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什么呢? 诗人想起自己小时候捉蟋蟀的情景了。板书:回忆童年 引:诗人小时候也经常提着灯在秋天的夜晚和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 (3)诗人看到灯火,在猜想、在回忆。你看,古人写诗,就是有趣,经常把话倒过来写。那你能用我们现在的说法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4)指名说。 夜深了,黑漆漆的,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盏灯火,料想是孩子在捉蟋蟀吧。 (四)整体感悟 1、出示整首诗。 小结过渡:诗人通过这些景物,写出了自己漂泊在外的心情,(小结完成板书。)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 2、孩子们练习一下,看谁马上会背了。 学生自由练习背诵。 3、指名背诵全诗。 板书: 梧叶 江 秋风 思乡之情 夜书所见 儿童 促织 回忆童年 篱落 灯 资料提供者:
|
||||
『 ![]() ![]() ![]() ![]() | ||||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