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赠刘景文》赏析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作品赏析 2018-08-19 手机版 | ||||
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诗,写于元祐五年作者任杭州知州之时。作者通过歌咏初冬时的景物,勉励刘景文要抓住人生的大好时光,积极向上,不断进取。景文是刘季孙的字,他当时担任两浙兵马都监之职,也在杭州。 诗的前两句,作者先描绘了一片秋末初冬的景象:昔日映日开放的荷花已经凋零了,它的茎叶再也无法给它遮风挡雨了,而菊花虽然已过花期,但仍然有花枝不畏严寒,傲然与风雪相斗。“已无”与“犹有”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菊花傲寒斗霜的形象。 后两句作者指出“橙黄橘绿时”是一年之中最美好的风光,勉励朋友要不断进取,做出一番事业。在常人眼里,秋末冬初的时节一般都是萧条的,而作者却一反常情,写出了一片丰收的景象,给人以慷慨激昂的感觉。 世人都知道大文豪苏轼的名字,但刘景文是何许人也?恐怕很多人都不太清楚。刘景文又名刘季孙,宋仁宗嘉佑年间监饶州酒务,后因苏轼的推荐得到小小的升迁。刘景文的父亲刘平是将军,所以他本人性格也比较豪爽,很得苏轼赏识。 元祐五年,苏轼任杭州太守,也就是在这一年苏轼认识了刘景文,帮他得到了升迁。《赠刘景文》就是创作于当时,短短二十八字,却满满的都是对处于窘境中的刘景文的勉励和支持。可惜,元祐七年,刘景文逝。他和苏轼只结识了短短两年,世事沧桑,不由人。 本诗前两句写景,简短的十四个字就生动地描写出一幅秋末冬初的景致图,萧条中透露出一种凋零的美感。原本亭亭玉立,清吐芳香的荷花早已凋零不见,就连那“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荷叶也耷拉着脑袋,无法像伞盖般遮挡雨点。残留枝头的菊花虽然还留有余香,却早被西风吹得花瓣飘零,不复完整,唯有菊花的枝干还坚挺着直指天空,傲然凌霜,一副不肯屈服的样子。 诗的后两句议景,说一年之中最好的时节就是橙黄橘绿之时。看似丝毫没有提到刘景文,其实苏轼早已不露声色地将自己的感情寓于诗中,景中。在文人眼中,橘和菊、梅一样有凌霜傲寒的气质。所以,这里苏轼之意是告诉刘景文,人到中年就像橙黄橘绿的初冬正是意气风发之时。 资料提供者:
相关链接:作品赏析
|
||||
『 ![]() ![]() ![]() ![]() | ||||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