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漏》优质课教案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19-03-03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本课“婆 脊”等8个字,会写“漏 喂”等13个字,理解相应的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诵读,通过品读,抓住重点词句,用多种方法来理解句子,体验情感。 2.默读课文,借助示意图复述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故事的趣味性。 重点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句子,体验情感。 2.分角色朗读文,说说你认为那些内容你觉得最有趣。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婆 脊”等8个字,会写“漏 喂”等13个字,理解相应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漏”是什么。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读读一个有趣的故事。(课件出示2:课文第一幅插图) 大家请看插图一,图上有些什么? 预设:图上有老爷爷、老奶奶和一头胖驴。 预设:老爷爷和老奶奶在一起讨论什么。 预设:我还看到驴子的屋顶和墙上都有一个大洞。 你们真会观察,观察得真仔细,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漏)。 3.质疑课题,看到课文的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预设以下几种答案: (1)什么是“漏”?为什么题目只有一个字? (2)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师: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并标段,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争取把课文读正确。 2.听范读课文的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 3.试着读课文。 (课件出示3)展示阅读要求和提示: (1)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借助汉语拼音品读,并反复多读几遍,课文中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做到正确朗读课文。 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在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中,(课件出示4) 老婆婆 脊背 一个贼 莫非 巅散架 粘胶 旋风 顺势一纵 指名读这些词语,注意读准:平舌音“贼 纵”,翘舌音“粘”,前鼻音“巅 旋”。 5.学习生字。 (1)(课件出示5:生字田字格课件:) 漏 喂 胖 驴 狼 厉 抱 偏 粘 胶 莫 贼 自由读,指名读,师生纠正读音: 注意读准:边音“漏 驴 厉 狼”,前鼻音“偏”,后鼻音“胖 ”。 (2)学生写生字。 A.识记生字 你是如何识记这些字的? (1)形声字构字规律识字:喂 狼 抱 偏 粘 胶 (2)熟字比较。如:伴一胖 户一驴 厉一历 (3)组词扩展:漏雨 莫非 山贼 贼寇 B.链接前置性学习,反馈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小组内评价书写。 C.小组长汇报本组内写的错别字或不规范的字。 D.依据小组长的汇报,重点对以下几个字进行范写指导。 “喂”:左窄右宽,右边的长横压住横中线,竖提压住竖中线,竖提的左侧没有一撇。 “偏”:左窄右宽,注意右下角同字框里面是一横两竖。 “贼”:左窄右宽,右边是个“戎”字,不是“戒”字。 E.学生针对易错的生字再次练写。 F.展示学生作品。 6.同桌互相听读课文,巩固生字、新词的认识。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轻声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用生字卡片检查)(课件出示6) 脊背:人或其他脊椎动物的背部。 走南闯北:形容到过的地方很多,见过世面,生活经验丰富。 粘胶:一种胶粘性的金棕色溶液。 旋风:螺旋状运动的风。 不甘心:就是不服气,事情的结果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值。 2.思考:故事是分几个部分写的?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并思考每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课件出示7) 第一部分(1~9自然段)老爷爷老婆婆说“漏”,吓跑了虎和贼。 第二部分(10~18自然段)虎和贼偷驴不成,反而被对方吓昏了过去。 第一部分(19~20自然段)老爷爷老婆婆再说“漏”。 (板书:说漏吓跑虎和小偷;偷驴不成,反被吓昏;了 再说漏)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8个会认的字,会写了13个字,了解了老虎和贼偷驴不成的过程,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出示课文插图,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兴趣浓厚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设计意图:字词的学习,放手给学生,只出示要求引导,训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设计意图:理解词语,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实在弄不明白的才去查字典。词语理解训练学生的自主理解词语的能力。】 【设计意图:以自然段为单位把课文拆分,在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的同时理清课文的顺序。】 【板书设计】 27漏 说漏吓跑虎和小偷 偷驴不成,反被吓昏 再说漏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放手给学生自学生字新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课中字词的学习是重点,扫清了阅读障碍,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注重学生的质疑,自主释疑的能力,培养学生动脑筋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不足之处:如何很好地组织教学,合理维护课堂秩序的问题。放手给学生,必定造成学生思维的异常活跃,如何让学生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序地教学,是今后应该注意到的。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句子,体验情感。 2.分角色朗读文,说说你认为那些内容你觉得最有趣。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课件出示9) 老婆婆 脊背 一个贼 莫非 巅散架 粘胶 旋风 顺势一纵 漏雨 喂着 小胖驴 一个贼 莫非 厉害 抱住 偏偏 2.检查朗读课文,指名读,评价读。 3.谈话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虎和贼偷驴的过程,现在,我们继续探究“漏”是什么,(板书:“漏”?)到底多么厉害。 二、朗读课文,重点感悟 1.学习第一、三部分 (1)老爷爷老婆婆是怎么说漏的?(课件出示10) 老爷爷说:“好像有什么声音在响?” 老婆婆说:“唉!管他狼哩,管他虎哩,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漏!” 老爷爷老婆婆所说的“漏”其实指的什么?(漏雨)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课件出示11)(板书:“漏”:“漏雨”) “滴答,滴答——他们抬头看看屋顶——唉,说怕漏,偏就又漏雨了!” 但是,可笑的是,这个“漏”可把做贼心虚的老虎和贼吓惨了!他们两个听到“漏”这个字,怎么想的?齐读: “莫非,‘漏’比我还厉害?” 他们认为“漏”是什么?(一个人、或者一只猛兽)(板书:漏:一个人、一只怪兽) 最有趣的是,他们又是怎么做的?(课件出示12) “老虎听得浑身发抖,贼听得腿脚发软。贼心里害怕,脚下一滑,扑通从屋顶的窟窿里跌下来,正巧摔在虎背上。老虎未料到房上会有东西掉下来,心想:坏事,‘漏’捉我来了!撒腿就往外跑。” 此时此景,你会想到了中国一个成语——(做贼心虚)。 2.学习第二部分(10~18自然段):偷驴不成,反被吓昏。 仔细读读这部分内容,你觉得哪些地方最有意思,说来给大家听听。 (1)“虎驮着贼,贼骑着虎”这段最有趣。想一想,下那么大的雨,老虎驮着贼,在雨中惊慌失措地狂奔。吓破胆的贼像粘胶一样紧紧贴在老虎身上,抱住老虎的脖子不放,想甩都甩不掉。最可笑的是他们是被一个不知何物的“漏”给吓的! (2)我认为:虎和贼又回去偷驴,被对方吓破胆,滚下山坡,这部分更为可笑。(课件出示13) “贼又冷又饿,正在下树,抬头看见走来一个黑乎乎的东西,……他赶忙往树梢上爬,总嫌离地太近,紧爬慢爬,咔嚓一声,树枝断了,一个倒栽葱摔了下来,顺着山势往下滚。” (3)那些都不算什么,两个人摔下山坡,看到彼此,被对方吓昏才最有趣:(课件出示14:课文第二幅插图)及(课件出示15) “老虎和贼一齐滚下山坡,浑身沾满泥水,撞在了一块儿。他们俩对看了一眼,同时惊恐地大喊:‘漏’哇——”然后都吓昏了过去。 他们为什么已经看清了对方,还被吓昏了过去呢? 生1:人本来就很害怕老虎,老虎也非常害怕人的。 生2:他们一直惊魂未定,做贼心虚。 (4C我们分角色,用幽默地语气读出这一部分内容,读生动,读出人物内心的感想,读出趣味来。 三、指导朗读,写作训练。 1.分角色朗读全文,读出人物内心的感想,读出趣味来。 2.根据课后三题提示,复述这个故事。 (课件出示16:课后三题)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出示字词,朗读课文,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设计意图:一、三部分放在一起学习比较,揭示“漏” 到底是什么,为下面的阅读理解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学习课文,抓住重点句子,结合课文插图,分段复述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悟。训练了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和复述课文的能力。】 【设计意图:学生回答内容,课件出示课文第二幅插图,更加具体可感,易于分析和理解。】 【设计意图:指导全文朗读,并进行根据提示复述课文,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是对全文教学的总结。】 【板书设计】 27 漏 贼、老虎:“漏”指一只怪兽 “漏”是? 老婆婆老奶奶:“漏”指“漏雨”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整体感知课文后,学生就顺利地理解了大胖驴和老虎、小偷的关系,因为驴子胖胖的,小偷和老虎才会要打它的鬼主意。课文插图的出示,学生从画面上小偷和老虎的神情与动作间体味着他们所表达出的心理活动,兴致勃勃地揣摩着故事角色的心理,紧张而又兴奋地期待着在那月黑风高的夜晚上演的一出好戏,畅所欲言、争先恐后的表达着自己的想法。 2. 在这次阅读活动时,我帮助孩子理解故事了故事内容,舒展了故事的发展脉络,理顺了故事情节。孩子们在活动中表现活跃而又积极,从中体会了阅读的快乐。通过复述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训练了语言表达能了 、归纳概括能力。 不足之处: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教师的语言要简洁明了,设计要抓住重点内容。 资料提供者: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