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诵读活动还是“不求甚解”好(网友来稿)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古诗诵读活动还是“不求甚解”好

近来,有的学校和教师针对我市正在进行的“小学生古诗文诵读活动”中存在的一些教师和学生在背诵时过于机械、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问题提出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些办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解决上述问题,但是我认为这种做法有点矫枉过正,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古代诗词歌赋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中国古典诗词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许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古诗文诵读在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同时,确实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从小接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获得终生受益的人文素养。

但是,小学生学古诗文要学到何种程度呢?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小学生年龄较小、生活阅历较浅,再加上古诗文具有高度概括、精炼含蓄、思想深邃、感情委婉等特点,因此,儿童学古诗文不可能一下子达到对古诗文的深刻理解。那种逐字逐句分析,要求学生学一句理解一句的做法一方面忽视了小学课程设置的现状,是不现实的;另一方面,忽视了小学生年龄、认知特点,加重了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也是不科学的。

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发起的“儿童诵读经典活动”的简介中对这次活动的解释是这样的:“儿童研究专家指出,13岁以前是人的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此阶段儿童的特点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差。工程倡导的儿童诵读经典活动即是抓住这一特点,在此时期内对其进行诵读经典的训练,以不求甚解、轻松愉快的教育方式使儿童的脑力得以舒解,在加强记忆力、集中注意力的同时,使其身心平衡发展,自制力和自觉性得以提升。”可见,我们搞这个“小学生古诗文诵读活动”的着眼点并不只是在现在,重要的是在将来。不是要学生在现在就能体会诗歌的深刻含义,并从中获得人生的真谛,而是要使学生利用现在这个记忆的黄金时期,多积累一些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以备在将来漫长的人生过程中慢慢消化,从中获得不间断的人文滋养。

因此,我认为,小学生古诗文诵读还是“不求甚解”好,当然这种“不求甚解”不是要求学生一点都不需要去理解,而是要在其诵读的过程中实现“自悟”。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一点,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得到很好的印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每当学生遇到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我们不是都提醒他们再仔细地读一下课文吗?对于古诗文的理解,我认为就更不需要教师讲解了,一切放手给学生,让他们自读自悟,至于理解到什么程度,那就要因人而定,不需要搞一刀切,更不需要将教师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学生此时的理解或许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但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他们对于诗文的理解会进一步加深,并且会融入自己的人生体会,其理解的深度与在学校时所学的相比,自不可同日而语,这些是教师在课堂上没法做到的。所以,当前重要的不是他们理解了多少,而是他们记住了多少,不是他们从诵读中获取了多少人生的哲理,而是他们积攒了多少留着在将来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慢慢享用的精神食粮。

理解有助于记忆,但这种理解应该是一种“朦胧理解”(任永刚 盛文节《倡导背诵古诗文 丰富儿童的语言》),它不是来自于教师的讲解,而是来自于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悟。在这里,我们要将“引导”与“讲解”区别开来,讲解不是引导,我认为最好的引导是指导学生入情入境的诵读。中国古典诗词有着独特的节律美和音韵美,这种美只有通过诵读才能体现出来,入情入境的诵读不但能使听众感受到美,对朗诵者本人更是极大的美的熏陶,这种熏陶不但是潜移默化的,而且也有着激发兴趣的显性功能。不仅如此,它还可以帮助朗诵者更加准确地把握诗的意境,避免在理解诗意上走弯路。前面所说的 “自悟”也就是在入情入境的诵读中得以实现的。引导学生诵读,强调的是教师的示范作用,而不是教师的解惑作用。教师不需要讲解,只需要通过饱含感情的朗诵就可以达到引导学生把握诗的意境的目的。

当然,引导学生自悟,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在教室内张贴古诗文书法作品,定期出版古诗文专栏,定期举办班级和全校古诗文朗诵比赛,每年举办一届生动活泼的校园古诗节,定期评选背诗小能手,举办古诗文书法和古诗文手抄报展览,进行古诗文音乐谱曲等等。所有这些形式,都能营造了一个浓厚的氛围,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比较宽松、自由的状态,使古诗诵读对学生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兴趣,其效果就会很好。

以上是我对小学生古诗文诵读活动的一些粗浅的认识,不当之处,请广大同行不吝指正。

资料提供者:zhang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数学课件下载
·小学语文视频
·中学语文视频
·语文试题下载
·数学试题下载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