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仙台》课堂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课堂实录 手机版


《在仙台》课堂教学实录

时间:1993年3月19日上午

班级:浙江省永嘉县上圩镇中心小学五年级(1)班

地点:上圩镇电影院

听课人:浙江省温州市及永嘉县教师七百余人

执教人:邓泽棠

第一节

T:《在仙台》是谁写的?你们还读过他写的什么文章?

(板书:在仙台)

S:《在仙台》是鲁迅写的。我们还读过他写的《少年闰土》和《给颜黎民的信》。

T:鲁迅先生是你们浙江省绍兴县的人,他是你们值得骄傲的人,也是我敬佩的人,所以,我特别选这篇文章和你们共同学习。(板书:鲁迅)你们知道鲁迅先生是哪一年生的吗?

(生沉默)

T:你们要好好地记住!下面我讲一讲鲁迅先生的有关情况,看谁有过耳不忘的本领,听后能说出来,这也算一项听力训练吧!鲁迅先生生于1881年,于1936年逝世。

S:鲁迅先生生于1881年,于1936年逝世。

T:同学们的听力真不错(板书:1881――1936)。鲁迅先生是在1904年到仙台学医,1926年写了《藤野先生》一文,《在仙台》就是从《藤野先生》一文中节选出来。谁听清楚我说了什么话?

(学生十分活跃,纷纷举手)

S:鲁迅先生于1904年到仙台学医,1926年写了《藤野先生》一文,《在仙台》是从《藤野先生》文中节选出来的。

T:1904年的中国是什么朝代?

S:是清朝末年。

T:(十分兴奋)啊!你们的历史知识真不错。请你们回忆一下,老师讲的和从书本上看到的,那个时代的中国的国情怎么样?

S:中国是个弱国,受帝国主义的欺负。

T:是的,清朝末年的中国处在弱国的地位,受帝国主义的欺负,经济和科学都不发达,加上鲁迅先生的父亲是得肺病死去,他感到中国医学落后,他决心走学医救国的路,所以到日本去学医。谁听清楚了鲁迅到仙台学医的原因。(学生活跃,几个学生先后不一地举起手来)

S:清朝末年,中国经济和科学都不发达,受帝国主义欺负,鲁迅先生的父亲得肺病死去,他感到中国医学落后,决心走学医救国的路,所以到仙台学医。

T:这个学生真的做到了过耳不忘,听的能力也是学好语文的能力,希望大家向他学习,大家注意到没有,鲁迅先生1904年仙台学医,1926年写此文,中间隔了多少年?

S:二十二年!

T:事隔二十二年,鲁迅先生还是这样地忘不了,可见,在仙台学医对于鲁迅一生的影响多么大。好,让我们打开课本,学习《在仙台》这篇课文,大家小声地把全文快速地读一遍。

S:(快速地小声读课文)

T:课文里主要写的人物是谁?还有谁?

S:课文里主要写的人物是藤野先生,还有鲁迅先生自己。

T:对,我们就按主要写鲁迅先生,主要写藤野先生,主要写藤野先生和鲁迅先生,把课文分作三段,这叫做按内容分段的其中一种方法。

(学生迅速浏览全文,拿笔在课文上留下分段的符号。不到一分钟,纷纷举起手来。)

S:第一自然段主要写鲁迅先生到仙台学医受到接待,是第一段;第二自然段到十一自然段,主要写藤野先生的情况,是第二段,以后的几个自然段是写藤野先生教鲁迅先生学医的事是第三段。

T:(高兴),是这样分段的,请举手。

(全班同学都举起手来)

T:你们的分段能力不错,掌握了分段了规律,分段这个难关,也是可以征服和。你们能说出我刚才提示的分段方法吗?

S:按主要写的人物来分段是按内容分段的一种方法。

T:说得好,按内容分段的方法还有很多种,你们在以后的阅读中,要注意总结。先请同学们朗读第一段。

(全班同学齐读第一段)

T:大家把课文的第一句话读三遍,把它背下来。

(学生把“大概物以希为贵罢”读三遍后,齐背了一遍)

T:这句话大家都能背下来。里面有些文言词不好懂,“希”是什么意思?

S:“希”就是少的意思。

T:对,“希”就是少的意思,现在写这个“希”要加上个什么偏旁?

S:要加上个“禾”字旁。

T:“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来理解是什么意思?

S:“物以希为贵”是说东西少了就珍贵起来。

S:“物以希为贵”是说普通的东西少起来,就显得珍贵。

S:平常的东西,换了地点,变得少起来就身价变了,珍贵起来。

T:(惊讶)你怎么会想到平常的东西,换了地点,变得少起来,珍贵了起来了哩?

S:我是从“大概物以希为贵吧”这段话会后面举的两个例想到的!

T:对,我们读书思考问题,要做到眼不离课本,脑不离课本,要熟读才能精思。刚才我说了一句关于读书方法的话,谁能再说一遍?

S:熟读才能精思。

T:对!大家把说明“物以希为贵”的举例部分,背下来。

(学生小声读,小声背)

S:(集体背)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使用红头绳系住,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

T:“尊为”的意思你们懂吗?

S:“尊为”的意思是尊敬地称为。

T:说得好!就是尊敬地称它为什么。还有第三行的“美其名曰”怎么解释?谁能说得出来?

S:“美其名曰”就是给它起了个美名。

T:“美”是什么意思?

S:美名。

S:美丽。

S:赞美。

S:好听。

T:“美”是赞美,“美其名曰”就是赞美它,给它起个好的名称叫做什么?“其”的意思是“它”,“曰”的意思是“叫做”。请大家根据背下来的两句话,说一说,作者哪里说明什么样的东西“希”了。

S:北京是白菜的产地,在北京白菜是很多的,很平常的菜,而到了浙江,因为少见,人们就把它当作珍贵的东西,把它挂在店铺的前头,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尊敬地称为“胶菜”。福建野生的芦荟到了北京,就显得不多见,马上被请进温室,不赞美它起了个好名字叫做“龙舌兰”。课文就是用白菜和芦荟为例,说明“物以希为贵”。

T:课文一开头,就举例说明“大概物以希为贵”这跟鲁迅到仙台学医的事有什么联系,请大家找一找,课文用什么话把它们联系起来了?

S:课文里用“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句话把它们联系起来了。

T:对!这句话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前半句对上文的举例说明“物以希为贵”起了什么作用?

S:

T:是的,我们要把日本政府和日本人民对待中国留学生的态度分开来。日本人民对待鲁迅是真诚的关心,其中,有一个人,给鲁迅的印象很深,这就是课文中主要写的――

S:(全体齐答)藤野先生。

T:对!请大家默读第二段,看看鲁迅先生初见藤野先生对藤野先生的印象时怎样步步加深的。鲁迅初见藤野先生,从藤野先生的外表中,鲁迅觉得他怎么样?

S:鲁迅先生首次听藤野先生的课,他看到的藤野先生是黑瘦的,留着八字须,戴着眼镜,夹着大大小小的书,鲁迅觉得他是一个有学问,教学认真的人。

T:鲁迅先生听到藤野先生说话的声音,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S:鲁迅先生听见藤野先生用缓慢而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的名字,觉得他是一个教学严肃认真的人,不摆架子,尊敬学生。

T:什么叫作“顿”,什么叫作“挫”?

S:“顿”是停顿,“挫”……

T:“挫”是转折。藤野先生说话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地介绍自己的名字,请大家看看我做得象不象。(教师来到讲台,面对学生,作了一个深鞠躬,然后说: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请一个同学重做一次好吗?(课堂上气氛雀跃,一个同学仿照老师的做法,重做一遍,全班同学热烈鼓掌。)

T:鲁迅以后看到和听到有关藤野先生的穿着是怎样的?

S:鲁迅听到留级学生介绍藤野先生的穿着时这样的:他穿衣太模糊,有时忘记带领结,冬天穿一件旧外套,有一回上火车,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

T:什么叫“模糊”?

S:“模糊”是马虎的意思。

S:“模糊”是随便的意思。

S:“模糊”是随便,不讲究的意思。

T:鲁迅先生相信这些话吗?

S:鲁迅先生认为这“大概是真的”。

T:用上“大概”有什么作用?

S:用上“大概”,表示鲁迅半信半疑,认为有的话可能是真的,有的话可能是假的。

T:哪些话可能是真的?哪些话可能是假的?

S:藤野先生穿着模糊,忘记带领带,鲁迅先生也亲眼见过,这是真的,疑心他是扒手可能假的。

S:从藤野先生的穿着,又给鲁迅先生什么印象?

T:鲁迅先生觉得藤野先生是个生活朴素,不讲究穿戴的人。

S:对!在鲁迅先生的眼中,藤野先生生活朴素,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藤野先生对学问的态度又使鲁迅先生留下良好的印象,谁能说说课文是怎样写的?

S:他上课时带了大大小小很多书,都是有关他讲课的这一门学问的著作。

S:他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有引用古代日本的书和翻刻中国译本的书,很有学问。

T:你们注意到吗?每一次藤野先生对新生讲课介绍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鲁迅会怎样看?

S:鲁迅先生会觉得藤野先生是一个爱国的人。

T:为什么鲁迅要加上一句话“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

S:这里说明鲁迅也是爱国的。

T:对,鲁迅对藤野先生的爱国精神是很敬佩的,但鲁迅先生也是爱国的人,藤野先生的话刺痛了他的心,他感到由于清政府腐败,中国落后了,很早就发达的医学,也落后了,这就使他坚定了学医救国的决心。(课堂上鸦雀无声,学生在听着,思考着)

T:(指着黑板上“优待”两个字)第一段的段落大意,大家能概括下来吗?

S:第二段的段落大意是:藤野先生给鲁迅的初步印象。

T:对!谁能联系刚才大家说的,从外表,声音,穿着,对待学问,对待国家这几方面,说一说藤野先生给鲁迅一个怎样的印象,请大家在下面小声练说一下。

(学生小声地独立练说,老师请一个同学说――略)

T:好!这个同学说得有条理。藤野先生就是这样给鲁迅良好的印象。

T:这一节就上到这里。

第二节

T: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第二两段。从第二段课文,我们知道藤野先生给鲁迅良好的印象,现在,我们继续学习第三段课文。从中我们知道藤野先生教鲁迅先生学医,给鲁迅先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回忆,影响了鲁迅的一生。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按写鲁迅跟藤野先生学医的几件事,第三段可分多少层。

(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在课文上记下了分层的记号)

S:鲁迅先生跟藤野先生学医一共有三件事,第三段可分为三层。(说出三层的起迄)

T:同意这位同学意见的请举手。

(全班同学举手)

T:这也是按内容分层的一种方法。(板书:学医)请大家继续默读课文,概括每层的层意。(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层意)

S:第一层的层意是“批改讲义”。

T:要交待清楚:谁跟谁批改讲义,是什么样的讲义。

S:藤野先生批改鲁迅抄下的讲义。

T:概括得好,讲义是不用修改的,但鲁迅听课抄下的讲义,由于日语未过关,有错漏,所以,要批改。

S:第二层的层意是藤野先生纠正鲁迅画的解剖图。

T:这位同学读书很认真,概括层意时把容易忽略的地方也注意到了。

S:第三层的层意是藤野先生担心鲁迅怕鬼。

S:藤野先生对鲁迅先生敢解剖尸体,总算放心了。

T:后面这两位同学分别从“担心”或“放心”的角度去概括层意都是可以的。以上这三件事对鲁迅的影响很大,鲁迅先生每想起它,会产生感情上的起伏,请找课文,哪一句写了这种感情。

S:……也感到一种不安的感激。

T:对!就是这句话,请大家读几遍,把它背下来。(课堂上响起了背诵声)

S:(开火车背,一个接一个,约一个小组)教师板书:

讲义

学医 解剖图 不安和感激

解剖尸体

T: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层,大家一边听,一边思考:在藤野先生帮鲁迅修改抄写的讲义一事中,什么地方使他感激,什么地方使他不安?

S:(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层的课文,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在课文上作记号)

T:谁先说一说,什么地方使鲁迅感激?

S:藤野先生认真帮助鲁迅先生修改笔记,鲁迅非常感激他。

T:上一节课,我说过一句话,熟读才能――

S:(齐答)精思。

T:对,我们一起来认真地读好课文的每一句话。首先,看一下,藤野先生修改鲁迅笔记的时间快不快?说明了什么?

S:藤野先生修改鲁迅笔记的时间很快,鲁迅交出所抄的讲义,二三天便修改好还给鲁迅,这说明藤野先生十分关心鲁迅先生的学习。

T:修改的时间长不长?仅是一次而已吗?

S:修改鲁迅的笔记时间很长,每星期都要收鲁迅的笔记去修改,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

T:修改得认不认真?说明了什么?

S:修改得十分认真,讲义上从头到未,都用红笔添改过,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T:请同学们按这三点,有条理地说说藤野先生帮助鲁迅修改抄写的讲义,哪些地方使他感激。先小声地练说,做做准备。

S:(按老师提示的三点,有条理地回答,老师引导大家用掌声表扬他。)

T:为什么鲁迅看到修改好的笔记,会感到不安。

S:鲁迅觉得藤野先生一边教课,一边在研究医学,很忙,时间很宝贵,所以心里很不安。

T:你从哪里知道藤野先生一边教学,一边在研究医学。

S:鲁迅先生支交讲义的时候,看见藤野先生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他正在研究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T:你读书很认真。这些地方也注意到了。别的同学还有想法吗?

S:鲁迅先生感到很惭愧,自己学的日语还不多,要很长时间地耽误藤野先生的教学和研究。

T:你从哪里知道鲁迅的日语还不过关。

S:藤野先生问鲁迅能不能抄他的讲义,鲁迅先生说可以抄一点,藤野先生从此就特别注意帮助这个日语还不过关的学生改笔记。

T:这些地方都注意到了。你们读书做到了熟读精思。请想想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S:是对学生严格要求的人。

S:是对学生循循善诱的人。

S:是对教学一丝不苟的人。

T:请大家把第二层的课文朗读一遍,一边朗读,一边留意藤野先生纠正鲁迅画的解剖图上画错的地方,鲁迅的不安和感激表现在哪里?

S:(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课文。读后,按老师的要求,思考了一会。)T:鲁迅先生的不安和感激是当时就产生还是写这篇文章时才产生?

S:是写这篇文章时,才产生不安和感激的心情。

T:你是从哪里看出来?

S:因为当时鲁迅先生很任性,藤野先生给他修改解剖图后,教育他时,他还不服气,心里想:图还是我画得不错,实际的情况,心里自然记得。所以当时他不会感到不安和感激。

T:这样看来,后来鲁迅联系到当时画错解剖图和对待藤野先生教育和态度,鲁迅先生的不安和感激是不是更重一些?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分别从不安和感激两方面,找一找有关的内容。

(同学们细心默读,在课文上留下记号)

S:鲁迅先生回想这件事,感到不安是因为当时自己学习太不用功,这是第一点,其次,学习很任性,不尊重科学,画解剖图上的血管位置,只追求好看.还有藤野先生教育他时,还不服气.

T:鲁迅先生感激什么?

S:鲁迅先生感激藤先生在百忙中为他认真改解剖图,把下臂的血管的位置纠正过来。

T:请大家再细心读课文,令鲁迅先生十分感激的还有什么?

S:还有藤野先生教育鲁迅先生的那番话:“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

T:对!令鲁迅先生感激的除了纠正解剖图上血管的位置,还有这句话,使鲁迅先生终生感激。因为,藤野先生教育鲁迅尊重———

S:(齐答)科学。

T:对待科学要实事——

S:(齐答)求是。

T:请大家把这句话背下来,铭刻于心里。

(学生小声地背,集体地背。老师请学生开火车,一个接一个地背,约一个小组)

T:解剖图不是美术,是属于什么?

S:解剖图是属于科学。

T:属于科学的东西,能随便改变它吗?

S:属于科学的东西,我们没法改换它,不能因为追求好看,而改变它的样子。

T:讲得很好,美术属于艺术,可以要求画得好看一些,科学跟艺术是不一样的,如果血管的位置画错了一点位置,那就违反了客观规律,是绝不能允许的事,所以,鲁迅从藤野先生的话中,受到了很大的震动,时间越久,其中的道理,对鲁迅的影响就越大,那就是——

S:(齐答)尊重科学,实事求是。

T:请大家齐读第三层,留意一下,从藤野先生担心鲁迅不肯解剖尸体一事中,哪些地方感激,哪些地方感到不安。

(学生集体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课文,读罢在课文上画记号)

T:先说说哪些地方,鲁迅感到不安。

S:鲁迅感到不安的是他的学习成绩不好,放暑假时,又到东京玩了一夏天,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个时候藤野先生在为他担心着,担心他敬重鬼,不肯解剖尸体,而他根本不知道。

T:为什么又感激藤野先生?

S:藤野先生为他高兴,他为能不迷信,解剖尸体而高兴。

T:(打断学生的话)为他不迷信,相信——

S(齐答)科学,而高兴。

T:请想一想,鲁迅是中国人,藤野先生是——

S:(齐答)日本人。

T:一个日本教师为一个中国学生学医这么操心,这么尽责说明了什么?

S:说明藤野先生是一个没有民族偏见,真诚关心鲁迅的人。

T:对!鲁迅从藤野先生的身上,懂得了做人要做一个没有民族偏见的,正直无私的人。这影响了鲁迅的一生,鲁迅也是一个——

S:(齐答)没有民族偏见的,正直无私的人。

T:刚才,有一位同学说到鲁迅感到不安的地方,我这里要多说两句。鲁迅先生每当想起藤野先生,总会感到不安,他忘不了藤野先生对他不倦的教诲,真诚的帮助,他知道藤野先生希望他做一个出色的医学家,可是,他后来放弃了从医救国的道路,这使他深感有负于藤野先生,但是,他可以无愧地告诉藤野先生,他从藤野先生的身上懂得了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献给人民,要做一个像藤野先生那样的人.你们说鲁迅先生做到了吗?

S:(齐答)做到了!

T:同学们,你们跟鲁迅先生一样,同是浙江人,希望你们也要向鲁迅先生学习。

(学生情绪活跃)

T: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请大家认真听,听后背出来。(课堂顿时鸦雀无声),“在我所认我师的文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T、S:“我所认我师的文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T:请同学带着这种敬爱,感激之情把课文多读几遍,然后,总结一下,藤野先生怎样教我学医,从中可以看出藤野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学生认真默读课文,按要求,做好回答问题的准备)

S:(看着黑板的板书,有条理地回答藤野先生教鲁迅学医的经过,简洁地小结藤野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T:(指着板书:学医)第三段的段意,谁能概括一下。

S:第三段的段意是:藤野先生帮助鲁迅修改抄写的讲义,纠正画错的解剖学图,为鲁迅敢解剖尸体高兴。

T:这节课大家进行了小声读,齐读,默读,背诵等各种方法的读,但还不是很熟,还不是很熟,还没达到有感情地读,希望课后计划试试带着敬佩,感激之情来读,要读出感情。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谢谢同学们。

资料提供者:叶茂枝

·小学语文课件下载
·小学语文视频下载
·小学语文备课中心
·小学语文试题下载
·小学语文教案下载
·小学数学试题下载
·小学数学课件下载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