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莺之歌(网友来稿)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孙哲勇 教学目的:1、积累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概括段落大意。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认识小男孩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激发向他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目的2、3 教学难点:1、肖像、语言、动作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结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首《七子之歌》唱出了我们炎黄子孙期盼祖国统一的梦想与心声,一曲《长江之歌》则唱出了对长江母亲的热爱与依恋,那么我们今天来看一看在前苏联卫国战争中的《夜莺之歌》又传达出了怎样的一种情怀。 二、、交流所查找到的资料 教师可适当补充关于苏联卫国战争的事情 三、检查预习情况,扫除字词障碍 瓦砾li 耷拉da 木屑xie 鹧鸪zhegu 蠢东西chun 轻蔑mie 胳膊bo 云杉shan 耷拉:下垂 轻蔑:轻视,不放在眼里 阻击:以防御手段阻击敌人增援,逃跑或进攻。 呻吟:指病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模模糊糊:不分明,不清楚 四、整体感知课文,掌握文章大意。 本文记叙了在前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被称作“夜莺”的孩子,把一支德国部队引进游击圈,使游击队全歼德寇的故事,表现了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 五、交流探究 1、 文章共出现几次夜莺的歌声,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有意吸引敌人的注意 第二次:说明小男孩麻痹了敌人,取得了敌人的信任,为下文作铺垫 第三、四次:借歌声暗送情报,体现了小男孩的机智、勇敢。 第五次:说明小男孩仍在帮助游击队,体现了他的爱祖国的思想品质。 2、围绕着夜莺的歌声文章记叙哪几件事?(见板书) 3、课文为什么以“夜莺之歌”为题?。 夜莺的歌声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围绕夜莺的歌声记叙了小夜莺给敌人带路、巧送情报、全歼敌人取得胜利的故事。歌颂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以“夜莺之歌”为题具有明确线索,赞颂人物的作用。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1、整理笔记 2、想象敌人进入包围圈时小夜莺的想法和行为。 板书: 第二课时: 一、 检查复习 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2、请同学抓住文章主要内容创造性的复述课文 二、小组合作探究 1、 找出文中描写描写小夜莺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外貌——有个孩子坐在河沟边,耷拉着两条腿。他光着头,穿一件跟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将一个机灵、略带顽皮的小夜莺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心生爱意。同时为下文诱敌成功做铺垫;绿色衣服也为引敌人入包围圈后顺利摆脱敌人埋下伏笔) 语言——我自己学的,我还会学杜鹃叫呢?(既避开了敌人的盘问,又为下问用鸟叫报信而不引起德寇的怀疑埋下了伏笔,显示出机智和勇敢来) 动作——孩子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路旁的树枝,或者弯下腰去拾球果,或者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一甩一甩、拾、踢三个动词既传神地写出了孩子活泼、机智、灵巧的特点,也传达出作者对小夜莺的喜爱) 明确: 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不仅起到了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而且在行文结构上起到了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2、说一说文中的小夜莺具有哪些的优秀品质? 小夜莺是一个机智、勇敢、活泼、灵巧的,具有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的小英雄 3、找出文中景物描写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第(1)段景物描写——交代背景、渲染气氛 揭示了夜莺诱敌的原因 承前启后,帮助情节发展. 第(21)段景物描写——山高要密,是适合伏击敌人的好战场.帮助情节发展 二、 讨论 1、文章的结构有何特点? 文章前后照应、首尾相连,一方面使文章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另一方面也更加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三、 学生小结 学过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可引导学生在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和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对于刻画人物的作用及景物描写的作用上来谈一谈) 四、作业 俗话说“自古英雄出少年”在我们这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少年英雄的故事层出不穷,你知道哪些少年英雄的故事呢?请简要写出他们的事迹。 板书: 机智、勇敢 小夜莺 活泼、灵巧 小英雄 热爱 祖国 古诗二首练习题 一、积累与运用 1、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松柏( ) 冢 ( ) 垒垒( ) 狗窦( ) 雉 ( ) 舂谷( ) 羹 ( ) 贻 ( ) 2、 解释下列词语。 始: 冢: 窦: 旅葵: 羹: 贻: 雉: 舂谷: 3、下列选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本诗是一首边塞诗,描绘了边关无良将驻守,致使匈奴频繁入侵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 B、一、二句以明月,关塞起笔,看似写景,都写出了自秦汉以来万里戍边、代代依然的历史事实。 C、三、四句点明主旨,希望李广那样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军戍守边疆,讥朝廷用人不当。 D、诗人表达了对戍边士卒极大的同情,并希望象“飞将军”一样杀敌立功。 4、对理解《十五从军征》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五从军征》描写一个服役65年的老兵回乡后无家可归,满目惨况的悲剧境遇。 B、作者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人的凄零;通过对兔雉栖身于家屋,谷葵从生于庭院的景物描写,来说明老兵家园的残破。 C、这是一首抒情诗。诗歌依照人物回家的程序,由远及近,逐层描写。 D、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家破人亡的老兵形象,控诉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们带来饿沉重苦难。 5、默写诗句 (1)但使龙城飞将在, 。 (2)《出塞》中表现诗人对历史变换,征战未断,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的感叹的句子是: , 。 (3)《十五从军征》中和贺之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 (4)《十五从军征》中从别人口中得知亲故凋零的句子是 , 。 (5)《十五从军征》中描写家国破败,控诉当时繁重的兵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的句子是 , 。 6、在浩瀚的古典诗词中描写战争、吟咏军旅生活的诗词有很多,请写出你所知道的其中两首。 诗人 诗句 诗人 诗句 二、阅读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垒垒。”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杂树,井上生旅葵。春谷持做饭,采葵持做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是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 本诗描绘了怎样的一幅情景,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2、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可以看出老人怎样的心情? 3、 写出老人归家后所看到的无限凄凉之景的诗句是? 4、 诗中哪一句使的情感达到了顶点,并引起读者的共鸣? 5、 结合诗中的内容,谈谈你对战争的看法。 《夜莺之歌》练习题 一、积累与运用 1、 给加点字注音: 瓦砾 耷拉 木屑 鹧鸪 蠢东西 轻蔑 云杉 曲折 2、解释下列词语: 轻蔑: 呻吟: 3、 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 街道的两旁尽是黑色的瓦砾,烧焦的树木(无精打采、垂头丧气、奄奄一息)地弯着腰。 (2) 孩子突然 了个身, 进树林深处,不见了。枪声 破了林中的宁静。中尉还没来得急 起手枪,就 到路边去了。 (钻、滚、转、打、抓)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的朗诵字正腔圆,令李老师喜从天降。 B、权力不是餐桌上的刀叉,不能随心所欲地拿它攫取任何东西 C、这部著作是他长期工作经验的总结,是他处心积虑写出来的 D、在崇尚科学、反对邪教的演讲中,他铿锵有力地走上台来。 5、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 B.在故乡寂莫的日子里,他已渐渐地感到孤独. C.他们都折断了腿,残费得不能再作战了. D.他们不时说几句简单的话,小心地拔开树枝,聚经会神地望着远方. 6、写出下面故事涉及的人物的名字。 (!)《红楼梦》中“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指的是: (2)《水浒传》中倒拔垂杨柳的是: (3)《三国演义》中华容道义释曹操的是: (4)《西游记》中大战流沙河的是: 7、在下面的横线上,紧接上文再写两个句子,要求与上文句子的话题、句式、修辞手法相同。 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朵花的花园;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只鸟的树 林。 , ; , 。 8、下面是联想公司的一句广告语,请简要说说它好在哪里。 “如果没有联想,世界将会变成怎样?” 二、阅读理解 (一) 战斗刚刚结束,一小队德国兵进了村庄.街道两旁尽是黑色的瓦砾,烧焦的树木垂头丧气地弯着腰. 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就又响起来,越来越有劲. 士兵们和中尉注意听着,看看周围的灌木丛,又望望道旁的白桦树.他们突然发现就在很近很近的地方,有个孩子坐在河沟边,耷拉着两条腿.他光着头,穿一件颜色跟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拿着一块木头,不知道正在削什么. "喂,你来!"中尉用生硬的俄国话叫那个孩子. 那个孩子赶紧把小刀放到衣袋里,抖了抖沾在上衣上的木屑,走到军官跟前来. "喂,让我看看!"德国军官说. 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 那是个白桦树皮做的口哨. "这玩意儿你做得不错."中尉点了点头,他阴沉的脸上露出一丝冷笑,"谁教你这样吹哨子的?" "我自己学的.我还会学杜鹃叫呢." 孩子学了几声杜鹃叫.接着,他又把哨子塞到嘴里吹起来. "村子里就剩你一个吗?"中尉继续盘问他.并且把望镜拿到眼睛前. "怎么会就剩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鹧鸪,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一个!" "你这个坏家伙!”中尉打断孩子的话,"我是问你这里有没有人." "人?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孩子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喊着'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蠢东西!"中尉想着心事,轻蔑地冷笑了一下. "喂,你认识往苏蒙塔斯村去的路吗?" "怎么会不认识,"孩子很有信心地回答,"那里有个磨坊,我常到磨坊附近的坝上去钓鱼.那儿的狗鱼可凶呢,能吃小鹅!" "好啦,好啦,带我们去吧.要是你带得对,我就把这个小东西送给你."中尉说着,指了指他的打火机."要是你把我们带到别处去,我就把你脑袋扭下来.听懂了吗?" 队仨出发了,行军灶行头,后边是孩子和中尉并排走着.孩子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路旁的树枝,或者变下腰去拾球果,或者用脚把球起来.他好象把跟在身边的敌人完全忘了. 1、 括选段的大意 2.画出第一自然段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说出在文中的作用. 3.文中两处写夜莺之歌有什么作用? 4.本文为什么以"夜莺之歌"为题目呢? 5.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怎么会剩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鹧鸪,多着呢,夜莺倒只有一个." (2)"人?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刚刚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喊着'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3)"喂,你认识往苏蒙格村去的路吗?""怎么不认识!"孩子很有信心地回答,"我常到磨坊附近的坝上去钓鱼.那儿的狗鱼可凶呢,能吃小鹅." 6、.本语段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 (二) 森要越来越密.那弯弯曲曲的小道穿过茂密的白桦要,穿过杂草丛生的空地,又爬到长满云杉的小山上去了. 树要深处,有几个游击队员埋伏在那里,树旁架着冲锋枪.他们从云杉树枝缝里向外刻,能够看见那曲折的小路.他们不时说几句简单的话,小心地拨开树枝,聚精会神地望着远方. "你们听见了吗?"一个游击队员突然说.远处好像有一种什么鸟在叫,随着风吹云杉的细碎声模模糊糊地传来.他伸直了腰,抬着头,往叫声那边听,"夜莺!" "你没听错吗?"另一个游击队员问.先说话的那个人紧张起来,他再细听,可又什么也听不见了.不过,他还是从大树桩子下边掏出4个手榴弹来,放在面前,准备战斗. "现在你们听见了没有" 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 先听到夜莺叫的那个人呆呆地站着,好像钉在那里似的.他慢慢地数,"1,2,3,4……"一边数,一边用手打着拍子. "32个鬼子……"那个人注意数着一声一声的鸟叫,最后说.只有游击队员才知道这鸟叫的意思.夜莺的叫声停止了,接着传来两声杜鹃叫."两挺机关枪."他又补充说. "对付得了!"一个满脸胡子的汉子端着冲锋枪说,说完,理了理挂在腰间的子弹带. “对付得了."先听了鸟叫的那个人回答说,"我和斯切潘把他们放过去,等你们开了火,我们在后边阻击.如果我们出了什么事,你们可不要忘了小夜莺……" 过了几分钟,德国兵在云杉要后边出现了.夜莺还是兴致勃勃地唱着,但是那歌声的意思游击队员早已知道了. 德国兵走进云杉要的时候,树要深处突然发出一声口哨响,像回声一样回答了孩子.孩子突然转了个身,钻进树要深处,不见了.枪声打破了要中的寂静.中尉还没来得及抓起手枪,就滚到路边去了.被冲锋枪打伤的德国兵一个跟一个地倒下了.德国兵的呻吟声,叫喊声,游击队员的喊杀声,一时充满了树要. 1、概括语段的内容. 2.小夜莺是怎样给敌人带路,并向游击队报告情况的? 3.文中在写小男孩把敌人引到树要深处,进入游击队的埋伏圈时,"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继而"夜莺的叫声停止了","接着传来两声杜鹃叫",游击队员们知道其中的意思.于是,游击队员向德国兵开火,不多时,全部歼灭了敌人,取得了胜利.这样写对表现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4.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5.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资料提供者:
|
·小学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