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世界》整合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苏教版语文第六册 《海底世界》整合教学设计 常州市武进区郑陆中心小学 蒋建春 ●教学目标 ① 知识和技能 了解海底世界是个景色奇异、特产丰富的地方。 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相关知识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大胆质疑问难、自主探究的能力。 ② 过程和方法 学习过程: 1、在教师引导下探究——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和特产丰富 2、合作学习的过程:交流阅读体会,尝试解决问题。 3、个别探究的过程:搜集资料,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解决问题。 4、思维碰撞的过程:全班交流、讨论学习成果、相互质疑与辨析。 学习方式:多媒体环境和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 ③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到海底世界的神秘和有趣。 增强自主探究语文知识的态度。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究大自然奥秘的情感。 ●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海底世界》是一篇常识性课文,用生动的形象的语言介绍了海底的奇异景色、丰富特产。课文一开始就提出问题:大海深处是怎样的?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接下来四个自然段,紧扣第一自然段提出的问题,从声音、动物、植物、地形、矿产等几方面具体描述了海底景色,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指出“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特产丰富”的世界。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认真品读课文二至三自然段,结合网络教学资源,具体感受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和特产丰富。 课文三、四两个自然段都采用先总述后分述,围绕中心句组段的表达方式,是引导学生进行总分段式训练的生动范例。三年级正是作文训练的起步阶段,把一段话写具体尚有一定困难,所以,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的写法,体会课文如何围绕中心句按总分顺序写具体,又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怎样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运用网络教学可以让学生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我搜集大量有关“海底世界”的资料制作成“海底资源库”网页,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所需资料,使学生的学习实现“源于书本——跳出书本——回归书本”的理想境界。 ● 教学资源 三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他们对常识,对未知领域有 着强烈的探究兴趣,所以在本课教学中,可利用学生对海底世界的兴 趣,培养他们围绕主题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通过读书、上网等多种方式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使语文学习成为一种开放性、研究性学习。 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这是新大纲提出的要求,本课虽是一篇常识性课文,但语言生动活泼,如描写海底动物的声音,将打比方的方法和象声词的使用相结合,使人读来兴趣盎然。所以,本课学习可采用朗读感悟法,通过自由读、赛读、比较读等多种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海的神秘有趣。 本课着重描写了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色和丰富特产,所以,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及网络提供的丰富信息,为学生创设形象、直观、和谐的情境,让学生亲眼目睹海底高耸的山崖、低陷的峡谷和一群群五光十色的海底动物,亲耳聆听海底动物那窃窃私语的声音,真切感受课文所描述的意境。 同时,我还将引导学生运用网上的语文教学资源让他们自主地参与学习,与小组同学合作学习,从而有效培养学生搜索信息、选择信息、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最后达到对一个问题得出较为全面而科学的认识。 ● 教学模式 为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最大收获,我将采用“质疑问难,确定任务——上网浏览,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练习巩固,延伸任务”的模式进行教学。 ● 教学支架 首先播放海底世界奇特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打开“质疑问难”窗口,进行归纳整理,确定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再读课文;上网查资料;讨论,向同学请教。 然后学生带着问题进入网络天地进行自主学习,可以听各种形式的 配乐朗读,可以进入“海底资料库”上网查找。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 生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深化理解。 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打开“海底论坛”窗口,让学生展开想象;未来海底世界是什么样?探讨海底今后的开发探索。 最后让学生打开“练习巩固”窗口,出现一组作业套餐,既有基础作业,又有发展作业,让每一个学生都在作业中得到较好的发展。 ● 组织形式 全班质疑问难,确定任务——上网浏览,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练习巩固,延伸任务 ● 教学环境 四人一个小组,每人一台电脑。每位学生坐在横排的电脑前。电脑连入校园网。 ● 教学评价 ① 知识和技能 为什么说海底世界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 海底到底是宁静的还是有声音的。 学生根据自己需要选择不同的范读进行练习。 你还有疑问吗。 你是怎样解决你的疑问的。 想象未来的海底世界是什么样的,探讨海底今后的开发探索。 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的写法,体会课文如何围绕中心句按总分顺序写具体。 ② 过程和方法 回忆本课对问题的探究环节。 利用网络获取相关知识解决疑难问题。 ③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完全文,你有什么感想。 《海底世界》整合教学设计 武进区郑陆中心小学 蔡红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及计算机网络 环境应用分析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去过南京的“海底世界”吗?让我们一起去真正的海底世界游览一下。(播放动画) 2、看了这美丽的画面,你想说些什么?课文是怎么描写的?请你认真读一读。 二、质疑问难,指导学法。 1、上节课学习结束后,同学们提出了不少问题,请同学们打开“质疑问难”窗口看一看。 2、你对这篇课文还有什么新的疑问?(针对疑问进行归纳) 3、经过大家的认真思考,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如果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就更有意义了。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1)再读课文 。 (2)上网查找资料。 [介绍网上学习查找资料的具体方法:到资料库中找;根据老师提供的相应网址,在网页上查找] (3)讨论,向同学请教。 4、请你选择你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解决问题。 三、自主学习,思考研究。 1、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打开网页听课文朗读。(配乐范读,分段读) 2、上网浏览。 3、小组学习研讨,交流阅读体会,尝试解决问题。(师巡视,查看,了解学习情况,给予针对性指导。) 四、交流讨论。 1、打开“质疑问难”窗口,让学生了解同学产生了那些疑问? 2、通过刚才的学习讨论,你解决了哪些疑问?你是怎样解决问题的?(相互交流补充,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3、交流过程中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1)海底到底是宁静的还是有声音的?(单击“声音”,听电脑模拟声音,提问:你从各种各样的声音中听出了什么?指导感情朗读,读出海底世界静中有声的神秘有趣。) (2)为什么说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海底动物活动各有特点;(你还知道那些海底动物与众不同的活动方式?) 海底植物差异很大;(以海藻为例) 海底地形奇特,蕴藏着丰富的矿产。结合海底资源库中的资料、图片,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4、通过刚才的学习、讨论,同学们对海底世界一定有了更深的认识。学完全文,你有什么感想?(感情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读出赞叹之情) 5、二十一世纪是海洋的世纪,科学家断言,二十年后,人类将移居海洋,你相信吗?点击“海底论坛”,结合相关资料,想象未来的海底世界是什么样的,在“我的留言”区探讨海底今后的开发探索。 五、练习巩固。 点击“练习巩固”,出示作业: 1、基础练习: (1)把海底动物和它们的活动特点用线连起来,读一读,并用小圆点圈出动词。 海参 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 梭子鱼 靠肌肉伸缩爬行 贝类 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 乌贼和章鱼 巴在轮船底下 (2)发挥你的想象,完成填空: 海底动物在吃东西时,行进时,遇到危险时会发出各种声音,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像 ,还有的像 。 (2)发展练习:(任选一项) 1、利用自己搜集的资料、图片,办一张以“海底世界”为主题的报纸。 2、做“小导游”,向家里人介绍海底世界。 3、想象未来海底世界是什么样的?写一写,画一画。 通过观赏海底世界的奇特景观,让学生置身于海底形形色色的动植物,高耸的山崖,低陷的峡谷之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以学生的疑问为突破口组织教学,将学习目标定位在学生的需要上,体现了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为学生上网学习,获取知识,为下面的交流讨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多媒体及网络技术提供技术的丰富性,将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广,思路更开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优化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意义建构。同时,由于以海底世界为主题的网页能最快、最新、最方便地为学生提供信息,也能显著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解决问题时,可以结合网络提供的资料、图片,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感受,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文字的鉴赏能力。 学生从网上获取了丰富的资料,对问题的看法也就更全面,更深刻,在交流中学生也能受到强烈的感染。 练习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仅有基础作业,还有发展作业,这就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获得自由发展的机会,这也为学生在课外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 ●教学过程流程图: 开始 ↓ 网络演示 创设情境,质疑问难 ↓ 上网学习,自主探究 ↓ 交流讨论,合作学习 ↓ 网上交流 发表见解 感情朗读 网络演示 释疑解难 ↓ 想象探讨 ↓ 网络演示 练习巩固,延伸任务 ↓ 结束 板书设计: 声音 美妙动听 景色奇异 23 海底世界 动物 各有各的活动特点 植物 五颜六色 千姿百态 地形 复杂奇特 物产丰富 矿产 多种多样 资料提供者:蒋建春
|
·小学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