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实践与操作(网友来稿)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作文指导 手机版 | ||||
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实践与操作 沈明霞 一、问题的提出 著名特级教师袁浩的儿童作文心理研究指出:兴趣是直接推动儿童作文的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而人的兴趣是建立在一定需要的基础上的,新的作文需要跟已有的作文心理水平不断处于矛盾统一的过程中,推动着儿童作文心理不断发展。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创造条件,使作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适合于学生心理发展的这一内部矛盾。在学生作文已有的作文心理水平上不断引起新的作文需要,产生强烈的作文动机,从而引导学生作文心理全面、和谐、充分地向上发展。 长期以来,学生“怕作文”是个通病。作文教学中,如果指导过粗,有的学生则无材料可写;指导过细,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来说,凡是学生感兴趣的事物(知识)容易接受,能推动他们积极地去认识、去接受、去尝试,写作也同样如此。因此,我们要启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把“要我写作文”变为“我要写作文”。在不断学习和写作过程中,让学生思维充分地、自由地发展,从而把写作文当作一种自由活动,当作一种乐趣。这就要求我们在兴趣作文教学中探索一条较为符合学生实际的新的教学之路。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1.调查构想阶段(2001年3月――6月) 调查学生的作文心理、生活积累,认识水平及语言表达能力,分析作文教学现状,学习教育理论和作文教学先进经验,制定课题计划,形成研究的总体构想: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用不同形式表达,运用激励机制调动学生作文兴趣。 2.试点实施阶段(2001年9月――2002年8月) 按计划实施课题研究,认真做好每次习作前的准备工作、习作后的记载、小结和材料收集工作,落实研讨和观摩活动,课题组成员上教研课各2节。积累研究案例,进行反馈调节和资料的分析、整理。 3.研讨总结阶段(2002年9月――2002年10月) 开展各种形式的研讨交流活动,总结提炼有效因素,进行问题探讨和反思,完成课题研究总结报告,收集汇编有关材料。 三、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实践和操作 (一)、从内容入手,激发学生表达欲望 作文指导要“从内容入手”,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小学生思维活跃,不喜欢受束缚,他们的思维又需要形象材料的支持。因此,作文指导要从内容入手,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一句话,要丰富生活,勤于积累。只有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才能在语言表达的指导上着力,学生才会乐于表达,善于表达。 1、从课堂上获取写作材料 三年级的学生尚未掌握相应的观察方法,也缺少相应的生活积累。在课堂上组织一次小小的活动或设置一定的情境指导观察,容易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实验中我们尝试了以下途径获取写作材料: ①直观感知 通过实物、图片、录像、投影等直观手段,获得的材料具有形象性、具体性和真实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演示时指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观察来认识事物,并尽可能利用眼、耳、鼻、手等多种器官协同感知,使各个分析器得到的材料彼此补充。选择实物或玩具时,在色彩、外形、可玩性等方面尽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可尝试让学生自己带实物,如《我喜爱的玩具》一题训练前,让学生准备了自己最喜爱的玩具。学生在课堂上玩得不亦乐乎,并争相向人介绍。指导学生把介绍的内容有条理地写下来,就成了一篇篇生动的好文章。 ②实际操作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不仅动脑、而且动口、动手,在活动过程中形成技能技巧,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会在操作中惊喜地发现自己的才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体会到作文课的乐趣,从而产生写作欲望。如制作书签、剪纸、做水果拼盘、编中国结、制作名片等等,学生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可动手操作的还有一些小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可设置一些悬念,使实验过程一波三折,吸引学生注意,调动学生思维。如《抓不到的纸》,一张普普通通的白纸就足够了,一手拿纸举起放手,一手去抓,纸却先一步落到地上。抓不到的纸?不可思议。学生争先恐后要求上去试一试,一试再试,学生发现偶尔能抓到,但是在违反规则提早出手去抓的情况下。三年级的学生还无法解答这个简单的科学道理,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最后答案出来,学生恍然大悟,忍不住要提笔抒发自己的情感。此时,教师适当地进行组织材料的指导后就可以顺利地写下来了。开展一些智力活动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如画成语、猜谜等等。有一次我板画方形、圆形、三角形各两个,直线两条,让学生自由组合成有意义的图案。小组合作,以多和有创意取胜。起初一些学生无从下手,让我怀疑难度是否太高,但不久灵感纷至沓来,画出的图案有圣诞树、机器人、电视塔、火箭、打篮球、垂钓图等等,让人不得不佩服他们无穷的创造力。学生纷纷举手上台展示、讲解,从而在活动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忍不住想写下来与人分享。 2、引导观察,积累生活材料 作文指导从内容入手,必须辩证地看待临时观察和生活积累的关系,新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的作文要求“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心”,教师有计划地训练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身边的人、事、物,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提出明确的观察要求,使他们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细致观察的习惯,做观察生活的有心人。在教室里布置一个生物角,种一些花草、养一些鱼、虾、小蝌蚪等,引导学生去关心它们,细心地照料它们,捕捉一丝丝细小的变化,不仅培养了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还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一切美好事物的感情。在学校里,身边的同学各有各的性格,为人处事各有不同,细心观察会觉得妙趣横生。一次一位差生取得了好成绩,我暗示大家注意观察,只见他一下子蹦起来,手舞足蹈,转着圈,举着试卷,嘴里嚷嚷着什么。大家都笑嘻嘻地要求口头描述,在欢乐的气氛中有效地进行口头作文训练。自身的一切,在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中所能见到的、能摸到的、感觉到的一切都可供观察和积累。指导学生及时地把观察、感知所得写下来,是积累材料的好办法,春夏秋冬景物、气象的变化,社会环境中各种人物、景象,自己身边的人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可以自由地在日记中记叙。观察的东西越多,记叙越多,积累的生活材料就越多。学生作文时,这些材料,就会电影一样在脑海中一一浮现,学生就不会再为无事可写而苦恼,相反,会在选材的过程中体会到生活的乐趣。 (二)、引导学生以不同形式表现生活 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在《内容与形式》一文中指出:“所有的语言,不管它的媒介是什么,都牵涉到说什么与如何说、即内容与形式”,“除了思考的时候外,形式与内容之间是没有界限可分的”,“内容与形式是密不可分的”,认识能力与表达能力哪方面有缺陷都写不好作文。片面地理解从内容入手,重观察轻表达会大大削弱作文教学的效果。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受的内容。”不拘形式地表达不仅能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还能提高表达能力,促进身心愉快。 1.改革命题方式 传统命题方式,常常不切合学生实际,学生常常挖空心思,仍无话可写。即使写下来也没有真情实感。所以命题作文要替学生想一想,题目要有启发性,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体现童心、学生熟悉的感兴趣、能写爱写的内容,使他们有信心并乐于完成作文。同时改革教材命题,实现双线结构,一条是教材命题线,另一条是自由命题线,让学生从生活中、阅读中产生命题,把作文的命题权放给学生。在写作时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先有题后有文,先有文后有题,有时在写作过程中灵感突现时,精彩的题目也就出来了。在实施过程中给予学生的自由空间,注重激发学生的回忆和联想。如一次作文,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滴水,让学生自由作文。结果令人欣喜,学生的作文有《水的自述》、《请保护水资源》、《小雨滴嗒》、《悔恨的泪》等二十几个题目,有一位学生由图形联想到弟弟的“伊可新鱼肝油”,写了一篇《可爱的弟弟》。实践证明,自由命题,深受学生欢迎。学生完全能拟出新颖的有创造性的题目。学生用自己拟出的题目作文,写作热情高涨。在实际操作中,还可以将教材的命题,教师的命题和学生的命题优化组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命题的灵活性,让学生写熟悉的想写的东西。 2.充分积累和运用语言材料 学生作文是用语言来反映自己观察感知过的社会生活,作文的语言材料从何而来?主要从阅读中得来,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量阅读,储备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写起作文来就会左右适源,得心应手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好课文,因为课文不仅给学生积累语言材料,还提供了作文范例。阅读时让学生理解和内化运用学过和字、词、句、段、篇。如六册第6单元课文《黄山奇石》《富饶的西沙群岛》,在遣词造句和表达方式上很值得学生吸收借鉴,可让学生积累词句,练习造句,仿写片断。有时还可尝试改写,学了课文《小蝌蚪找妈妈》后,可让学生写写《青蛙妈妈找孩子》,从中还可以结合《不合群的小蝌蚪》中的有关知识材料。我们也尝试根据儿歌、古诗词进行扩写,根据开头续写故事,根据结尾补写情节,培养了学生想象力,激发了创作欲望。同时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大量吸收语言营养,并写好读书笔记。点点滴滴不成文的感受都可以记下来。让学生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三、体裁自主化 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属于练笔,习作性质。特别是三年级学生尚处于作文起步阶段。首先根据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文教学目标,营造轻松的习作氛围,清除作文对学生的压力。淡化文体,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放手让学生尝试用各种文体去习作。如儿歌,童话,寓言,诗歌、剧本等等。当然这需要在学生对各类文体有所接触和模仿的基础上选择适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其中童话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文体,学生从一出生到三年级,接触最多的是童话,学生的心中一定有一个五彩斑斓的童话世界,里面有他们喜爱的白雪公主、美人鱼、丑小鸭……随意地出示几个小动物,学生就能组合成一个个童话故事。编童话对学生来说是一件乐事、趣事,既培养了想像力,又提高了表达能力。诗歌的形式自由,适合表达学生的生活感受,也是学生喜爱的一种体裁。 (三)、运用激励机制调动学生作文兴趣 古人云:“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现代行为科学也认为一个人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能力就有可能得到发展。在作文教学中,运用激励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写作中去。 1.分层要求 人只有在预期自己的行动有助于达到某一目标时,行动才会得到充分激励,在作文教学中,实行目标分层、评价分层,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各自的起跑线上都有所长进,最终获得成功。首先要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划定“最近发展区”,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分层习作必须是具体的、有一定难度的,又能接受的,让每个学生都觉得高而可攀。这样增强了学生成功的自信心,也激发了主动写作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充分信任,充满期望,对每个好词好句的运用,每个新颖的构思都充分赞赏,由衷地感到高兴。采用星级制和评语相结合进行评价,即使是最差的学生也要努力找出一二处闪光点加以肯定。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继续奋斗。 2、习作分享 每一次作文都安排小组交流,互评互改,圈划好词好句。集体交流时指名大声朗读,精彩之处,可鼓掌叫好,对不足之处,师生共同提出修改意见。把每个学生的作文本挂在墙上,让学生自由拜读。虚心吸取别人的优点,真正分享同学的成功,并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发表评论意见,教师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分享快乐。每次最受欢迎的作文收集起来,编印成册,在班级发行。学期结束,让每位学生为自己设计出版一本作文集,精心挑选作文,设计封面,让同学、家长、教师分享。经常推荐优秀作文投稿,广播或发表。这一切都使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由一开始对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感兴趣逐渐转化对习作本身的兴趣,逐渐养成用书面语言表达的习惯。 四、研究成果 1、从学生的心理和生活实际出发,改革了传统的作文课堂教学、实现双线结构,既进行了系统的训练,又积累了材料、锻炼了思维,两条线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内容与形式均呈多样化。 2、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关心他人,逐步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初步具有了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了认识水平。注意积累写作材料逐步由“要我写”走向“我要写”。对作文的兴趣逐渐由间接兴趣转化为直接兴趣。用书面语言抒发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已逐步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自主作文能力日益提高。 3、作文教学质量提高较快。每个学生都在作文时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并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部分学生的写作才华已有所显示。具备了初步的鉴赏和评改作文的能力,乐于将习作展示,和他人分享成功。 4、一年来,收集汇编学生优秀作文2册,以习作为主的手抄报展出6期共40份,部分学生设计并装订了个人作文选。有30余篇习作在校红领巾广播节目中播出,8篇习作在《海宁报》、《读写新苑》发表,11篇作品分别在全国、省市级获奖。在《芳草》杂志社组织的全国少儿文学大赛中获优秀集体奖。 5、教师在不断学习与探索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素质,丰富了作文教学经验,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教学观,为今后的作文教学积累了可贵的资料。 五、问题与思考 1、三年级起步作文临场观察指导必不可少,但经常性的临场观察指导会使学生形成错觉,以为作文内容是教师给的,长期以往会形成依赖心理,而忽视生活积累,因此应逐步减少课堂活动及观察,着重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训练学生养成记日记的习惯。日记应加以指导讲评,不能听之任之,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否则成效不大。在丰富习作内容的同时,要给学生思想上的启迪,表达上的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写作能力的提高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兴趣又推动学生努力写作,形成良性循环。 2、课题对教师提出了全新要求。教师必须以人为本,研究学生的心理,熟悉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成长,应开阔视野、广泛涉猎,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教师要把习作指导与育人结合起来,让习作反映学生的成长轨迹。 资料提供者:zhen zhen
相关链接:作文指导
|
·小学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