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的启蒙教育
——在小语“四结合”教改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唐晓勇 一、小语“四结合”教改实验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和理论基础 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实验,作为教育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改革的整合与应用”的重点项目,其高定位、高水平、高质量的研究,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有效的实施途经。首先,实验中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大量运用,为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信息丰富、集中的校园网的资源高度共享;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以及Internet进入课堂。这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理想的环境,让他们开阔视野,对其思维发展的深度与广度,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其次,“建构主义理论”“教学设计理论”的运用,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作为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理论,它科学地揭示了“教”与“学”的本质内涵,真正意义上解决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它充分发掘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商讨、自我评价的能力。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其潜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运用教学设计理论,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思维训练,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二、利用多媒体网络环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 利用多媒体网络创设情境,营造和谐的氛围,为思维训练提供良好的环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活动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的,而且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是因为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单纯依据语言叙述要求儿童进行一定的思维操作,这会让他们感到极端抽象和困难。因此,教师要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努力创设合理的情境,让学生溶入情境中,使其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自由地没有约束地,主动进行思考、探索,激活学生的思维。 案例一: 如我在教学《大海的歌》一课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创设:海港→大海→海上石油钻探场景,此时海浪声、海鸥声、机器轰隆声交织在一起。这逼真的场面,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思维敏捷,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中。 2.发挥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何克抗教授认为:“发散性思维并非造创性思维的主体,它作为创造性思维的一个组成要素,指明了创造性思维活动方向。其实质是冲破传统思想、观念和理论的束缚。”因此教师要认清发散性思维的真正内涵,才能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实践中要在“同中求异,正向求反,多向辐射”三条方针的指导下科学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计算机作为小语“四结合”教改实验中认知事物的工具。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其工具性,发挥计算机的优势,促进学生认识事物本质,使其发散性思维得到训练。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紧扣教学内容,提出大量合理的,没有确定答案又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问题。让学生自由想象、自由发挥、从多个角度、多个方向去分析,得出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案例二:如《荷花》一课,在让学生理解冒出水面荷花的姿态时,我让学生思考并在电脑中完成以下练习。“冒出水面的荷花有几种姿态?请展开合理想象,想想每种姿态的荷花像什么?”这样学生通过观察知道荷花有刚开、全开、未开三种姿态。同时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有的说刚开的荷花像一位含羞的小姑娘;有的说全开的荷花正敞开胸膛,迎接灿烂的朝阳;有的说要开的荷花鼓得像一个个将要升空的气球……这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了培养。同时学生“发散思维”这一认知过程,用计算机打出来,这一实标操作不仅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学生手脑并用,让思维始终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从而认知主体作用得以体现,学生发散性思维得以强化。因而教师在实验中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工具性,增加学生上机操作的机会。加强诸如组词、造句、片断写作等有利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的训练。 3.利用CAI课件的直观性,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CAI课件中广泛地采用动画、影象、音响、图片等多媒体形式。它直观形象,为发展学生的观察、联想、想象能力提供了素材和着眼点。教学中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固定结构型”“生成型”“智能型”等不同类型的CAI课件,有针对地对学生进行形象思维的训练。 案例三:如我在教学《荷花》一课时,通过收集大量荷花的图片、视频、文字等材料自制课件,让学生通过对大量荷花资料的查阅,增加对荷花的表象积累。通过放大的图片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进行想象力的培养。这样学生的形象思维,就会得到了合理开发与训练。 4.利用网络优势加强“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性思维。 现代创造教学观认为,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唯一的目的,而是手段,是认识事物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学习的活动中去。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下利用网络,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自己的思想。这为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是学生利用计算机生成的学习软件和信息资源库,通过人机交互把学习者和认知材料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同时学生通过多媒体信息的演示、讲解、练习、检测和反馈评价的过程,主动地获取了知识。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学习——总结——叙述——输入”这一过程,在分析,推理过程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训练。同时,学生利用丰富的资源,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这一过程中,学生经过仔细分析,可逐步了解事物的多面性,复杂性和事物之间的辨正关系。这样学生的辨证思维,也得到了发展。可见“自主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思维,有很大促进作用。鉴于此,教师在学习前要为学生搜集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要有针对性,要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何克抗教授强调:“协作学习”作为网络教学的重要特点和优点之一,它提倡讨论交流,学术民主,鼓励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因此能集思广益,便于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能在较短时间内使同一“单位”的每一位学生对同一复杂问题,获得多方面的较深入的认识,帮助学生了解事物的复杂性。同时,学生在协作过程中,持正确观点的学生为了能说服别人,往往要通过较严密的逻辑推理,列举大量事例,从多角度,多方面揭示出事物的本质,让别人信服。这一过程学生的逻辑思维、辨正思维、以及发散性思维得到了有力的培养与锻炼。 “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作为建构主义指导下的重要学习方法,它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四结合”教改实验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恰当运用这两种学习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 5.教师积极发挥主导作用,运用教学设计理论,挖掘教材内在因素,通过网络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大量创造性因素,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掘,利用这些有利因素去培养学生。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会得到相应的发展。 (1)抓住教材的“扩散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发散性思维。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多数课文除了直接的文字叙述外,往往有概括、简略、省去的内容。这些未展开的内在因素正是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最佳“扩散点”。依据这些“扩散点”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将那些概括性的语句具体形象化,详细的叙述文中的略写部分,补充作者省去的内容,推想事物的前因后果,把“画外音”“潜台词”都显露出来,学生在叙述、补充、推想的过程中其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得到了培养。 案例四:如小学语文第五册《一定要争气》一课,作者在叙述童第周成功完成剥除青蛙卵外膜的实验经过时,只有一句话“童第周不声不响地刻苦钻研,反复实验,终于做成功了。”文中“刻苦学习”“反复实验”都只是概括性的叙述,没有具体情节。教学中我采取“具体描述”的方法,通过展示有关图片、播放相关视频,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把童第周是怎样刻苦钻研,反复实践,用直观形象,具体的语言在电脑中叙述出来。多数学生综合自己的生活感受,运用头脑中已有的表象,想象出童第周刻苦钻研的各种具体情节。如有的说:“星期天,节假日,别人都去看电影,上街游玩,只有童第周一人在实验室一遍一遍地做实验。”有的说:“童第周一有空,就跑到图书馆里去看书。翻阅资料,由于他是专心,致志地钻研,人全走完了,他还不知道。”……学生们合乎情理的想象与推理,使其思维得到训练。这样既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对童第周“要为中国人争气”的高尚品德的理解。使学生受到了更深的感染和教育。 (2)抓住教材的“疑难点”培养学的辨论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性思维。 在教学中,常有这样的情况:由于课文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距甚远,或学生的认识能力不强,对课文的内容产生疑问。此外,还有课文本身存在不足学生也会产生疑问,这都是由于学生与教材的信息差而出现的疑点。这也是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发散思维不可多得的素材。教学中不必避开,而要抓住它们。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探讨、研究,甚至可以怀疑、否定,发表自己的见解,勇于创新。这样让学生努力发现问题并主动去解决问题。通过逻辑推理,进一步发展思维。 (3)抓住教材“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配有大量丰富多彩的插图。这些插图为课文内容提拱了有力的补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课本中插图如运用得当,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而且还能有力地促进想象创造力的发展。 案例五:如《李时珍》一文,配有一幅插图。插图描绘了李时珍翻山越岭去采药的情景,是十分传神、感人的。教学时,应充分发挥这幅图的作用。尽力拓展学生的想象。首先,我通过投影把放大的插图传送到每位学生的电脑里,要求他们仔细观察插图,找出文章中直接描写插图的有关句子,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学生引入意境。然后启发他们想象李时珍翻山越岭到处采药的情景,推想老农可能会对李时珍说些什么,推想李时珍可能会怎么想,怎么说。在教学中,尤其注意启发学生按照自己对意图和课文的理解。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进行想象,鼓励学生的创造。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这样通过多媒网络环境。播放课文插图,拓展学生的想象,直观形象,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 以上是本人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四结合”实验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几点具体做法。这里要指出,以上各环节并不是孤立地培养某一种思维,培养过程中各种思维相应的都会得到发展,只是不同环节,对不同思维的作用强弱不同而己。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荀况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兴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四结合”教改中要想使学生每节课都有所得,就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优势,抓住着眼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每节课的“跬步”就构成达到“千里”的基础,每次创造的“小流”就会形成创新的“江海”源泉。这样,时代呼唤的创造性人才将会层出不穷。 (来源:《网络科技时代》) 资料提供者: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小学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