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网友来稿)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教学实践证明:引发好奇、鼓励质疑、指导探索、丰富想象、启发求异、引发求活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 好奇——创新的使者

爱因斯坦说过:“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说,就是对好奇的不断摆脱。”好奇心强是小学生的天性,有好奇心才会有深刻与独特的思维方式,才会有发明创造。好奇往往还可以促进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与思考,尤其表现出对于好奇的疑难问题能够主动思考、大胆探索。这种可贵的进取精神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品质。教师应该倍加爱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难度适中而富有启发的问题,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求知。如教学《古井》一课,上课伊始教师出示了挂图,伴随着和谐的乐曲背诵了文中的相关段落,学生立刻进入了创设的情境中。随后教师又说道:“这是一篇回忆故乡的文章,写的是故乡的一口古井。作者远离家乡多年,对这口古井一直难以忘怀,这是什么原因呢?”此时,有位学生突然举起了小手,说:“老师,不就是这么一口古井吗?怎么会使作者一直难以忘怀?”教师的这一问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鼓励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探索、去感悟。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新知,产生某种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探究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因为创新不仅指物质上的发明创造,也包括人们个人自身有新的经验或思想的产生和获得。所以,好奇是创新的使者。

二、 质疑——创新的萌芽

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因为创造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而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也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在教学中,教师热情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地提出疑问。质疑也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陶行知先生有这样的诗句:“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有力地说明了“问”的重要性。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在学习“五壮士英勇跳崖”这部分内容时,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提问:“‘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人民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为什么前面用‘眺望’,后面用‘望望’呢?”于是,教师带领学生深入语言环境当中体会“眺望”、“望望”的含义,引导学生反复咀嚼,理解“眺望”是向远处看,“望望”是向近处看。让学生在讨论辨析的基础上,又让学生寻求词语的内蕴,体会“眺望”一词流露出五壮士的喜悦心情,“望望”表达了五壮士对敌人的蔑视。由此,学生领悟到了词语的感情色彩不同,就会表达出人物不同的思想感情。

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的过程实质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的过程。因此,质疑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促进学、思、疑、问、悟的结合并注意循环往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

三、 探索——创新的源泉

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当多些。”发现事情的“新联系”是创新思维的最本质的特征。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主动探索,把新信息和已知信息结合起来,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例如《新兴玻璃》一课,重点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在现代化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中,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方式,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课后问题: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每种新型玻璃的特点是什么?每种新型玻璃的作用是什么?并告诉学生答案就在课文的字里行间,仔细阅读,认真思考,定能解答这三个问题。由于学生释疑的积极性倍增,通过自我阅读,相互讨论、交流,很快地获取了新知,有的学生还用列表的方式来归纳。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和探索知识的能力同步递升。这种强烈的探索知识的精神是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基础。

四、 想象——创新的翅膀

想象是思维的体操,是创新的翅膀,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由此可见,表象越丰富,想象就越开阔、越深刻。因此,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的重要途径便是丰富表象。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多使用实物、图片、幻灯片及各种直观教具,以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阅读、多参加课外活动,扩大学生的生活领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的大脑提供更丰富的表象,使想象插上飞翔的翅膀。

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是从模仿到创造的阶梯。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因素,有意识地提供一些有“悬念”的问题,为学生想象的驰骋提供广阔的天地。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学习了“人们眼望灵车所想到的”内容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两个练习:

1、忆往昔,人们常常可以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今日,总理却静静地躺在灵车里,和我们永别了!假如你就是站在长安街上送总理灵车的红领巾,你会怎么说,怎么想,怎么做?

2、你们又想到了什么呢?(出示练习):

我想到了 ;(联系学过的课文《温暖》)我想到了 ;(联系学过的课文《难忘的泼水节》)我想到了 。(联系学过的课文《飞机遇险的时候》)

通过这两个练习,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学生不仅进一步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而且使学生对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有了一个升华。在课堂教学中,凭借教材的想象因素,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意义无疑是重大的。

五、 求异——创新的灵魂

创新思维是最大的特点是求异性,而我们以往的教学往往过于求同。求同过多,形成“人云亦云,缺少创见。”的弊端,所以,训练学生思维,不止限于求同,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求异,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如在续写《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时,大部分学生顺着课文的思路,写了南郭先生“老病复发”,换一个地方继续“充数”混日子,但也有学生反其道而行之,写了南郭先生痛下决心,改邪归正,寻访名师,苦练成才,再度入宫吹竽,终成一代名家。这样的骨骺司,可谓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闪烁着创新的火花。

“教育的目的是养成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郭沫若语)这就是说要培养与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善思多问,多一些“求异”,少一些求同,使学生有所顿悟,有所收获,有所创新。

六、 求活——创新的钥匙

求异讲的是答案结论不要唯一,求活则是讲得出答案结论的方法途径不要唯一。“条条道路通罗马”、“殊途同归”等都告诉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是很多的。求活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上的体现,就是要鼓励学生善于“另辟蹊径。”如有位教师教学生记“鸿”字,多数学生的识记都是“左边一个‘江’,右边是一个‘鸟’,合起来是‘鸿’。”在教师的启发鼓励下,有位学生说:“江边一只鸟,鸟站江边上。”同样是识记“鸿”字,而且都是采用“部件组合分析”的方法,但前者是纯粹的字形分析,毫无创新思维;后者却是融合了想象、描述和意境的诠释,因而具有明显的创新性。

求活,还指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要求在理解、表达时,在思考问题时,思维求活,不囿于思维的定势,善于变换角度灵活地思考。如教《火烧云》一课时,学生对“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一句中“烧”字能否换成“红”字产生了疑问。此时教师带领学生深入语言环境中体会“烧”字用得就比“红”字独特得多。在比较品味的基础上,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这里用‘烧’字,点明了文章的题目。”有的说:“用‘烧’字,与后面的‘着了火’相照应,不与‘红通通’重复。”有的说:“用‘烧’字突出了火烧云上来时天空的颜色,像火一样红。”还有的说:“火烧云是燃烧的云,‘烧’显示出一种动感。”通过合作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致使学生对‘烧’字所隐含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多途径、多角度地探索知识,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还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求活,就像一把金钥匙开启了创新的大门。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创新思维从小就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并且坚持不懈地培养下去,那么,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资料提供者:谭友利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课件下载
·小学语文视频下载
·小学语文备课中心
·小学语文试题下载
·小学语文教案下载
·小学数学试题下载
·小学数学课件下载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