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语文教学本身的美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网友来稿)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王红艳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论述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满堂灌”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古板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动起来。罗丹大师说过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更是如此,“用审美的眼光来观察,语文课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用审美的心灵来感受,语文课就是一个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无尽宝藏!”语文世界是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构成这个世界的每个领域、每个方面、每个层次、每个环节,我们都能感受到美的温馨,寻觅到美的倩影,这里有语言美,这里有文章美、文学美,这里还有教学美、教师美等等。可见,语文教学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闪现着无穷的魅力,这是语文教学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力量源泉。大量的语言实践昭示,我们应该用语文教学本身的美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一、在美的情境感染中激发主体意识。 在通常情况下,教学内容与学生既有时间距离,也有空间距离,加上教师枯燥无味的分析和灌输,更强化了这种距离感,致使学生感到陌生遥远,很难激起学习的情绪,学生的学习变成了在教师严格控制下被动地完成教师一个接一个指令的过程,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根据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精心创设审美情境,对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审美情境对学生不是强行给予的,而是以学生的审美心理自由出发而设定的。以语言文字这个思想、信息、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的载体为依托,以生动的直观和语言描述创设各种情境,再现教材的相关内容和景况,使教学贴近了学生,使其因感受真切而产生亲切感。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内在的心理倾向趋于教育教学过程,于是情不自禁地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中,因而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如,有位教师教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一开始他就给学生描绘了一幅“烟渚日暮泊舟图”,创设了一个特定的审美情境,从而把学生引入孤舟夜泊那朦胧凄清的氛围之中:在暮色苍茫之中,一叶小舟停泊在薄雾笼罩的小河旁边,诗人立于船头,举目远眺,旷野无垠,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低;低头看水,江水清澈,一轮明月就沉浸在眼前的江水之中。随即教师凭借教材内容抓住一个“愁”字,联系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启开学生的审美心扉,进一步去体味诗人的情感。诗人在写这首诗之前,对功名曾怀有很大的希望,奔入长安,本想博得皇帝的赏识和重用,但事与愿违,被“明主”所弃,忧郁长期压在心中,能不愁吗?那么又怎来的“新愁”呢?试想,夜幕降临,在外奔波了一天的人们,该是回家的时候了,诗人独自一人,面对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此时此刻,那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一起涌上心头。教师或语言描述,或投影显示,或音乐渲染,或朗读品味,借助诗的语言本身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创设了一种特定的语文美的情境,把学生带入了情与景相生,思与境和谐的艺术境界。学生置身于这种特定的情境中,生命中的灵气在涌动,真切地感受到语文本身的美,感到语文学习是一种心灵的净化,一种情感的陶冶,一种生命意识的唤醒,一种美的享受。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审美追求,主动去寻美访胜。 二、在美的情感陶冶中培养主体意识。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感知的主要对象是语文教材中那些情文并茂,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文章不是无情物”,就其思想内容讲,既有对真理的追求、对未来的向往、对英雄的赞颂、对祖国的爱恋,也有对谬误的批判、对现实的针砭、对邪恶的诅咒、对敌人的愤恨,师生共同浸润其中,心灵必然会受到程度不同的感染,并相应地作出或爱或憎、或喜或忧、或褒或贬的情感反映。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总是沉浸在一片深情的海洋中。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心理的催化剂和主动学习的原动力。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这就是说语文教学首先要通过“言”、“声”的分析来激情感人,教师要披情入文,进入角色,把学生领进作者创设的角色中,以激动人心的情感魅力,把学生的激情“煽动”起来,使他们投入忘我的学习之境,在美的情感陶冶中激发主体意识,使学习始终保持自主能动的积极状态。如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救护黄包车夫”一段,叙述了一个凄风苦雨的寒冬腊月,鲁先生慷慨救助一位饱经人世沧桑、遭遇悲惨的车夫的感人事迹。微弱的灯光、漆黑的夜幕,“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鲁迅先生严肃的表情,深深的叹息包含着复杂而深沉的情感,有对旧社会的憎恨,有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然而鲁迅先生什么也没说,一切尽在不言中。教师在教学时,着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去体会文章中深沉浓厚的情感,并配以华彦均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乐曲凄婉流畅,跌宕回肠,表达了饱尝辛酸的感受和压抑悲怆的情绪,与文中人物的经历和情感极为相似。在学生动情的朗读下,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赞科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入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这种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学生的思想情感在升华,内心涌动的是欲罢不能的情感激流,脑海里闪现的是智慧的火花。这样的教学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新鲜的生动活泼的知识,而且将拥有一个健康的、丰富的精神世界。 三、在美的创造实践中发挥主体意识。 综观我们的语文教材,所有的内容来自生活,然而不少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游离于学生生活实际,学生说的、写的不是他们心里想的,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会逐渐消退,主体意识就会逐渐泯灭。事实上,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美的自主创造实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启迪学生的智慧、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如在引导学生作文过程中,首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观察、调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度,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这种发现的惊喜必定会激起学生强烈的主体感受,再去进行一个又一个新的发现。在引导学生表现美创造美时,要珍惜学生偶尔露出来的智慧火花,及时予以表扬激励,给学生以创造美的喜悦。如有位教师让学生以《雪》为题作文,绝大多数学生因循传统命题立意为“赞雪”,赞颂雪的洁白无瑕,美丽多姿。但有个学生却立意为“贬雪”。写雪的虚伪,即以其洁白的外衣掩盖世间的污秽,见不得阳光;写雪的穷凶极恶,依仗狂风,耀武扬威;写雪的残忍无情,雪压冰封,万木萧条。最后抒写自己不怕风雪严寒的意志和迎接春天到来的信心,揭示了与雪的洁白相对的另一种精神。对这种有创意的作文,这位教师大加赞赏,并作为范例来开启其他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摆脱人云亦云,勇于创新求异,突破定势的束缚。于是全班学生都激情高涨,变被动守旧为主动创新,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意识,把张扬个性的创造意识落到实处。当然,语文教学有着非常广阔的创造空间,语文课堂应成为学生自由创造的天地,使学生充分感受创造的欢乐,让学生在语文美的创造实践中进一步发挥主体意识。 四、在美的课堂教学中动起来。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穿山甲问路》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学习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动嘴读、动手划、动脑想。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又如《台湾的蝴蝶谷》一文中,“蝴蝶谷里迷人的景象”一段内容是理解的重点。教学时,我就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安排小小组讨论、圈划、画图等学习活动,让学生把不懂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交流、讨论。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启发,达到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样在相同的时间里,学生的发言机会、锻炼机会就变多了,讨论出来的问题也就比较完整,比较详细了。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五.在美的情景中放飞想象的翅膀。 《新课标》告诉我们教学中学生是关键。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在美的情景中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两个朋友》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说:“在危险时,只顾自己,不顾朋友的人是不能和他做朋友的。”有的说:“我们以后也要帮助朋友,他如果有困难我们要帮他解决。”有一个学生却说:“我有不同意见,从这篇课文中我明白了‘适者生存’的道理。因为在遇到大熊时,瘦子会爬到树上,脱离危险,如果救了胖子,或许两个人都会丧命。胖子没人帮,急中生智,想到装死的办法也脱离危险。所以俩人都属于‘适者生存’。”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听了有的哈哈大笑,说他错了,有的若有所思,说有点道理。此时,我没有否定他的看法,也没有以一句”也有道理”而草率应付。首先,我为他的发言与众不同而喝彩。然后我请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对课文的理解自己作出判断。小组讨论后,学生有的说:“如果胖子没想到装死的方法,被熊吃了,那能否说瘦子是‘适者生存’?胖子就是不适者被淘汰了,这肯定不能。”有的说:”可以说是‘适者生存’,但朋友间应该互相帮忙,不能只顾自己逃命,朋友是很重要的。像瘦子这种人,我肯定不和他交朋友”等等。虽然超越了教参、教案和教材,但这正是学生通过参与学习,积极动脑,进而思维活跃,求知欲增强的结果,何等可贵呀!这也是以往课堂教学中所缺乏的。由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使得整个语文课堂更显得生机盎然。总之要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用语文教学本身的美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课堂教学。 作者邮箱: rnwhy@hongen.com.cn 资料提供者: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小学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