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语言:作文教学的新视角(教师中心稿)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作文指导 手机版 | ||||
浙江省慈溪市周巷镇第二小学 许金苗 语言是文章的载体。作者独到的思想,丰富的情感,鲜明的个性,强烈的渴求无不依托语言得以展示和传递。学生在作文中的叙事、抒情、说理,也无不通过语言的表达而为大家所感知、所理解。但丁曾说过:“语言作为工具,对于我们的重要,正如骏马对于骑士的重要。”这个比喻十分精当地说明了语言同作文的关系。 然而,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对作文语言仍缺乏应有的重视,教师普遍重内容而轻语言,指导乏力。不论在教学中,还是在辅导上,教师往往都致力于选材立意、谋篇布局等方面,很难看到对语言的具体指导、训练。这种现象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较主要的原因有二:第一,应试作文评价偏重于内容是否具体,中心是否明确,而对语言的要求较基础,分值也偏低。第二,教师普遍感到语言是学生自然形成的,只可以意会而难以言传,无法教,以致于忽视了作文语言教学,成了教学上的盲点。对此,我们只能重新拾取被我们失落的作文语言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才能涌现出一篇篇有血有肉、有个性、有生命力的文章来。 一、基于口头作文,发展其语言。 口语是书面语的基础,而且学生口语的发展水平远高于书面语,然而这一作文语言资源长期未能得到开发。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语言水平,绝对不能忽视其口语存在。口语是一种原生态的语言形态。它较多地使用了人们生活中的词汇,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短句多,省略句多,自然句中易位现象多,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口语表达时,还会较多地使用体态、表情等辅助语言,配合声音的高低缓急以及情绪的起伏波动,渲染气氛,营造情境,唤起听者脑中的表象,从而感染听者,丰富他们书面作文的“前形态”储备,使其作文自然而真实,质朴而生动。因而,上好口头作文课,充分发挥其口语优势是提高学生作文语言的关键。 如何进行口头作文训练呢?下面谈谈我们的做法。 1、从“片言只语”入手,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可以开展“妙语集锦”活动,说一说校园内、家庭里令人捧腹的幽默语、童稚语,并衍生到“令我伤心的话”、“令我感动的话”等等,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语言,获得语言的积累。 2、说“眼前景、身边事、心里话”,体现“生活”的理念。口语擅长抒写生活的体验,表现生活的质感。“眼前景、身边事、心里话”适合学生用原生态口语表达,展现生活的原汁原味,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锻炼学生用语言描述生活的能力。 3、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形成和谐的表达环境。口头作文以口语为表达形式,呈现出一种“不定型性”,可以进行随时修正。它便于学生自我纠正,便于同学补充修改或教师、家长指导建议,形成一个学生自改、师生互改,甚至家长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使学生的口头作文的过程,成为不仅是思想、情感交流的过程,更是碰撞、融合、提高的过程。 4、录音存档,记录成长的足迹。对学生的口头作文进行录音,不仅记录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对其产生一种激励效应,而且也记录了其语言发展的轨迹,便于教师进行研究,改进教学方法。 5、完成口头作文到书面作文的过渡。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毕竟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语言,其产生的心理机制也各不相同,因而必须实现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的过渡。从口头作文过渡到书面作文的最佳时机当在学生口头作文达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基础上,然后引导他们由“口头” 过渡到“书面”,最终实现“以语言为门径,以文字为重点,语言和文字共同提高”的目标。 二、引导语言定位,张扬其个性。 不同的学生对作文语言的运用可谓千差万别。因为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品格、性格志趣、生活环境、人生阅历都是各不相同的。只是我们长期以来的作文教学,往往无视这一切。教师往往以自己的喜好或应试文的要求为标准,抹杀学生的语言个性,导致学生作文中的语言不是他们心中的语言,言不由衷,揣摩教师意图的现象比比皆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可学生的笔下却很无奈。在这里,我们的学生失去的不仅仅是语言,更是丢失了“个性生命”。因而,引导学生找到自己语言的位置,明确发展方向,写作属于自己的语言就显得尤为重要。 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定位,首要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审视自己作文语言的习惯。教师要教会学生比较阅读。第一,学会纵向比较阅读。建立自己的作文档案,比较阅读自己各年段写作的文章,以现在的眼光去审视以前的作文,又以从前的作文来参照现在的作文。学生便能对自己作文中题材的喜好、遣词造句的习惯等方面有清楚的把握。第二,横向比较阅读。阅读其他同学或同龄人的作文,在他人的文章中看到自己作文的特点或不足。这样,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作文语言的位置便会逐渐清晰起来。与此同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你在作文中习惯于使用哪些有特点的语言表达技巧,尽量地在这方面发展,充分展示自己的语言个性;还要让学生明白,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委婉含蓄、朴实平常……都是好的语言。 由于学生找到了自己语言表达的位置,充分发展了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语言表达形式,作文语言水平提高较快,呈现出一派多姿多彩的面貌。在03届学生中,韩成扬以其山区生活经历为底蕴,叙写家乡人事,语言清新,令人神往;陈映迪心思纤细,善于用细腻的笔触来表现对生活的感受;劳丹栋的幽默风趣;陈旭丹的长于抒情;张凯的平易质朴……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是韩成扬和陈映迪写作的两个片段: 近了,近了,外婆家到了。“咦,那人是谁?是大舅妈?好像不是。是……”小文通眯起眼睛,竭力搜索着那个人的体貌特征。“小文通,快叫呀!”妈妈在一旁催促着,语气中似乎有点儿不满了。“大舅……不,小……”小文通的舌头竟打起结来。“你今天是怎么啦?”妈妈一面与小舅妈打招呼,一面用异样的目光瞥了小文通一眼。…… (《近视带来的烦恼》·陈映迪,发表于《小学生作文》2003年第8期) 我的老家在陆埠石门,那里山清水秀,尤其是那潺潺的清溪里,鱼儿成群,石蟹结队,乐趣无穷。暑假里的一天,我拿了一只淘箩和一只饭篮装上剩饭,叫了胖哥哥一起去抓鱼蟹。……我将饭篮里的饭粒捏成一团,在篮底压上一块小石头;胖哥哥则在篮上拴根绳子,慢慢地放下去。饭篮才沉到潭底,贪吃的鱼儿便纷纷游进篮里美美地吃起来,迟到的蟹也心急火燎地抢上前去。我出手如电,迅速提起饭篮。顿时水“哗哗”地从篮底漏出,篮中小鱼“扑扑”乱蹦,小蟹“沙沙”乱爬。…… (《淘箩捕鱼》·韩成扬,发表于《慈溪日报》) 三、追求“言”“意”契合,焕发其生命。 所谓“言”即作文语言,“意”即学生的思想情感,学生的作文语言必须与其思想情感契合统一。著名作家汪曾祺曾说过:“我认为语言不只是形式,本身便是内容。语言和思想是同时存在,不可剥离的。”可是,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往往很少从这个意义上去思考,总是为“形象生动”而“形象生动”,很少去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以致于学生作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用了一大堆,而其思想内涵却依然空洞而苍白。像这样,思想情感与语言融合不在一起,“语言这个东西就不再是一个好东西了。一切的虚伪,一切的谎言,一切的华而不实的官样文章都是从这种‘过剩的’语言工夫中锻炼出来的”。王富仁先生的话一针见血。 如何实现“言”“意”的融合,使学生的作文语言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我们以为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 1、丰厚语言的积累,提供“言”“意”契合的物质基础。冰心先生曾打过一个很生动的比方:“一块积木摆不出东西来,两块就有了对立面,三块就可搭个门,四、五、六块就更好,可以摆个比较复杂的东西了。拿词汇来说,你没有积累到相当多的话,就没法挑选,因时因地制宜地把它放在适当的地方。”(《谈点读书与写作的甘苦》)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广泛的阅读实践中丰厚语言积累,使其在写作活动中具有游刃有余地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可能。 2、创设逼真的情境,营造“言”“意”契合的情感氛围。所谓情境实质上就是一个富有形象感,充满感情色彩的场景或氛围。它弥补了学生平时生活的局限,再现了生活中一些稍纵即逝的细节,丰富了他们脑中的表象储备,唤醒或催生了他们的情感体验,从而推动了学生的言语生成。因此,当学生“言”“意”脱节时,教师不应该急于指导学生进行纯语言修改,而应该引领他们去体验情境,这样他们的心底方能喷薄出浸润着自己精神内涵的语言来。 3、体验社会生活,提升“言”“意”契合的质量。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同样也是作文语言的源泉,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让他们拥有深厚的生活基础,是丰富语言的重要途径。学生对语言的学习不应割裂与生活的联系,而应让他们在生活中感悟,在生活中运用,在生活中丰厚,这样的语言才是鲜活而有质感的。我们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的途径很多,可以是社会实践,可以是旅游采风,也可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等等。总之,一定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在实践中学到活的语汇、活的语言技巧。 综上所述,关注学生的作文语言,遵循学生语言习得规律进行研究与教学,必将有助于学生作文语言的提高;在作文教学中,把发展学生作文语言作为先导、基础、着眼点,把它作为改进作文教学的切入口来重视,必将给我们的小学作文教学开辟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资料提供者:
相关链接:作文指导
|
·小学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