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学生的需要指导习作(教师中心稿)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学生习作 手机版


浙江省常山县龙绕中心小学 洪永海

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当人们觉得自己有做某件事情的需要时,他的心里就会产生强烈的欲望,这种欲望就会使他保持亢奋的心情去完成所做的事。固然,儿童也有其自身的需要,如果我们能转变习作指导的方式,让习作顺应学生的需要,那么,他们就肯定会积极主动地去完成习作。因此,在作文指导中,教师就要尽量设法把作文练习和学生需要结合起来,以激发学生写作的愿望和兴趣,让学生写作水平在为需要而作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一、表达自我的需要

1、亮出自我

调查表明:现在儿童大多是乐观的、自信的、富有进取心的。在当前社会比较强调竞争的氛围下,少年儿童对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的展示是积极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兴趣、爱好、特长……都各不相同。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爱好、特长等,同时给予赞许和钦佩,并渴望细致地了解,使学生产生我要将自己推销给别人的心理需要。从而让习作来最高效率地满足这个需要。如:给自己设计名片,介绍自己的特长,自编小报展示自我等等。这样的习作既与学生的生活直接相联系,又能使学生有话可说,有实话可说,甚至享受到了胜人一筹的自我表现的乐趣。

2、倾吐自我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言发生的本身,是为着要在人群中表白自我,或要鸣发内心感兴,顺着这两个倾向,自然会不容自遏地高兴地说。”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情感体验十分丰富,或兴奋、或伤感、或心旷神怡、或垂头丧气。他们需要倾吐,需要宣泄这些内心的感兴。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白,习作就能达到倾吐、宣泄的目的,从而自觉地进行作文。如以此落实好以“我”为中心的一系列作文:《二十年后的我》、《我最想做的一件事》、《我的心好烦》《我与小扬科比童年》等。这些习作,都是为了向别人诉说自己的生活和内心的体验,或和同学一起分享快乐,或向朋友倾诉自己的苦恼。

3、实现自我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小孩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小,便比小孩还要小。”的确,小孩的心理总有一种希望立即成为大人的欲望,想说大人话,想做大人事。在习作练习中,我们可以顺应学生的这种需要,将习作与学生未来成长联系起来。创设未来的生活情境。让孩子觉得习作对自己不仅现在,将来也有用,所以需要写。如:导游需要介绍风景;科学家需要记录实验过程,揭示科学道理;老板需要给产品做广告等等。这时的作文,既是一种习作训练,也隐含着一种自我理想的追求。是一种动态的,有生命力的作文训练。

二、融入社会的需要

1、进行交际

马克思主义观点指出:人的社会关系与人际关系都只有在人的交往中才能实现。没有人们的交往就不会有社会生活,也就无法实现人的关系。孩子不断成长,与外界接触越来越多,只有不断地掌握交际的本领,才能满足孩子想和他人互传信息,交流情感,相互沟通的需要。虽然随着电子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四通八达,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途径日益增多,但是通过写作来交流还是最主要的方式。在学生认识到习作练习就是掌握交际的本领,更有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时,自然就激起了学生的写作需要。因此,在习作训练中要善于创设一种生活交际的情境,使学生进入某个的角色,产生交际的需要,从而达到一吐为快的火候。这类习作涉及很广。请教问题、通信交流、便条方便、说明介绍、总结汇报、发布信息等等。

2、帮助他人

成就动机理论认为:人们做一件事情的动机,与完成这件事之后的价值有很大的关系,越有价值,动机就越强烈。孩子大多乐意帮助别人。当他们明白他的习作能帮助他人获得知识;帮助他人明辨是非;帮助他人实现愿望,帮助他人排忧解难时,就会觉得他的作文是有实实在在的价值的。在作文教学中要以帮助他人为根本,明确作文的价值,让学生自由地快速地用文字实现帮助别人的需要,并付诸行动。如:帮助桔农推销我们家乡的土特产——胡柚,这个问题切合实际,引发了学生的写作需要。孩子以《我爱家乡的胡柚》、《常山胡柚甲天下》、《给桔农的一封信》、《常山胡柚说明书》等为题,为桔农提供帮助。写好后,该贴的就贴,该寄的就寄,结果真的引来了社会的好评。

3、关注生活

正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小学生虽然年纪不大,但是他们对此关注却不亚于成人。他们会为战争而愤怒,为白色污染而当心,为浪费现象而惋惜。引导孩子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发现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指导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价值,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就能获得习作水平和人文精神的双丰收。如针对学生浪费米的现象,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1、看一看学校水槽上白花花的大米。2、算一算造成的浪费。3、读一读非洲有关贫民生活的报道。4、想一想你要对浪费米的同学说什么。此时,学生的写作欲望不言而喻。《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由一粒米而想》、《手下留情》、《米的自述》一篇篇习作,都表达着他们的善的劝告。

三、探索自然的需要

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1、公布发现

大自然是奥妙无穷充满神奇的。而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许多事情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蚂蚁怎样拖动食物,大树年轮有疏有密,变魔术的秘密等。这些发现带给他们的是惊奇、自豪或疑惑不解。可让学生用一本本子专门记录“我的发现”。一段时间交流一次,让孩子大声公布自己的发现,用作文告诉别人我是一个发现者。如:通过把红砖浸在水里,发现了砖里有空气;通过观察发,现蚂蚁搬食物的方法;甚至有的同学还断言鸡蛋里面是可以挑骨头的,只要给他20天时间。此时教师最需要的是给予孩子赞赏和鼓励。“火眼金睛”、“发现号”、“未来的竺可桢”都是最好的评价。这时孩子会为自己的发现而自豪,体验到与人分享发现的乐趣。自然,观察的习惯,记录的欲望就会良性循环。

2、展示探索

孩子对许多问题充满好奇之心,喜欢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一旦有了他认为有趣的问题,如:“不倒翁为何不倒”、“摔不破的鸡蛋”、“磁铁妙用”等等就非得解开不可,有时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当自己把问题解决了,总想立刻把怎么解决的经过告诉别人,谁都想成为探索中的佼佼者。教师要根据实际精心思考“问题”,组织学生活动、探索。如:在“不倒翁为何不倒”的探索时,我只点拨同学们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结果小组中就出现了各自不同的探究方法:有的用不同的外形比较,鸡蛋、乒乓球、一次性茶杯;有的比较沙在鸡蛋中的不同位置产生的不同效果;有的比较 鸡蛋内的不同材料,铁砂、沙、蜡烛油等等。在交流会上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介绍自己做法,用作文告诉别人我是一个了不起的研究者、探索者。可想而知这样的作文还是教师强加的吗?学生还有负担吗?

顺应学生的需要指导习作,就像得到了一把金钥匙,不但能开启习作欲望的大门,而且使学生能说真话、说实话,并自觉地把话说好,一气呵成,却不感到丝毫负担。

参考文献:

1、《儿童心理学》 朱智贤 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4

2、《教育心理学》 程功 陈仙梅 主编 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4年

3、《教育理论》 胡福厚 成功 主编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2年

4、《注重作文的实用价值,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 徐鹄 (《名师精品录》 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8年3月第一版 584——587页)

资料提供者:
相关链接:学生习作

·小学语文课件下载
·小学语文视频下载
·小学语文备课中心
·小学语文试题下载
·小学语文教案下载
·小学数学试题下载
·小学数学课件下载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